
在离开老牛湾后,我们的行程本来是要去芦牙山,去探索万年冰洞的神奇和璀灿,但可惜今年冰洞提前进入了养护期,已经关闭,只能错过了。
因此我们改变了一下行程我们先去忻州代县的雁门关,然后再按原定的计划去碛口。
提起雁门关的名字,对唐诗有一定了解的人总会有点兴奋,因此他们往往都会在年青的时代就读过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著名的边塞诗。而诗中的句子,走到如今都常常被引用到现代文中使用。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雪后初晴的雁门关,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之下,白云铺满长城的台阶,去过很多次各地的长城,但这样的景致还是比较难得的。
雁门关的历史是悠久的,它经历了多个朝代,也中国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先秦的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0多年前,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
“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朝时期,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一直到了抗日时期,国共两党也曾在此痛击日寇。雁门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承载的一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击精神。


同时,雁门关也曾作为华夏对外贸易的通关关口,达北漠、豹突泉、贸易街等遗址经翻新后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对外友好往来的一面。
处和平,就合作;遭入侵,就抗击。中华民族自古保持着这样传统。


登上雁门关长城遥望,景色无限。关外群山,白雪皑皑;回首雁门,雄关似铁;而雪后的长城,宛若一条白色的巨龙,飞舞在丛山之上。











哨楼,城堞,烽火台,虽然如今成了游玩的场所,但抚摸着它冰冷的青砖,依然能让人联想起战争的冷酷,使人从旅游的畅快中回到现实的严峻里。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钢铁的意志和坚强的力量,它也呼唤着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成为更强大、更和平的国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这是毛主席在娄山关的感慨,时间和地点都不一样了,但用在如今和用在雁门也未尝不可。
在疫情仍然肆虐的世界,在极权国家和傀儡的联手攻击下,我们的形势仍然严峻。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成为贡献社会进步的一分子,我们才可能更强。
晚上住在代县,这个我以往没来过的地方,在熬鱼馆的一顿山西美食,深感中华美食真是博大精深。在忧国忧民后享受一份愉悦的感受,还是很错的。
只想说,你要懂旅行,真的很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