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山的一场大雪,送来了一个冰清玉洁的良苑仙葩,美不胜收。不过也带来了交通的问题,五台山往北的路走不了了,本来从北面的路出山,百多公里就到悬空寺了,然后再去大同也不远。
往北的路程不通,只能先往南出了山再从高速去悬空寺和大同,不过这样的路程可就远了,先要回到忻州,等于往回走了一半太原到五台山的路,然后再折向北面到大同,几乎远了一半。
而这样的路也并不是想走就走了,因为大雪的原因,高速公路不让七座以上的客车通行,费了一番周折,才由交警的警车开路,带着几部客车(包括我们的小客车)上了高速,一路上警车以安全的速度行驶,后面的车一直跟着,不能超越警车,带了六七十公里,警车才离开。
漫漫的长途,到了悬空寺,已经近傍晚了,大雪已经覆盖了进入悬空寺的道路,景区的也在广播景区因雪封闭的消息了。进景区是不能想了。不过悬空寺这个地方,很多时候就是远看一下的有壮观奇特就行了,你上到寺里,反而看不到它的特色。所以走一段雪路去远看一下,拍个照,了了大家的心愿也不错了。我17年前曾经来过,也是在恶劣的天气里,不过那一次是遇上了沙尘暴。
本来今天还计划着去大同土林的,不过时间关系就没法去了,还好明天安排的行程还是有余度的,明天去完云冈石窟再去土林也行。

遇雪封闭了的悬空寺

遇雪封闭了的悬空寺
大同的夜是冷的,11月下旬,晚上的气温最低已经到了零下16度,晚餐回来的路上人都在哆嗦。
不过仅仅过了一夜,天气就彻底变好了,我们到达云冈石窟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万里无云的大蓝天。
云冈石窟位于在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后世多代均有修缮,但明代的战乱令云冈寺毁于一旦,经清代再修复至今。

景区新修的铜塔

以及昙曜的造像
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景区的入口

石窟的入口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
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
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
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在中国看了莫高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但奇怪的是只有云冈石窟的佛像表面是有密密麻麻的圆孔的,严重影响了佛像的美观和完整性。关于这些圆孔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
比较常见和可信的解释是:清代官方曾经对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整修,当时为了防止石窟被风化,工匠在石像中打孔再插入木棒,然后再在木棒上缠上麻绳以增加石像的摩擦力,防止后期外覆的泥土掉落,再在石像上覆土并彩绘。只是由于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华民族都处于动乱之中,这些泥塑没人维护。随着时间的侵蚀,泥层脱离,裸露的木棒腐烂,就留下了现在这些千疮百孔。
另外其它的说法都过于勉强,不足为信。不过清代的这种修缮确实是手法落后兼粗暴,对佛像造成的破坏无法修复,殊为可惜。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最著名的是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20窟

20窟

晚期的中小石窟

20窟

20窟
晚期石窟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

494年,云冈的西岩绝唱

回望北魏
如果说云冈石窟来是北魏以来朝廷与民间与创造与维持,是人力的佛教艺术世界的话,接下来我们要去的大同土林,则是千百年来自然世界的时间艺术。
大同土林位于山西省大同县杜庄乡,处在桑干河畔大同盆地的边缘,方圆一公里,南北绵延3公里。在附近河流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土台、土柱、土崖、土岭等地貌,行走其中,仿佛置身“魔鬼城”中。
因为昨天的雪,大同土林雪迹未化,在黄褐和锈红色相间的土林里,一抹残雪为土林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雪野

雪野
与云南、新疆等地土林不同的是,大同土林不是孤立在荒原之上,而是在地平线以下。平视远望与广阔草原无异,但低头俯视,土林却藏匿于其中,土林风光尽收眼底。


土林的形成,是一种多年沉积下来的钙化层,从土壤剖面看,钙化层、砂石、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一层层叠压在一起。经过严寒,地表解冻,土壤里的盐碱析出地表,雨季期间,地表的盐碱又随雨水渗入地下,如此往复,年复一年,造就土林特有的层里结构。







与云南元谋土林与新疆的魔鬼城等土林相比,这里土林似乎更加疏松,因此砂土更容易松散脱落,也更不容易保护,所以爱惜这份自然留下的遗产是非常必要的。



这个季节,天气已经冷了,没有几个人会像我们一样,跑到这个不那么有名的地方来,正好也给我们创造了最佳的观赏环境。
千姿百态的土林,经过自然和岁月的雕刻,显现出不逊色于云冈石窟的造型艺术,让人惊叹不已。













在大同这个地方,很有意思的同时拥有了人力雕刻和自然雕刻的两个精彩的世界,这是非常难得的。云冈石窟早已斐声海外,而大同土林还是养在深闺。
我们能在一天内探索这两个雕刻的世界,真是一种幸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