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水古城东门朝阳楼
9月滇西北的行程前后,先是去了两次香港的火山地理荒岛,后又去内蒙古哈察尔火山群,紧接着又花近一周探秘了菲律宾克拉克的皮纳图博火山。然后是我2019年的主要行程,大半个月的西班牙之旅,行程真是一个接一个。
到了12月底,公司又突然宣布不能将年假留到次年,所以一周的假期必须休掉。时间仓促之下,我几乎不加思索地又回来云南了。不过这一次不是滇西北,而是滇南的红河州,我没有做任何行程攻略,大概就是在红河洲的建水、蒙自、元阳一带逛逛吧。不过几个伙伴也不加思索地决定跟我一起,让我的旅途不至于孤单。还好是去年底一直出行,不然到了疫情爆发后,就哪也去不了了。
我们先从昆明坐了个高铁过来建立,坐个公交就到建水古城了,很方便。
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所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并不多见。所以建水从来就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

建水古城的牌坊,正面上书“文献名邦”

建水古城的牌坊,背面上书“滇南邹鲁”

古城的街道,路中心候车亭很有意思,一个亭子可以候两个方向的车

建水古城街道

建水古城街道

建水古城街道

建水古城街道

建水古城街道
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朝阳楼有云南的天安门之称,因为无论从颜色到形状,两者都很相似。楼上“雄镇东南”的牌匾透出一股气势,同时也鄣显着当年这里的地位。

建水古城东门朝阳楼

建水古城东门朝阳楼

建水古城东门朝阳楼

古城内城的街道

古城内城的街道
现存于建水(明清时期为临安府所在地)城内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为明清时期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即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的院试,为科举前的预备考试。凡被院试录取者,便可获得优厚待遇,从此步入国家科举选士的途程。此后再经乡试考中举人,经会试、殿试高中进士,就可被委派为官员,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不少滇南学子就从这里走出深山,走向全省、全国,成为地方有名之士,成为名儒、名臣,青史留芳,名垂千古。
作为“文献名邦”的建水,学政考棚是一个很重要的,很能说明问题的地方。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建水古城到处透出书香
建水朱家花园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
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乡绅朱渭卿弟兄所建,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
朱家花园是一座典型具有南方特色的私家园林,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漫步其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明湖小桥,非常舒适惬意,但又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这种我们习惯在京城或是在江南才会见到的大型园林,怎么跑到西南边陲来了?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
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建水文庙,位于县城建中路北侧,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明清两代50余次增修扩建,占地面积己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第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文庙建筑群座北朝南,纵深达625米,共分七进空间,完全依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第一进空间从万仞宫墙(红照壁)至“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是文庙的单体大门,属四柱三楼三门道木牌坊。门头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次间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临安府主要军政官员的名字,左为文职官员,右为武职官员。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有龙、狮、象,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特色之一。
“太和元气”坊后是泮池。俗称“学海”,自明弘治年间拓为椭冠。泮池北端筑有一小岛,上建“思乐亭”,岛堤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思乐亭”亦名“钓鳌亭”,有勉励生员奋发努力,日后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深海中大鳌之意。人们来到这一引导性空间,第一眼就可以看见“学海文澜”和均衡对称的牌坊群落,给人们一种襟怀开阔、如入圣殿的感觉。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
其实相对于建水这个名字,我更喜欢它以前的名字“临安”,它和当年吴越王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有点联系,因为吴越王的夫人回的就是临安,当然这个临安在江浙一带,只是和建水的旧称临安名字相同而已。
现在建水还是较多用着临安这个旧名的,一些街道、酒店、店铺等都冠以临安之名,也证实了其实我的“更喜欢”是有原因的。
建水除了文化味道深厚之外,美食也是很有名的,它有着云南最好的气锅鸡,有建水特产烧豆腐,有当地独有的草芽等等,建水最有名的老饭店临安饭店天天都是座不虚席。
我们去了三次临安饭店,才终于吃上了,果然是名不虚传,酒店是老字号,虽然并不高档,但非常传统。菜的味道很好,特别是那个气锅鸡,你在云南别的地方真的很难找到比这好吃的。
烧豆腐是建水的特产,临安城豆腐的历史极其悠久,早在清代中后期就享有盛名。其中以城西周氏烧豆腐味道最佳,相传周氏豆腐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开始制作,其选料认真,加工精细,专用大而圆的白皮黄豆,做出的豆腐洁白细嫩、火烘不变黑;做好后用小块纱布包好,压上特别的木板,待水流尽后,去掉纱布装入簸箕内,每块豆腐放上一点盐,再盖上一张簸箕,隔日翻动一次,待呈灰白色,即可烧食。烧时用火盆装上点燃的木炭,架上用铁条焊接成的炕,铁条上涂以香油,放上豆腐烘烧,边烤边翻动,待豆腐充气膨胀,即可蘸以配好的甜咸酱油、辣椒面、蒜泥、味精等佐料食用。时至今日,临安城豆腐已走向省城,遍及滇南城乡。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风景旅游景点的烧豆腐摊,人来熙住,成为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吃烧豆腐已经成为建水人的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几个家人或是三五知已,坐在古老的街头的烧豆腐档里,边聊边吃,确实是很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我问过一个建水当地人,我说烧豆腐真的那些好吃吗?怎么满街都是呢?他说,因为经常吃也不觉得它特别好吃,但吃的时候很自然,每周都会去吃几趟,每次找朋友聊天什么的,第一想到的也是去吃烧豆腐。
我想,这烧豆腐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成为了它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水老城的店铺
有个晚上我们走出古城西门,在那里的古老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豆腐的制作工场,它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每家都的自家的专用水井、晒场,每家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大型的生产制作方式,产量都有限。所以都会精益求精去做,建水的豆腐质量很有保证。
闲坐炉前,夜风悠然,炭火暗红,豆腐飘香。每个人都融进了夜色的灯火之中,不显山不露水,个中享受只有自知,这不是挺好的吗。
建水这个地方,似乎也是这样低调,很多来过云南的人都未必去过建水或知道建水。建水虽然历史厚重,却从不张扬,在滇南边陲,默默地散发着一股暗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