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从龙门石窟出来,直接打车到了白马寺,出租司机说先不用给钱也行,一会再多给一点他可以在这等我们,看完后送我们回住宿的地方,算了一下果然是比打表更便宜,就接受了。
龙门石窟与白马寺这两个点可以说是洛阳最有名气的景点了,它名气之大,与多个中国的第一有关。

泰国寺

缅甸寺

印度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再有50年,白马寺就建寺2000年了,确实是太古老了,这些中国第一不是吹的。
来,让我们先读一下白马寺初建的历史: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
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读了上面这样一段白马寺的发展历史,可以明白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伟大地位,也知道了中国的佛教的僧院为什么都叫“寺”了,这大概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历史。

进入白马寺的大门,就开始步步莲花了

白马寺钟楼

白马寺幸存的比较古老的清凉台

进入白马寺的大门,就开始步步莲花了

白马寺钟楼

白马寺幸存的比较古老的清凉台
再看看白马寺的发展历史: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是了是了,这种就是被舒婷看不起过的,擅长攀援的凌霄花。而首诗里表达的,是那年代多少青年男女梦想中的伟大爱情啊,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爱情的一个规定样本,虽然明知不容易得到。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种外表和内在位置感和状态,曾经是我们心中理想的爱情世界,但到了如今,年轻人看它就像是佛语一样难明。
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
如今的白马寺,幸存下来的面积已经不大,在动荡的旧中国历史中,它已经被反复折腾只剩下些残骸了。
那么多中国第一的寺庙,其实也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寺庙,历史上数次被战乱摧毁,又数次因时世而败落,直至新中国的文革期间,白马寺还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虽然历史上也数次得到有识之士的重修,但规模已从鼎盛时期的几万僧众到如今只剩下一方小院了,这个中国第一只能在历史中追寻了,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泰国寺

缅甸寺

印度寺
为了加强佛教的国际交流(想想白马寺也是古代的“佛教国际交流”诞生的),2004年起,白马寺相继建起了国际佛殿苑,里面有印度寺、缅甸寺、泰国寺等,这些都是现在亚洲仍把佛教融入生活的国家之一,当然佛教在亚洲国家中流传甚广,尼泊尔、越南、老挝、柬埔寨、日本、韩国等都有,反而在起源国家印度就式微了。
自然,我们也能想到,这样的国际佛殿苑存在如今,除了多了个作为拍照背景的功能外,起不到什么国际交流的作用,而这些新建的外国寺院也大多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太多真正的佛教内容,或者里面用于展览更合适一些,因此大家基本上都是匆匆而过了。
穿越白马寺的历史,似乎就能看到旧中国2000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尊重那些对文化传承做出的所有努力。但实际的结果是,权力远比文化重要,毁灭远比传承有力,与众多文化古迹保存良好的国家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苦痛的经历。
但历史就是这样,它从来就不是完美的,而白马寺的命运,似乎就是以这份苦痛的经历,诠释佛教传承的艰难。
或者,这也是一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