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蕃坊

现在的濠畔街,恢复了历史上主要是经商的功能,已经成为了皮革原料和纸品原料批发市场。但是,网络的采购信息已经代替了历史的那一声声高昂的叫卖声;而现在的濠畔寺,它也完全掩映在汉族生活的区域里,低调地在百花盛放的羊城里独自散发出一股异香。
濠畔街
濠畔街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濠畔寺
从濠畔寺出来,我向光塔路走去,比较惭愧的是,在广州生活了几十年了,早就知道有光塔,也曾经经过无数次,但我从来没去过怀圣光塔寺。
一路上,我已经可以看到许多专供回民服务的相关清真食品,如牛羊肉店、穆斯林食品店等,也有少数民族管理中心。到了光塔怀圣寺的门口,看到庆祝开斋节的标语,再听附近居民说,今天正是穆斯林的开斋节,心里也觉得很凑巧。
光塔原来就是一个珠江边上的唐代灯塔,历史已经很悠久,它的功能最早是作为珠江上船只的引导航灯的,如今却已深藏在层层叠叠的街道里,距珠江边超过2公里,可见唐代至今,广州的的变化有多大。
我走进了怀圣光塔寺,有点意外的是门口就有一块大牌“只对穆斯林开放”,而且门口还有一个回民在看守。看门人坚决不让进,我还在不断说服他的时候,后面又来了几个人,其实一个女孩说自己是学习阿拉伯语的大学生,想来这里参观一下,另外几个男青年说知道今天是开斋节,也希望来参观一下。
我们只个人合在一起劝说看门的回民,我们强调,我们来这里也是来学习和了解伊斯兰的文化,我们不会进到礼拜的大堂。看门的回民开始还是不愿意,说整个怀圣寺只有他一个人在,里面出什么事他负责不了,但经不住我们一顿劝说,最后还是让我们进去了。
当年,怀圣寺里的光塔所俯视的光塔路以南一带,还处于一望无际的珠江之中。隋末唐初年间,当朝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十几万外国商人前来广州经商,其中,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居多。于是,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从广州直达波斯湾,从而架起了中国与阿拉伯人民友好往来和进行贸易的桥梁,被称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因此,这座光塔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那时的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位于如今惠福路的“坡山古渡”,则是唐宋年间广州最大、上落人员最多的码头。许多外国船舶大多是停靠在这一带。
据史载,当时停泊在广州港的外国商船“种类极多”,“大舶参天”,“万舶争先”,一派兴旺景象。那些穿着宽大衣袍、头顶盘着高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带着晶莹的珠宝,带着可人的香料,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贸易,他们眼中充满着新奇、心中满怀着希望。由于在这强盛的国土上“淘金”停留的时日较长,有的甚至扎根下来。他们在光塔下栖息,与广州人做生意,他们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其中一些人还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家,他们和广州女子通婚结合,繁衍生息,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土生蕃客”……
据唐宋时期地理环境勘查考证,古“蕃坊”应以今之光塔路怀圣寺为中心,东起朝天路、米市路,西至人民路,南濒当时的珠江岸(现惠福西路),北抵现在的中山六路。光塔路就是当年阿拉伯人与汉人进行贸易交换的中心地点,古时称大食巷。至今这条只有500米长、两个车道宽的马路两旁开着一间间清真店铺,且多以肉类食品为主,笔者略为记下了一串:“莎车清真美食”、“伊佳清真美食商店”、“清真牛肉”、“新疆丝绸之路牛羊肉批发中心”、“穆伊佳清真超市”……由于肉质新鲜干爽,有质量保证,所以光临的顾客有不少,有的市民还特地从较远的地方专程至此。这些商店往往用汉字和阿拉伯文字同时书写招牌,街道大墙上的标语“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包容共享和谐广州”,还是用汉、英、阿拉伯三种文字书写的呢。
由于光塔路一带在历史上曾是盛极一时的“蕃坊”,附近的玛瑙巷、甜水巷、仙邻巷、大纸巷、象牙街都是因唐宋年间来华蕃客在“蕃坊”经商而得名的。经历1300多年的沧桑,现广州城内仍遗留下不少唐宋时代“蕃坊”的陈迹,不少街巷名称自此而得名,其中有的是阿拉伯语的广州音译。
一路上有关“蕃坊”的特色
一路上有关“蕃坊”的特色
一路上有关“蕃坊”的特色
一路上有关“蕃坊”的特色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怀圣寺光塔
周边的店
在广东历史上,大规模军事移民的先例并不鲜见,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就有数万征战的将领、士兵留驻,与当地人融合,中原文化开始浸润岭南。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军事移民相比,清朝的八旗兵丁移民规模并不算大,只是这次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占人口少数的民族主动迁向多数民族中来。
清室建朝之初,八旗铁骑踏遍关外塞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平定关外诸藩,中原初定,分遣八旗兵马驻守全国要地,两年后,3000京旗汉军南下广州驻防。75年以后,广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乾隆帝再次派驻满族八旗来粤驻防,经过11年分批抽调北京、天津八旗,驻广州满八旗达到1500人,与汉八旗分区驻守城池。
这1500名满八旗家庭子子孙孙均出丁世袭旗兵。经康乾盛世后转衰,到清朝覆灭。八旗解甲,直至今日,历经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广州八旗子弟见证了沧海桑田巨变,命运多舛,他们的后人占今日1.8万广东籍满族居民的绝大多数。
满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