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来宁波,时逢端午小假期,像普陀山、溪口等点,都没有去。真不想在这个时候和别人摩肩接踵,我心中最好的旅行,是一份宁静的体验。
但宁波的天一阁是必须要看看的,最早知道天一阁,是20年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最早发表自1994年的《文化的碎片》)里的文章。很记得里面关于江浙一带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描写得较多,从题目上看,最容易记的就是《寂寞天柱山》和《风雨天一阁》,从文中知道天一阁是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有过鼎盛的历史。从天一阁的兴盛到式微的过程,似乎也能看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行,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过程。
余秋雨先生关于风雨的标题,是因为第一次到天一阁时遇上了大风大雨,而我不是贵人,因此到天一阁的时候,没有遇着大风大雨,因此《风雨天一阁》的题目并不适合我,干脆就用余秋雨先生的两个标题合并一下,叫做寂寞天一阁吧,而天一阁从有藏书后到兴盛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够寂寞的了。
端午这天一大早,我往天一阁走去,我住的旅馆离天一阁很近,走路也就十分钟左右。尽管是盛夏,但这几天的宁波却像是南方的秋天一样,清凉怡人。到达天一阁的时候,天一阁还没开门,过了几分钟,才开始售票。我和几个大学生轻轻走了进去,扰醒了天一阁的晨梦。
现在的天一阁,除了过去留下来的主要建筑外,周边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园林、展览馆等,诚然这也是为了满足旅客的需求。而它的主要建筑,是天一阁的主楼、北书库、范氏家族故居等。






天一阁的名称,是创办人范钦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因为古代的消防监控技术几乎是空白的,而古代的建筑又大多是土木建筑,在防火上一直都是个难题,不少藏书最终的命运都是毁于火灾,范钦很明显希望这个“天一生水”的寓意能够避免火灾。
创办人范钦,是明朝的兵部右侍郎,喜欢藏书,以它的官职地位之利,行走华夏大地之便,收藏图书自然是相对容易的,以它的收入,建一座藏书楼也非难事。难就难在一代代的保存下来,这个艰辛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毕竟中国近代经历过多个乱世。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如果说天一阁的创办还是比较顺利,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话,那它真正的麻烦则是从范钦即将逝去才开始的,上面的图片讲述的就是范钦临终前的情景:
已经是80多岁高龄的范钦在临终之前,把家中的财产很奇怪的分成了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天一阁藏书。他叫来了大儿子和二儿媳(二儿子当时已故),安排遗产的继承事项。从现在的思维来看这似乎是个选择,是选择万两白银还是一楼藏书,似乎是个问题,一方面是坐收利益维持生活选择万两白银,另一方面是需要付出利益去保存这一楼藏书,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而两个人中谁先选呢?这种选择似乎也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层面上。
但以我所见,这个选择其实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什么问题,也无公平可言,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能够把家产留给儿媳已经不错,还哪能有儿媳先选之理?所以先选择的一定是大儿子,而且在面对父亲一生苦心经营的书楼和万两白银之间,肯定是只能选择父亲一生苦心经营下来的书楼,这是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决定的,藏书楼代表着家族意义上的真正文化遗产,而万两白银这类金钱上的遗产是绝对不可能和藏书楼相提并论的。以范钦先生的智力,大致也不可能把藏书楼交给儿媳这类“外人"。余先生文中把这个选择讲述得很艰难,但我的观点是,与其有选择,其实并没有选择。
事实上大儿子范大冲马上表态,由他来接受天一阁藏书楼,至于二儿媳怎样表态甚至有没有表态,历史上没有记述,而以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来分析,也没有二儿媳选择的空间。所以此事更像是范钦的一种安排,把包含物质与文化的遗产传给大儿子,而把生活所需的白银传给二儿媳,这也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也符合当时社会的常理。
为了保护这一楼藏书,范氏家族的后人们可谓惮精竭力,要知道这一楼藏书并不能产生利润(范氏家族并不想让人随意去看这些书,更不可能用现代的思维出卖或出租这些书去生钱),而且古代没有空调等技术,要藏好这一楼书还真不容易,这得需要花费不少的钱财。没有收益还要靠其它的收益去保护藏书楼,这本身就是吃亏的生意。
但范氏家族为了保护祖辈辛苦收集而来的这一楼藏书,除了花费从力物力财力外,还制定了近乎变态的的进入制度,就是几乎是所有人都不能上楼观书,钥匙分别保管在多房长辈的手中,谁要进入书楼,需要所有持匙人全部同意并且到场才行。家人和子孙也不能无故进入,违者严惩。因此从明代到清朝的康熙年间,几乎就没有什么人进过天一阁看书。
即使是后来的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钱绣云,一个爱好读书的女子(不知道是否漂亮),为了一睹天一阁藏书,竟让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以为成了范家的人,就能去天一阁看书。但事实很无情,她在范家至死都没有看到过一本天一阁藏书,这当中,一个说法是天一阁严禁妇女登楼(这理由似乎靠谱一些),另一个说法是她嫁给的是范氏的旁支,并没有登楼的资格(这个理由似乎不成立,因为钱小姐如果一心想嫁入范家看书,并由知府作媒,肯定会了解到怎样才能看到天一阁的书,不可能随便就嫁了)。
对此事,余先生同样作了许多文学的感叹,而我的理解,这事更多像是后世编纂出来的故事,钱小姐嫁入范家是真,看不到书也是真,但她是否真正为了看书嫁入范家,就有些传奇故事情节的味道了。



说到这里,不禁又要和余先生一样的去想,这么多珍贵藏书的天一阁,却用了如果严格的进入制度,这几百年几乎就没有外人能进去过,那么范氏保存的这些藏书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他们掌握了现代的营销手段,以欲擒故纵的手法,就是不让外人看,只此增加天一阁藏书的价值?而从范氏家族的所为来看,他们肯定并不为此。
这几百年寂寞的天一阁,又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维持着它的低调呢?
直至清康熙年间,这个故事才有了改变,或者文学一点的说,谜底揭开了!天一阁不是不让外人来看书,而是外人的级别不够高。
因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要来看书的人叫黄宗羲,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学者。这次天一阁改变了态度,热烈欢迎了黄大学者。黄宗羲得以看遍了所有的天一阁藏书,并撰写了一本《天一阁藏书记》,是这本书也揭开了天一阁藏书的内幕。
钱小姐大概也要感叹,如果我是丞相的女儿,大概就不同了。
开了这一个口,等于有了一个新规矩,要求来看书的人就多起来了,但审查制度还是严格的,在后来获得上楼观书的人,也仅仅是十多个,他们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人物。
到了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年代,天一阁才走到了历史的高峰,由于乾隆谕诣收集各地藏书,江南的藏书家纷纷献书,天一阁的表现也顿时积极起来,天一阁进贡珍贵古籍六万余种,被收录进《四库全书》的有九十六种,被列入存录的有三万七十余种。乾隆皇帝也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奖天一阁,并且作了一个对天一阁的贡献很有报答意义的决定,就是让南北的藏书楼以后都要按照天一阁的格式去建。
至此,我们明白,天一阁几百年的封闭,是为了一份承诺,一份传承,也是为了等待一个最好的机会。它封闭的对象是泛泛之辈,对于精英是开放的。而对于像国家这样层面的需求,它甚至是无私的。
世上的事物,总是盛极而衰的,到了近代的中国,混乱已经是社会的主题,大形势如此,天一阁也难免。经过历史高峰的天一阁,开始破落了。
先是太平天国攻城时,有人趁乱拆墙偷书,甚至按斤去卖给作坊。有些书商派一些专业的小偷更是半夜用船来偷运藏书,有人高价买了去,但最后又逃不过火灾。尽管期间有些有识之士做过保护天一阁藏书的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力量都很微弱了。而从后来藏书那么容易就被盗走,也说明了范氏家族对天一阁藏书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下降。但也能理解,因为置身乱世,人人自危,生活艰难,生活都难以保障,就别说藏书楼了。
直至日本人入侵中国,一轮轰炸,天一阁的命运,还是无法如“天一生水”的愿,彻底藏身火海了。
在北书库里我看到了部分的藏书,现在的藏书有了良好的条件,有恒温恒湿的空调,有自动消防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藏书的安全有较大的保障,但很可惜的是,范钦当年收藏的书籍,能存下来的毕竟不多了。
那些现代人没有看过的藏书,就像是天一阁的命运一样,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们只兴奋了一小段日子,其它的时间,都像是陪伴了钱绣云小姐忧愁而寂寞的目光。
走出天一阁,外面有片正在施工的工地,是天一阁景区继续扩建的工程,这是现代中国旅游业最爱做的事,门票大概又要升价了。
我只是觉得,天一阁是一个神圣的文化之地,它靠的是精神文化的内核去保存,一切为利益目的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的眼前不断出现的是:一座藏书楼,一万两白银。。。。。。没想到几百年后的今天,这又重新成为了一种真正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