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两日(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开 |
其实相对于澳门的酒店和赌场,我更喜欢走一走澳门的历史文化线路。
根据澳门旅游局介绍的线路,再增加了一些自己制定的内容,我在这线路上逛了大半天,线路大致如下:
妈阁庙——港务局大楼——海事博物馆——基督山——主教山教堂——亚婆井前地——郑家大院——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前地——圣奥斯定教堂——岗顶戏院——何东图书馆——民政总署大楼——议事亭前地——仁慈堂大楼——三街会馆——玫瑰堂——女娲庙——大三巴——旧城墙遗址——炮台——澳门博物馆——卢家大屋——澳门主教座堂——东望洋灯塔和炮台。
这条线路除最后一个点东望洋山灯塔和炮台比较远一些外,基本上都是沿着一条有明确指引的线路上行走,澳门的旅游指引工作做得很到位,在此也可见一斑。
妈祖阁,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早的庙宇。
妈祖阁的其中一个殿
澳门海事博物馆
主教山教堂,这里的位置较高,可以看到大半个澳门。
主教山教堂
亚婆井前地,“亚婆井”是葡文“山泉”的意思。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也是葡人最早聚居的地方。澳门葡人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不在澳门成家,要不远别重来。
在亚婆井前地摄制节目的学生
亚婆井前地的旧葡式建筑
郑家大院,建于1881年,是写《盛世危言》的郑观应的父亲建的。门前一字排开的石凳是让众多来访者等候时坐的,可以想象当年这里面兴盛程度。
在澳门能够有郑家大院这样的地方真是很难得,而这里也是很有看头的地方。
郑家大院一处清雅的地方
郑家大院
郑家大院
郑家大院
圣老楞佐教堂,建于十六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教堂之一,由于靠近风顺街,华人叫它风顺堂,取其风调雨顺之意。
圣若瑟圣堂
圣若瑟修院
岗顶剧院,建于1860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式戏院。
岗顶前地,此区域环境优雅,集众多著名的建筑于其中。
何东图书馆,本为香港富绅何东的豪宅,建于1918年。1955年何东逝世后,后人根据其遗嘱改为为社会公众的服务的图书馆。
何东图书馆阅览室
岗顶前地
民政总署大楼里的院子
议事亭前地,这里从澳门开埠以来,一直都是澳门的中心,现在也成为旅游的中心。
仁慈堂大楼,于165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路尼创建,主要用于慈善救济工作。
三街会馆,又称关帝庙,原来是商人议事的场所,因有关帝及财帛星君殿,后改为关帝庙。
玫瑰堂,1587年建成,最澳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女娲庙
大三巴牌坊,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580年,是天主之母教堂下面的前壁,教堂因大火烧毁。,
由于形似中国牌坊,因此被称作大三巴牌坊,这种中西合璧的牌坊,在全世界天主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
旧城墙与炮台,位于大山巴旁边的山上。
澳门博物馆
在大三巴牌坊拍婚纱照几乎每天都有
大堂(主教座堂),是举办本澳教会大庆典的场所。
正好有一个活动准备进行。
东望洋灯塔,位于松山之上,是澳门的最高点。
松山现在是群众居民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有长度适合的环山道可以长跑。
澳门还真是值得一去的,虽然对于我们幅员广大的内陆,它显得如此狭小,但它蕴藏的文化还是有一定的深度,它同时也是了解殖民地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而澳门人在经历了殖民时期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形成的特别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氛围,是值得我们探索、学习、思考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