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
(2010-09-01 09:28:28)
标签:
杂谈 |
好久都没有提道德标准的教育和宣传了,最新的也都是前些年的“八荣八耻”,用数字的形式去强化宣传效果是我们一向以来喜欢做的,古已有之,效果不尽相同,比如“三从四德”、“三老四严”、“五讲四美”等等。数字小一点的,还比较好记,数字大的就未必好记了。有一年好像来了一个什么东西的“十不十要”,把人记得犯晕。而今天这个“八荣八耻”也是十六条哦,别说“八荣八耻”了,真真正正能记下一荣一耻的,估计也不多。最后这些光荣与羞耻,基本上都只能在政府报章上、宣传标语上、工作总结上派上用场,成了名符其实的装饰。
提起现在的“八荣八耻”,就会想起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可是影响了一代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我现在还会唱那首叫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歌词就是这个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容。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可以用军歌嘹响来形容这旋律,虽然我并不出生于那个年代,也不是军人,但这个纪律和注意几乎是全民皆知,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已经成为当时所有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时代不同了,同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很难跨越时代而持续生效,一成不变的宣传思维只会让教育走入死胡同。
我想,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植入(这里还是不说教育这个严肃的词汇为好)方式,通常会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文化、宗教潜移默化的长时间的感染和感化,使人们形成一种时常反思并自省的习惯,内心能够自疚并自律的约束;另一种是特定时间里的短期强化式的灌输,指定某些是非、荣耻的观念,成为道德标准。并利用社会和外界监督的作用,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前者,西方国家用得很多,后者,我们常备不懈。
道德以文化、宗教为准则,以心灵内疚为依据,人们就能够自省、自重、自律;道德以光荣和羞耻这个显性的东西为准则,很容易造成别人知道的,我便不为,别人不知道的,我便可以为所欲为。
于是当将三聚晴氨加入奶粉中未被发现时,做这事的人从不知道羞耻,当被人发现后,大家都知道加三聚晴氨是羞耻的,那就改加别的东西吧,别人不知道之前,没有羞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