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诗经中的这首《葛生》,很少有现代人提及,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却为之感动着,有种心灵的震撼之感。
这首应该属于悼亡诗了,我们有必要再看看苏东坡的那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诗: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后世苏东坡的这首《江城子》,可谓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其中充满了含蓄的哀婉和细腻的伤感。《葛生》与之相比,少了那份婉转,少了那种哀怨,却多了一份直白,多了一种呼喊式的热切!
前三句在那种苍凉的景色里,在思念中道出谁与“独处”、“独息”、“独旦”,直接切入主题,情感炽烈!
而后面两句,首先从字数上变化,有如交响曲中的变奏曲。而它的语言,简直就是一种面对天地的呼喊,“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与《大车》中的“毂则异室,死则同穴”极相近,都是不可同生,但求同死的愿望。再加上冬与夏的日与夜,这种时间观念上的悠久,加深了那份愿望的热切,令这一声呼喊显得悲壮!
我看诗经中的爱情状态的描写,大多分为两类,一是“乐在其中”的欢愉,二是“求之不得”的苦痛,《葛生》很显然属于后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