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新闻和随想 |
中央的价格调控力度正在趋紧。铁道部刚刚宣布过铁路“春运”车票不涨价后,接着就宣布07年“黄金周”也不涨价;国家药监局局长落马后,国务院正在研究对药监局的职能进行拆分,这对下一步严控药品价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育部对教育乱收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全免学杂费也进行了全面部署,五年内将新增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两年内农村中小学生将全免学杂费;粮油价格经历波动后,在政府的有力举措回应下,节前并未出现过大浮动;国家发改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不再提“涨价”一词了,据了解,成品油价格的下调“与国际接轨”机制也将出台。这些举措都让人看到了中央政府正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树立和谐社会”两个中心统领全局,2007年以“关注民生”为主的“新经济政策”正在显现。
勿庸置疑,2006年全国面临了过大的价格上涨压力,特别是事关人民生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公共服务价格、能源价格和以教育、房价、医疗为主的“新三座大山”,有许多人曾怀疑:2007年在原材料、油气、水、粮食等“上游物价”全面上涨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现在看来,中央在维护物价稳定上的态度很坚决,一定不会出现上述的不利局面。这再次表明:只要中央下决心,中国没有调整不好的价格飞涨问题。
然而,我还是能明显地看到,中央的价格调控政策有偏向于“减轻农村物价负担”的倾向。不论是春运票价不上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还是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投入(2005年中央财政投入2975亿元用于解决“三农问题”,2006年达到3397亿元),都明显地看出中央在“减轻农村物价负担”和“城市居民民生负担”两个问题上“厚此薄彼”。而城市中低收入者如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府的作为似乎还不足。
其实城市低收入者的负担也很严峻的,压力绝不低于农村,一方面城市的房价负担、医疗负担明显高于农村,城市的生活必需品自产少,多由收入支配,因此城市中低入者正在期盼中央的政府尽早“惠及”。面向城市居民的各种收费远远超过农村的负担,同样一件事,比如个人纳税,城市人花的负担要远远超过农村,如果用城镇企业的负担和农村合作式工厂相比,更是一个天一个地,这是社会不公平的事实。当然,中央优待“三农”问题的政策本身是正确的,但以调控物价为先导的“优抚民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贱蹋了“公民权利对等”的原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