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新闻和随想 |
民众要求公布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呼声越来越高。此前广东省物价部门以“开发成本是房地产公司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执行省人大代表的提案。昨天江苏盐城市物价部门公布了97家楼盘的开发成本,在中国算开了先河。有人在争议:物价部门到底有无权利、有无义务公布所有开发商的开发成本?笔者认为公布也好,不公布也罢皆不是关键问题所在,因为物价部门自己根本不完全掌握当地所有楼盘的成本,民众知道了又能怎样?物价部门对开发商的价格管理“抚皮搔痒”,公布成本又起什么作用?稍微知道房地产业报价、订价程序的人就知道,物价部门公布的开发成本是虚的,民众看了也是白看。
我国现行的物价管理分“粗细”两个线条(全面地说,分三个线条,还是一个线条是“基本不管”,只作市场价格调查备案),对水、电、教育等社会事业型行业的物价管理是细线条,需要详尽进行严格的价格测算、听证,直至做出具体的执行价格;而对于房地产开发这样的商业行为,物价管理是十分粗放的,即使国家三申五令要求控制房价,各地物价主管部门还是采取“企业上报成本-备案-审核-给出指导型的最低价、最高价和均价”这样的物价管理流程。物价主管部门对企业上报的成本构成,只做形成上、依据上合法性的审查,基本不做具体的成本核实。比如说:一个楼盘要开盘了,为了提高销售价格,开发商将《承建合同》关键部位进行“微处理”,很容易将单位成本提高几百元,甚至千元,而在土地成本、拆迁成本、管理成本上更容易虚假扩大上报,并获得物价部门的认可。此外,各地物价部门的房地产价格审查都以当地政府为方向标,一般审核价格时均“走高不走低”,审核的价格高得离谱,有些开发商都不敢用够价格上浮的“空间”(《物价审核书》里一般都有500元左右的上浮空间,这哪是物价管理,分明是提示你要虚报成本、低开高走,积极投身到炒房价队伍中去!),各地对开发商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严格按《审核书》订价,也没有严格的回访和查处制度,有些地区的物价部门甚至帮着开发商“合理地”上报成本。可以说在这个领域,物价管理只是“秃子头上的假发”─摆饰而已。所以我很负责任地说:物价部门的“成本报告”根本不算数,看了白看!争论物价部门公布成本的合法性实在是“徒劳无益”。
那么谁知道房地产开发的实际成本呢?最权威的是税务部门。税务局是中国做事最认真、“放大镜”倍率最高的政府机构,但如果税务部门公布房地产开发的实际成本,一定会被认为“泄露商业秘密”的,因为它不是物价的主管机关。问题的关键又回到了物价部门,能不能拿出水、电一类的“价格听证制度”的做法,对付房地产开发成本问题,能不能听中央政府的多一些,听地方政府的少一些,尽快将房地产开发价格管理纳入到“细线条”管理中去,让中国的房价普遍回归理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