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水流云在风光摄影中国苏州东山银杏秋杂谈 |
分类: 水云间--山·畴·风 |
洞庭山位于太湖一隅,洞庭东山是伸向太湖的一个半岛。我以前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去过多次,对那里秋天的银杏印象颇深。
07年11月29日故地重游,得影数枚。初到加拿大发现与国内不同的是有太多的礼貌用语以及太多的微笑,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而且习惯成自然地带到了国内的旅行中。
那天在苏州天平山赏枫,看到一排木制凉亭供应简单的小吃,我买了一碗泉水豆花,取货时我微笑着对凉亭里的大嫂说了声,“你好”,她一楞,舀起一勺豆花又倒回锅内,再加热了一会儿,接过碗我连说了两声“谢谢”,确实很感激她特意再加热,她仍旧什么也没说。
我在一张木桌前坐下,卸下照相机和三脚架,舒展开手脚,准备一面欣赏红枫一面好好享受这碗豆花。我吃到第二口,那大嫂从凉亭里冲了出来,急急地说,“你不能这样吃!”先是用苏州话,后是用苏州腔的国语,她说,“调料在碗底,你要搅一搅再吃,不然会越吃越咸”,原来她一直注视着我的吃法。我有些感动,一连声的“谢谢”。
离开的时候我主动收拾了碗盏,经过凉亭前又对大嫂说了声“再见”,她笑盈盈地说,“明天再来照相”,我老老实实回答,“不了,明天我要去东山”。
当晚我到了洞庭东山,是伸向太湖的一个小镇,次日我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便钻进了大街小巷,想拍“初阳·民居·银杏”。
拐进一条小巷,一位老人站在门前张望,我高声说,“早上好”,他回头一看没有别人,确认我在向他问好,忙点头回答,“好、好、”。他所站的门里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我笑着问,“可以进去拍照吗?”老人说,“可以、可以”。拍照时老人一直站在我身边,他说,这里的银杏不够好,你要到山那边去拍。他说的“山那边”是指东山临太湖的地方。他说,我们村在太湖边,满村都是银杏,很美,你应该去那里。他又说,我两个儿子都翻了新楼房......当他介绍他一家幸福生活的时候,我暂时中止了拍照,微笑地听他诉说。他见我是个“好听众”,便把我往门房里让,他说,前几年开过刀,做不动力气活了,只好到这个学校来看门,一个月400元,勉强够开销。他掏出香烟让我,我笑着摇摇手。
他建议我乘300路汽车到××站下,然后搭拉客的农用小三卡去他们村,开价10元,给5元也会拉。他见我迟疑,又说,那站有公墓的免费车可以乘,你把照相机收起来,就说到墓地去,在三工区下,翻过一座山坡就是我们村。这下我更迟疑了,但是我仍然微笑着连说“谢谢”,老人似乎下了什么决心,说,你照相机太大,不好收,这样吧,开车的司机姓李,是我们村里人,你就说你是我的朋友,我姓葛,他会让你乘的。面对我的微笑他不好意思地说,真不巧,老太婆出去买菜了,不然我可以陪你走一趟。
除了不停地说“谢谢”和微笑,其实我只说过十个字——“早上好”“可以进去拍照吗?”。
我为老人的真诚而感动。
离开的时候老人突然说,要给你把水加满吗?我被搞糊涂了,忙说,不要、不要、谢谢、谢谢。
(走了一段路我才醒悟,原来老人把我斜挎的中长焦镜头盒当暖水杯盒了,我哑然失笑,“佳能啊,佳能,你们的设计水平终于赶上了中国生产暖水杯的乡镇企业的水平”。)
真诚换来真诚,微笑是交流之门的钥匙。
三人行,如果没有交流,你是路人甲、他是路人乙、我是路人丙,咱们是毫不相干的三条平行线;
如果有了交流,三人就成了众,就会相互关照、相互提携,就会有美丽的故事发生,阳光格外灿烂。
人和人打交道,微笑是必需的。
水流云在《如花的祖国》系列相关链接
如花的祖国——天平枫醉(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7638801000cex.html
如花的祖国——天平枫醉(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7638801007tj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