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死亡

(2006-11-26 00:15:20)
分类: 云在心--惑·思·梦
面对死亡
 
 
昨日读了Sofia两篇介绍欧洲教堂及其墓室的文章,网友风兄在跟帖中谈到东西方葬礼人们表现的不同,这让我想到一个艰涩的主题――"面对死亡".
 
当年孔子的学生向其请教"死亡"的道理,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斯言诚哉!
两千年来,我们一直奉行这句古训,重生轻死.
 
正是因为缺乏对死亡的直面注视和形而上的思索,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很少有西方连篇累牍的关于"死亡"的论述.
这也是中国人缺乏宗教感的一个重要原由.因为任何宗教都有一个重大课题――如何看待死亡.
 
中国人的葬礼总要呼天抢地的哭,而西方基督徒的葬礼人们都不哭,很安静地听牧师祷告和献花.

两种文化背景不同,对死亡的认识也不同.

在我们看来,死意味着亲人的永远离去,天人阻隔.
在他们看来,死就是"回天家",回到造物主那里,我们早晚都要在那里从新团聚.
 
典型的中国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可以用陆游的诗句来代表――"死去元知万事空".
死亡其实并非"空"那么透明.
 
人生以生命的存在作为基础,没有生命便没有人生.
死亡又是获取生命的代价.
 
蒙田说,"我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生是短促的,暂时的;死是长久的,永恒的.
个体生命是这样,谁又敢说整个生命世界不是这样?
 
珍惜生命,逃避死亡便成了人的天性,是人生一个基本诉求.
逃避是一种本能,但逃避的结果是无法逃避.
 
因此诸多西方哲学家便索性直面"死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把自己的哲学定义为"对死亡的研究".他认为死亡使人突然面对自己,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他说"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的可能性".
 
看来孔子的话应该这样说,"未知死,焉知生".
只有直面了死才能更好的了解生.
 
没有形而上的思考,只会本能的对死亡抱恐惧的态度.
哲学的智慧则教人对死亡抱"生寄也,死归也"的宁静态度.  
并从而进一步领悟生的意义.
 
死亡可以战胜生命,但生命也可以超越死亡.
如果一个人无愧于人生的活过,如果一个人死了但他的思想和行为仍然在别人心里驻留,他就超越了死亡.
 
罗素说,"人的生命如同一条小溪,起初很细小,被两岸夹住,快速地向前流去,越过峭壁,淌过急流,汇成一条大江.这时两岸逐渐宽阔,水流也慢慢平稳下来,最后她与远处的大海互相融合,毫无痛苦地结束了她的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