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派京韵大鼓
(2013-08-17 12:22:15)
转自: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CPLSK41&xpos=31
少白派京韵大鼓唱片谈
白凤鸣(1909—1980)京韵大鼓演员,北京人。其父白晓山是八角鼓票友,白凤鸣八岁起向父亲学习演唱,后又向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学会运用气口和板路,接着向兄长白凤岩学习掌握声韵和唱腔。十二岁开始参加“宝全堂艺曲改良杂技社”,在北京大观楼、水心亭等处登台演唱,时有“神童”之誉。他十四岁时正式拜刘宝全为师。除向老师和父兄学习外,还与京剧演员、文人学者广交朋友,他曾与京剧名家王瑶卿、余叔岩、言菊朋、杨宝忠、杨宝森等切磋艺术,在念字、唱法、表演上受益颇多。王瑶卿曾向他指出,他的嗓音低厚,不适合唱乃师的高腔,应当像程砚秋学梅兰芳那样,根据自己的条件,独创一格。言菊朋及专门研究京剧谭派艺术的陈彦衡也反复向他讲,“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是对鼓曲演唱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必须从内容出发,达到清而不飘,沉而不浊,声调动人,音韵优美,才能自成一家。并建议他在唱《战岱州》前多看尚和玉的《对刀步战》,唱《七星灯》前多听高庆奎的《孔明求寿》。谭派名票钟岳霖建议他向杨小楼学习如何摹拟人物的神态和表达人物的心情。白凤鸣虚心听取这些宝贵意见,认真看戏、揣摩,学到不少东西。经过师友的教导和启发,白凤鸣与白凤岩合作,根据自己嗓音较宽、调门较低的特点,在继承刘派艺术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借鉴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的演唱技巧,共同创造了以苍凉悲壮见长的“凡字腔”新腔。在创腔过程中,得到韩永禄和舅父王贞禄的帮助。白氏兄弟先是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在《白帝城》、《单刀会》等曲目中,设计一些新腔。民国十七年(1928)内兄葛振卿帮助他移植了不少子弟书唱词,如《击鼓骂曹》、《罗成叫关》等,边创新腔边演出。在演唱《击鼓骂曹》时,白凤鸣摹拟祢衡击鼓,用单箭敲出双槌的鼓点,弦师配合演奏〔夜深沉〕曲牌,以表现出祢衡这个人物的处境和心声,独具一格。
在下以为作为少白派创始人虽然是由凤鸣先生演唱,但头功应推白凤岩(1899—1975)先生,白凤岩曾为鼓王刘宝全伴奏10年,珠联璧合。与刘分手后专心改革创新,创出了少白派曲目15段,广为流传。这一点上非常象杨宝忠先生与马连良分手后专心扶植杨宝森一样,在流派的形成历史上功不可没。
我所听过的白凤鸣灌制有八张唱片,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录制的,录制的都是少白派独创的曲目。分别是蓓开公司的4张,《击鼓骂曹》、《三本战长沙》、《战岱州》、《二本战岱州》和《七星灯》各一面;胜利公司的4张,《建文帝出家》、《方孝孺骂殿》、《罗成叫关》、《汜水关》。都是由白凤岩和白凤岐伴奏的。彼时凤鸣先生的演唱还留有浓厚的刘派痕迹,但唱腔上已经由凤岩先生翻新,尤其是凡音和甩腔的地方已经与刘派有区别了。
少白派京韵大鼓曲目有十五段,《战岱州》、《七星灯》、《建文帝出家》、《击鼓骂曹》、《红梅阁》、《狸猫换太子》、《罗成叫关》、《怀德别女》、《方孝孺骂殿》、《氾水关》、《樊金定骂城》、《哭祖庙》、《贞娥刺虎》、《窦公训女》、《拷童荣归》等。
其中《三本战长沙》(即《马失前蹄》)流传最广,由于唱片时间所限,与舞台演唱的有所区别。
《战岱州》是《宁武关》的前部,描写周遇吉与闯王对阵,岱州失守的故事,刘宝全40年代初曾演出数次,但少白的此曲要早于鼓王。
《击鼓骂曹》凤鸣先生留有录音,会唱《击鼓骂曹》的还有林红玉、张玉昆、筱映霞、陈玉华等位,其哲嗣佳林先生也会唱,都是单键击鼓,后骆老将其改为双键击花盆鼓,固然是创新也是很成功的,但今多以为这是发展,其实不然,在下以为首先单键很难,比双键要下的功夫更大,双键固然要双手腕力均衡,但单键要击出双点来非要下很大功夫才行;其二,加入“渔阳三挝”的鼓套子,由京胡伴奏,破坏了音乐结构,出现停顿;其三,少白的“夜深沉”一手击鼓,另一手要以板配合,既提高了难度,又优美动听;其四,骆派的词句改得不如少白的好。鉴于上述原因,在下以为少白派此段的更好,只是难度大还需要有好弦师的配合,我也无意贬低骆派,骆老的演唱已被世人承认,更能通俗易懂,只是今人再演唱此段缺少骆老的意境,而且击鼓的功夫很不过关,虽能赢得掌声但实不讲究。
据说“少白派”京韵大鼓取得成功以后,韩永禄曾写信来,表示希望白氏兄弟同意由韩将《红梅阁》等数段曲目传授给其新收女弟子骆玉笙(小彩舞),白氏兄弟欣然同意。所以今天《红梅阁》成为了骆派代表作,很多人忽视了其最早是少白派曲目,尽管少白派传人不多,但不应忘却其唱腔的创作者。
《罗成叫关》是传唱较多的,孙书筠和桑红林、刘凤霞等都有录音,但孙老师和桑老师的唱词不太一样,与少白派的词个别地方也有出入,但都唱得太美了,从感情上更为丰富,现在只有杨凤洁此段堪称经典,基本上是桑老师的唱词,但她作为桑、孙二老的门生,将此段演绎得非常贴切,也非常感人。
《七星灯》有骆老录音,岚云老师录音最能反映少白的风格,林老和孙老演唱此段也非常拿手。
《狸猫换太子》凤鸣先生留有录音,已出光盘。
其它几段有的本是白派曲目,唱词由子弟书移植,但少白派都作以修改,尤其《樊金定骂城》少白派是中东辙的,《哭祖庙》也与白派辙韵唱词都不同。
另外解放后有一些新曲目。《桃花庄》以林老最为拿手,桑、红林、良小楼、骆玉笙都有录音;《鲁达除霸》孙书筠老师有录音;《将相和》、《借东风》和《水淹下邳》新岚云都曾演唱,传说中还有一段中东辙的《白门楼》,可惜没有见过,不过这些都可以算做少白派曲目。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