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舆论是座城,城里温暖城外冷!

(2007-07-28 22:00:43)
分类: ◆焦点访谈◆
    舆论是座城,城里温暖城外冷!
    周五早上,小乐歪拿来一张《南方周末》,整版全是对济南“7.18”的报道,一位也许是亲历或者看了报道的记者,全面对济南大暴雨进行了全面分析,透彻至极,字字如剑,让看报人无不唏嘘感慨如坐针毡,身为济南人,为济南感到悲哀,这点跌泄事可算是要说上一阵子了。
    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事情发生了,我们都要勇于面对,而这种人命关天事关济南城市安全感的大事,更不是护短能解决的问题,护的了一时,但蒙蔽不了百姓的眼睛。
    针对问题,首先是要抓住根本,不得不承认,南方周末上所指出的问题很客观,从舆论角度来说,本地报纸肯定是以安抚群众,积极面对为主,在灾难面前首先要稳定群众情绪,给大家树立起信心,政府危机公关亡羊补牢。让群众对政府有信心,对抗灾有信心,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等着危机过后,该谁的谁负责,该怎么认定责任的就怎么办,首要任务就是共渡难关。
    假如说灾难来临时,《济南时报》《齐鲁晚报》一味的兴师问罪,深挖责任根源,冷冰冰的旁观,那人民群众感想如何?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说没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在本地,你在报纸上看到的是,在灾难面前济南人民的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在无情的大水面前,温情涌现;政府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救灾,慰问群众……
就本地媒体的报道来说,不管是替政府危机公关,还是安抚民心,都是一个正确导向,不管是不是“作秀”,最少,我们看到是正面信息,我们感到的安心。
    《南方周末》作为非本地媒体,在事情的客观性上更具说服力,我不否认,那篇文章的前半部分的确是客观的,从问题的根源发掘,就事论事,头头是道。各级部门所出现的问题和漏洞,职责与疏忽,都对造成“7.18”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说别的,单说预警,不管是发布了什么“红橙黄”预警,我们一点也不知道,预警发给了谁?预警起到了什么作用?难道只是一种形式,还是因为济南的夏天从未出现过严重警报而疏于防范?这些只有职能部门才清楚。
    大暴雨时正值下班高峰,既然有了预警,为什么下班前没有人知道?通讯如此之发达,不是70年代用大喇叭头子狂喊,什么QQ,MSN,手机短信,移动飞信等等,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比大喇叭头子来的有效。
    既然是预警,我脚着,就是到了一定的危险程度,既然到了“一定程度”那就要告诉广大群众啊,现在不是大哥大时代了,收废品拾荒要饭的都配有手机,发个预警短信,很难吗?
    说到短信,说点题外话,***领导亲临受灾现场趟水指挥的时候,01269那信息发的真及时,赶紧通知济南市民,领导来了,就在**指挥工作呢。千万别说人家作秀啊,那裤腿都湿到脖子了(脚脖子)。既然这会短信来的那么及时,“7.18”的时候干什么去了?
    转回正题,如果接着看那篇文章,我越看越不是滋味,客观分析完了,后面的内容每句话都说的如此“深刻”,字字句句都往外渗透着讽刺和冷眼,已及撇嘴歪舌的不屑。
    冷冷的态度以及冰凉的字眼,充满了对济南的嘲讽,如果是一个不了解情况的人看了此篇文章,我想他一定会对济南完全丧失好感。
    就像文章里所说——济南人没有安全意识,暴雨突至却不能分析利害,跑到银座地下广场避雨;在银广进水以后还有市民趟水玩,觉的很有意思!而且反复提到银座底下广场是济南最繁华最市中心地区!
    那既然是这样,银座作为济南最繁华最市中心地区,必定是济南最具人气的地方,既然周围人多,那么到这里来避雨必定是无可厚非,最最基本的原因有2:
    1、济南最繁华最市中心地区,人气旺盛,而银广又是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场所,上面是泉城广场,下面是银座超市以及康康,麦当劳,电玩等。下班时间,来此购物,吃饭,约会的人肯定少不了。
    2、公交站点多,广场南面泺源大街,北面黑西路,西面趵突泉东门,1、3、5、14、66、101、104、K50.55.59.91、106等20多条公交线路都有站,下班时间,等车的人多,这是肯定的。
    这样看来,到银座地下广场避雨当然是首选,至于文章里说的“到里面避雨的群众悠闲的购物,完全不知危险临近”,我觉的这种说法很幼稚,既然进来避雨,又能逛超市,难道是急三火四冲进来,买完东西冲出去?那还叫避雨吗?就选择来说,银座地下广场是最近也是最方便的避雨场所。
    关键问题是谁也不会想到护城河会倒灌,如果不是护城河水倒灌,银座地广不会进水,从广场建成之日起,济南也下过大雨无数,银座地广也没有一次被水淹,所以,济南市民对它是完全信赖和认为是安全的。
    至于说进水以后超市的市民还在趟水玩,我信,因为没见过,人都有好奇心,无可厚非,只是报纸上那种叙事的口气,让人不能接受,傻瓜都能看出来是一种嘲讽。
    大概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对济南的气候不甚了解,济南的夏天就是闷热,且雨水一般较少,闷不到一定时候是不会下雨,所以济南人都知道,济南夏天下个雨,难着呢,何况是这种大暴雨。如果是济南一到夏天就大雨不断,连年受灾,那就不用多说了,防范意识肯定杠杠地。
    最后,该记者拿济南和青岛做了比较,说青岛也下了大暴雨,但路面上罕有积水。说青岛的排水系统是以前德国人建的,当然了,排水效果也是杠杠地。
    说白了,我怎么觉的有点搓火?济南和青岛,历史以来就有些间隙,好事比较者比比皆是,有关济南与青岛的话题也多得是,好事之人大有叉腰看热闹之势,最后来这么个点题比较,明摆着没安好心,只会让外地人更看济南的笑话,让青岛人更觉的比济南强。还有一点,把德国鬼子侵略胶东的恶行微妙的变成了好事,虽然人家侵略了你,但,人家给你留了个好下水道。
    看完那篇文章,我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如鲠在喉,相关部门争点气吧,别在让人家冷眼看咱们的笑话,虽然这篇文章让人看了不舒服,但却真真的指出了问题的所在,希望,下一场暴雨来临的时候,不要再让济南受伤!
    最后我要说,虽然济南最近发生了不安全的事,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安全的,大案要案和劣性犯罪事件,济南少之又少,在全国来说,还是一个安全城市,经常看法制法律节目的朋友也许会注意到,大案要案案发地区,几乎没有提到过济南,所以,在济南的外地朋友大可以放心。
舆论是座城,城里温暖城外冷!
   
       每个城市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所以,不要对济南失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