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园二题

(2008-11-20 08:03:39)
标签:

杂谈

清华园二题

19975月)

 

最近报刊常有文谈有关清华大学校园的某些问题,但亦常有瑕疵可求。16日《北京晚报》在《清华大学校名由来》一文(以下简称“该文”),即有两点应作纠正。

一、              如该文所说,清华园原名熙春园,建于康熙年间。园内(后工字厅外厦)悬有匾额曰:“水木清华”。“水木清华”四字源于晋人谢混《游西池》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当无异义。但说“清华园”名称亦源于谢诗,则未必确当。盖熙春园易名“清华园”时(咸丰初年),其西南不远处(现北大校园内)已有一园名“朗润园”(道光赐其六子奕訢者,迄今尚在)。一称“朗润”,一称“清华”,恰与唐太宗《圣教序》中之联句“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相合。故如说这个清华园其名源于《圣教序》则更为确切。至于明武清侯李伟之清华园取名时是如何考虑的,则不得而知。

二、最成问题的是,该文仍把“近春园”说成是道光第四子奕詝的赐园。此说沿传已久,至今仍在清华园内外某些人、文中流传。盖此说多据自1921年《清华周刊·清华园与清华学校》一文中所谓“相传道光帝赐第四子文宗以近春园,俗称四爷园;赐其第第五子惇亲王以清华园……”之说。1980年,刘桂生撰《清华园溯源》,亦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而且绘声绘色地叙述(不是转述)说:

 

“熙春园”至道光年间,被分成两座园子,西面的一座以原“熙春园”的主要建筑为中心,取名“近春园”,分给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东面的一处,以工字厅(当时叫工字殿)为中心,依然叫“熙春园”,分给皇五子奕誴。等到奕詝做了皇帝,情况起了变化,因为哥哥既已登基,弟弟似不能单独承受父辈传下的园名,于是便有咸丰御笔题写匾额,把园子改名为“清华园”,匾额至今仍挂在工字厅的大门上。

 

毋庸讳言, 刘桂生先生的这篇文字,在近年对“清华园溯源”的“以讹传讹”方面,其影响远不下于《清华周刊》之文。遗憾的是,一直未见他的澄清。更成问题的是,他后来(20006月)出《学术文化随笔》亦收入此文时,只注明“原载《清华校友通讯》复2期”,竟只字未提他在其中所传播的上述一系列的讹误,反而去批驳“目前社会上流传着近春园是咸丰帝(作)皇子时的赐园的错误说法”。这可能是一种疏忽,但却是很不应该的。

笔者过去亦曾误信此说,而且主要受的是刘文影响。后经圆明园研究学者张恩荫先生提醒,我们共同查考了一些原始资料,均未发现近春园是咸丰故园的记载。我们的初步结论如下:“熙春园于道光初年被一分为二时,既未把东部(时仍名“熙春园”)赐其五子奕誴,也未把西部(易名“近春园”)赐其四子奕詝,而是把前者赐予其三弟(惇亲王)绵恺,把后者赐予其四弟(瑞亲王)绵忻。绵恺无子,后以奕誴为嗣子。他死后由奕誴袭承了郡王位,继续占住熙春园,咸丰即位后把东部易名“清华园”(俗称“小五爷园”);绵忻死后由其子奕誌袭郡王位,亦继续占住近春园,故俗又称“四爷园”。在道光初年绘制的一张近春园图纸上,注有“四爷旧居,瑞郡王住”字样,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张恩荫先生还曾在北京图书馆见到一张《圆明园外围水系图》,上面在“熙春园”处注有“惇亲王(按即绵恺)园”;在“近春园”处注有“瑞亲王(按即绵忻)园”字样,亦可为明证。

但不知该文是否另有所据,如无,当系“以讹传讹”。因该文系以“北京100个为什么”为栏头,应具一定的“经典性”,所以书此两点以作参考,或可对求“信使”有所裨益。

 

 

(原载1997年《北京晚报》,这次重发做了个别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