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从“不亦乐乎”的读音说起
常见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人读错他们不应该读错的字。例如,最近还见一些媒体播音员和具有“首长”身份的人,一字一板地用近于“诗朗诵”的语调读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成语时,把其中快乐的“乐”字读成音乐的“乐”,立刻产生像自己做错事似的羞愧感。
大家知道,“不亦乐乎”四字源于孔子《论语》的开头三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亦乐乎”四字,经过千百年的传诵,几乎已经变成人们的口头语了。如果说,一个具有一般文化程度、没有读过《论语》的人,把字读错,倒也情有可原;但一个理应负有文化传播、应该随时随地起文化表率作用的人(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两种人)居然把这个连“大老粗”也应该掌握的字读错,就是不能原谅的了。“知耻近乎勇”,他(她)们应该勇敢地“就地向他们的听众认错,以正视听,而消除影响!。
在我的印象中,这两种人(甚至还包括常在媒体上讽刺挖苦别人的某“大师”)经常读错的字还有:“罹难”的罹,“挟持”的挟,“束缚”的缚,“倾轧”的轧……等等。由于汉字的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情况复杂,包括我自己在内,谁也免不了有不知道读音或把字音记错的时候。但到了要“作为”的时候,特别是有上述身份的两种人,就应该十分慎重,没有把握的时候查一查字典或问一问别人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所造的影响的不良度,是难以晚会的。
顺便说说,“乐”字确实是容易读错音的汉字之一:在“快乐”中读作“lè”,在“音乐”中读作“yuè”,这是极普通的两个常识,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会弄错的。但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严格说来,却应该读作“yaò”;在“乐亭”(河北地名)中,严格说来,却应该读作“laò”。不过,我觉得,对普通群众来说,这两个方面不宜过于强求。前者读作“yuè”,后者读作“lè”,应该也是可以的,但对于前面所说的两种人,仍是应该严格要求。
后一篇:“诗”存(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