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早的那一声吆喝

(2007-06-01 15:07:07)
标签:

童年记忆

谈天说地

怀旧

分类: 女巫de心情散记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photo/2006-11/15/xinsrc_1411031515519682855250.jpg

 

“弹棉花勒,棉花被套——”

清晨,楼下,青年男子的叫卖,划破宁静。

楼下开始聚集逛早市的老头老太,早点摊儿生意兴隆。

空场上响起第八套广播体操的男中音,满口牙膏泡沫的我,穿着大棉布T恤,把眼睛扒开一条缝,隐约看见楼下的男男女女比比划划地在空中划圈儿,动作不协调,也不一致。

早操过后是兔子舞,花枝招展的老太太把自己打扮得如同过节的儿童,群魔乱舞起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却又彼此关联,机械地重复着每一个不下雨的早晨应做的事。

只有那个吆喝着弹棉花的人,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也只有他的生意冷清,无人光顾。

想想也是,谁家的被子不都改成什么“七孔棉”或天鹅绒的了么,再说一套被褥也没多少钱,谁还想得起来把它们拿出来去弹?

记忆中似乎看过弹棉花的场景。

是在我小学的时候,中午放学,经过一条胡同,好像是苏萝卜胡同吧,相当于丁字路口的地方,两个弹棉花的人忙忙活活地弹着发黄的棉花。

他们的脸和身上都被那些略带潮湿霉味的棉花沾满了,却毫不在意。他们用的工具似乎是个庞大大物,像张床架子,那些乱棉花就在上面舞蹈。

现在弹棉花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了。

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门手艺就会失传。

现在还有一些老人可能会把家里的被褥拿出去让弹棉花的弹,听着单调的声音,把它当作不着调的小曲儿。可是,以后,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弹棉花是做什么用的呢?见过弹棉花的人还能有几个?

以前住在白塔寺的那条胡同里,经常能遇到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记忆最深的当属“磨剪子、戗菜刀”的老爷爷。他们通常都穿得很朴素,外面罩一件藏蓝色的围裙式的衣服,推着辆破旧的车,车上挂满了工具和长条儿的朽木头凳子,边走边打着用铁片儿铸成的“快板儿”,发出“呛郎,呛郎”的声音,一张口,如同乐音百转千回——磨~剪子勒,戗~~菜刀~~~~

我还记得搬到楼房不久,还专门来过磨剪子的老爷爷,我奶奶和几个邻居拿着自家的剪子、菜刀让那老头儿打磨好。老头儿拿出一块儿矩形的长方条儿,颜色黑黑的,很沉,在上面泼点儿水,用个锉一样的东西,就开工了。最后,那块黑黑的长方条儿被磨得锃亮,之前生锈钝了的剪子、菜刀也跟着灵光起来。

在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样的老爷爷就再也没来过了。

很多留存在小时记忆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我们骨骼的成长而消失殆尽。

现在街边打气的、修鞋的都少见了,即使见到了,价钱也不是原来那么便宜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师傅们的手艺也远不如从前了。

清早的那一声吆喝,勾起了我的伤感,勾起了我湛蓝的童年。

远去的,不再回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