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视听分析报告
(2011-06-22 02:31:03)
标签:
天堂电影院电影视听分析影评文化 |
分类: 电影 |
影片概要: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影片采用倒叙结构。《天堂电影院》与《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并称为意大利导演多纳托雷 “时空三部曲”或“寻找三部曲”。
外文名:Nuovo cinema Paradiso
上映时间:1988年1988年11月17日 意大利
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意大利)
演员:菲力普•诺雷、萨瓦特利•卡西欧
获奖情况:
第四十七届全球奖最佳外语片(1990)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1989)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评审委员特别奖(1989)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著剧本(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1991)
故事梗概:
西西里岛上的吉安加村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电影院,叫做“天堂电影院”。故事就在这里展开,Toto喜欢到戏院看Alfredo操作放映机,并和他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天堂电影院是村里的文化中心、精神支柱,这里的人热爱电影,电影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大家随着电影的情节或哭或笑。某次放映时的失误导致戏院失火(本文选段)。Toto成了Alfredo的助手。后来成长为专业的放映员。Alfredo不仅教他放电影,更教他做人。经过与当地银行家女儿失败的恋爱之后Toto到罗马游历。Alfredo教导他不要回来,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一晃30年过去,多多成了名导演。直到听到Alfredo的死讯,才唤回他儿时的记忆……
视听分析:
选段:00:49:11-00:55:45(123分钟的国际版)
选段背景:某天傍晚,为使不能进入影院看电影的人欣赏电影,Alfredo将画面投影到了广场的墙上。Toto也到广场和人们一起享受看电影的乐趣。正当大家看得高兴的时候,胶片突然着火了。人群一片混乱,Alfredo更是被火困在放映室。Toto冲到放映室救出了Alfredo。
镜头1-8:Alfredo取下镜片,画面呈现在广场侧面的墙壁上。
镜头跟随Alfredo手中的镜片缓缓移动,电影画面在屋内飘动,通过窗口投影到广场的建筑上。音乐、灯光与镜头运动的美妙配合,创造出了童话般的效果。放映镜在阿尔夫莱多的手中放射着蓝色的光芒,银色的活动画面跳上桌子,跳上墙壁,跳上窗台,最后小小的画面突然变得很大很大出现在广场建筑物的墙壁上,音乐在这时也猛地推上高潮。镜片移动过程当中,随着镜头角度与背景物体的变化,黑白电影的单调灯光打到屋内物体上却反射出不同颜色,灯箱打到镜片上的灯光闪烁着,电影画面时隐时现、忽明忽暗,配合从窗外照进来的柔光,给人以浪漫的遐想与温婉的感动之情。此部分的声音有Alfredo与Toto的对话、剧中剧的微弱声音(有源)及背景音乐(主题变奏,主观音乐)。画面俯拍广场的全景,古老的欧式风格建筑表现了落后却祥和的小镇所特有的文化风格。
镜头9-33:人们围过去观看电影。
人们发现了墙壁上放映的电影,举着凳子蜂拥而去。此段延续了之前的温馨基调。
多为仰拍,模拟了广场上观众的视角,更表现了人们对电影的膜拜之情与影片标题中“天堂”二字的含义所在。本片中,电影院是小镇的文化中心和娱乐中心,人们热爱电影到了近乎狂热的地步,它好似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建构的一座“天堂”,使人们超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沉浸在欢乐中。剧中采用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在电影院这一梦幻天堂中,一代意大利人美好的生活状态。而与电影院这一空间环境相对存在的,是西西里的现实生活环境:40~50年代的西西里,贫困落后、生活艰辛、充满苦难。当电影中放映着春回大地充满生机的内容时,与之相对比的现实生活却是意大利政府又要公布一批阵亡名单(其中就有Toto的父亲)。现实让人无法回避。通常在电影散场之后,人们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而今,人们观看电影的场所由电影院转向了广场,我认为,这暗示着电影情节与真实生活的关联,以及梦想与现实的交叠,寄予着导演有关生活、梦想的美好祝愿。建筑中的老头“从画面中走出”颇具喜剧效果,烘托了人群、Alfredo、Toto内心的喜悦。
当人们请求Alfredo播放声音的时候,镜头切到放映室的窗口,老少二人呈三角形构图,稳定、温馨,表现了人物心情及二人关系。接下来的几个镜头分别以对方为视角,对Alfredo进行仰拍,对Toto进行俯拍,更加深了表达。剧中剧的声音被Alfredo拿到窗口的扩音器放大,诡异的管弦乐似是暗示接下来的着火情节。
镜头34-53:电影院的老板派人过去收钱,疯子出来打岔。
镜头仍以观众视角仰拍展现,收钱者突然出现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话刚出口便招致了广场上人们的一致反对,镜头切为平拍收钱者的背影,收钱者迫于群众的压力躬下身来,无需对其表情的刻画,已经充分表现了他的弱势与老板的些微不近人情。
群众的反对声吵醒了睡在广场台子上的疯子,疯子起身站在高处大喊:“广场是我的,你们少惹我生气!”这时的画面的构图是:疯子在画面上方,而人群在画面下方,疯子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可是,紧接着下一个画面是:疯子在后景,对其打岔一笑而过的人群在前景,疯子陷入人群的缝隙里,其地位一跌而下。本片中疯子这一角色多次出现,他象征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狂妄的邪恶的独裁者,但他的“独裁”是没有力量的,最终将被人民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在电影中,“疯子”通常不是一个随意出现的形象,他们往往要负载一些特殊的意义。福柯曾经在他的《疯癫与文明》中说过:“疯癫确实具有吸引力,但它并不蛊惑人。它统治着世上一切轻松愉快乃至轻浮的事情。正是疯癫、愚蠢使人变得好动而欢乐。”这个疯子始终是快乐的,始终是坚信他对广场的所有权的,始终是游离时间之外的。此外,我认为疯子这一角色的设置在本片中暗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癫狂本性,Alfredo与Toto对于电影的痴迷近乎狂热,也正因此他们才有足够的动力风雨兼程地走下去。
剧中剧的搞笑画面与人群的嬉闹相映成趣。望着广场上的人群,远处站在窗口的Alfredo也安静地勾了勾嘴角。一撮灯光从屋内打出,配合路灯等点点光源,表现了Alfredo的慈爱性格。
镜头54-80:画面模糊,胶片着火。
当所有人的情绪达到高潮时,墙壁上的画面渐渐变形,原来是胶片着了火。镜头节奏突然变快。Alfredo冲向放映机,想迅速扑灭火种。人群陷入恐慌,人们四散而逃。火光闪烁照亮Alfredo的面庞,仿海神特里顿面孔制造的“真实之口”的浮雕(放映电影的光孔)咆哮着,熊熊火焰喷吐而出,几个镜头展现了此时紧张的气氛。同时急促的背景音乐《Cinema On Fire》响起。与本片的其他几首第一主题(回忆主题)音乐相似,莫里康尼采用弦乐来表达,中间夹杂着钢琴。此部分尽管情节相对激烈,音乐上也没有过分渲染,而是使情绪上的间离形成一种张力,整部第一主题音乐更彰显出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内敛和沉着。
镜头81-116:Alfredo被困火场,人群一片混乱,Toto解救Alfredo。
屋外的场景主要为电影院的全景仰拍和广场逃窜人群的全景俯拍。前者整个画面为暗色调,主要光源为放映室内忽明忽暗的火光,镜头从人们的脚下仰拍,表现了内外情形的紧张感。后者呈现出人群向四面八方逃窜的慌乱景象。同时,Toto逆流反向电影院方向奔去,解救Alfredo。小小的Toto与人流动势相反,形成鲜明对比,奔跑过程中人群作为前景,进一步强调了情况之危急。
随后小Toto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用尽全身力气把Alfredo拖下楼梯,这充分体现了多多的仁义和勇敢,也为两人感情的进一步加深打下基础。镜头晃动着,闪烁的红色火光充分表现了现场的灼热感。接着镜头切到了外景,机位与本组镜头最初的画面相一致,一个人抓狂着扑倒在地,表现了人们对痛失放映员Alfredo的遗憾;镜头切回到楼梯,几个沉重的鼓点作为主观音效彰显了Toto内心的无助;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在火中祈祷。废墟前,人们悲痛无比。镜头两次闪到现实,提醒荧屏外的观众,童年Toto的生活仍为回忆部分。这暗示营救Alfredo时Toto内心焦急万分,意外的火灾给Toto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时隔30年仍然恍如隔日。
全篇总结:
天堂电影院是关于电影的电影,是电影人最喜欢看到的题材,鲜明的导演风格和准确的视听把握成就了这部电影史上的奇迹。而本段刚好表现了本片的特点。没有多么花哨,却让人有听故事般娓娓道来的感觉,整部剧情温情脉脉却感人至深。天堂影院永远逝去,银幕人生可成追忆。在天堂电影院,每人都是一颗星星。电影,是上帝留在人间的天堂。感谢导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关电影的美好的梦。
P.S.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由于文章重点是视听分析所以就没在主题上深挖。如有纰漏请大家谅解。欢迎各种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