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商报2008年旧文:保护古建筑要摸清“DNA”专家苏州“论剑”
(2012-08-22 13:24:54)
标签:
杂谈 |
读到一篇2008年12月6号,《苏州城市商报》就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论坛有关古建筑保护和修复的文章,今天读来,对照桃花坞的整治,越来越感觉苏州在古建筑保护和维护中迷失了方向。真诚地希望苏州的领导,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善待祖宗留下的老建筑。经济发展要快,但是古建筑的维护要慢。如今桃花坞的整治,无论用什么名义,无论对民生有什么样的提升,事实上对老建筑造成的伤害是灾难的。重温这篇文章,希望我们的专家和领导能够切实采取措施,有效科学地保护好苏州的老建筑。
希望苏州桃花坞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一定要多学些古建筑保护的常识,做出理性决定,做出对历史负责任的事,而不能一味迎合个别领导喜好,以领导意志开发桃花坞,让桃花坞的文脉永远断在你们手中。
要保护古建筑,首先应摸清它们的“DNA”;维修时,对木质结构古建筑的构造干预越少越好;古建筑应搭乘互联网“快车”……昨、今两天,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主办的 “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世界遗产教育”国际论坛在苏开坛,吸引了来自故宫、颐和园、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论剑”,以上内容,就是专家、学者们的部分观点。
摸清“DNA”才能保护历史建筑
“连苏州历史建筑的‘DNA’都没摸清,又怎么去修复、利用、保护?”苏州市区控保建筑的风貌人文历史研究课题组代表倪峻介绍,我市市区有250余处控保建筑,其中70%由市房管局直接管理。很少有人去研究这类建筑的历史人文背景,但恰恰是这些控保建筑,记载着苏州众多层面的、漫长跨度的人文历史,承载着众多鲜活的故事。
倪峻说,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今年5月起,课题组以这些控保建筑为主线,收集、整理市区古建筑的“DNA”。这“DNA”包括存世的历史资料、档案资料,尤其是注重收集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及口碑资料,包括这些历史建筑的原貌、现状,历史沿革、房主变迁、建筑风貌、结构、特色、艺术以及人文等,然后进行研究,拓宽苏州古城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思路。
根据初步的“DNA”摸底,课题组觉得,对苏州控保建筑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分收藏性、利用性、风貌性三种不同方式进行,即:对列为文物的建筑进行收藏性的保护;对于有相当历史人文价值的、准文物的控保建筑,也实行收藏性保护;对于有一定价值的控保建筑实行利用性的保护;对一般性的控保建筑以及平常的旧建筑实行风貌性的保护。而在保护方法上,应采取多元化的形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投资性保护)。
倪峻说,尽管上述工作难度很大,但他们并不会退缩,整个课题预计明年7~8月形成初步成果。在控保建筑数据库建立起来、研究成果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他们还将编著出版相关主题的书籍,向社会传播苏州古建筑的“DNA”。
“老古董”可能带来“黄金效益”
在一些人看来,“老古董”往往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不太实用,要保护的话还要投大量的钱下去,甚至还会影响拆迁、妨碍招商引资。但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对自己管理的“老古董”却十分自豪。
原来,这“老古董”还能产生“黄金效益”呢!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专家介绍,1985年9月被选入“全国十大风景名胜”的苏州古典园林,是苏州核心竞争力中最具鲜明特色的物质存在和文化品牌,它们不仅有承前启后的文史价值、高雅的艺术价值,还有服务城市发展的多元价值,可以产生综合效益。一个典型例证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工业园区拟落户苏州,在中新谈判时曾出现僵局,休会期间,当时的苏州市长邀请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游览网师园,这个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园,使新方人员对苏州的历史文化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在苏州实施这个项目坚定了信心。有鉴于此,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将进一步强化园林保护。目前,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已建立了动态信息和监测预警系统,有了这一系统,当园林受到损害,就可以分毫不差地复原。明年元旦起,其他几个世界遗产园林也将启用这一系统,并将向非世界遗产园林推广。
维修时对木结构干预越少越好
在昨天的论坛上,北京故宫副院长晋宏逵、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傅朝卿、张志成等专家认为,我国许多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的,维修时,对木质结构构造的干预应越少越好,否则很可能破坏了木结构。毕竟,木头是容易损坏的,古代木结构的加工工艺大多使用榫头,跟现代工艺大不一样,现在掌握古代工艺的工匠越来越少,要恢复古代的做法、且达到古代的工艺水平,并非易事。
而苏州古建网董事长郑志然提出了 “古建筑要搭乘互联网快车”的观点。他说,当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古建筑保护面临严峻挑战,通过互联网为苏州的古建筑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可帮助人们了解古建筑知识,帮助更多古建筑走向市场。(城市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