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又丽江——丽江地震15周年祭

标签:
洛克国家地理四方街消失的地平线丽江古城旅游 |
分类: 民俗心旅 |
如果说听说过丽江,那就更早了,记得是从电视新闻中获悉在云南一个叫丽江的地方发生地震,许多古建筑被毁。
丽江其实很早就有名了,不仅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国际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特派记者洛克就已经把她用文字和图片的方法介绍给西方读者了。他甚至编写了英文的介绍纳西文化的专著,有美国哈佛大学出版。
由于西方人天生好冒险,希望徒步旅游,再加上传教士的献身精神和执着使命感,使得那些藏在深处的美好境地一般都有西方游客发现并对外传播。西方人又擅长幻想,一个没有到过云南的作家希尔顿,居然可以根据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介绍中国滇西地区的文字写出了一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而且杜撰了一个叫做香格里拉的美丽地方,让全世界的人为之神往。
1996年2月3日丽江的7级地震给丽江带来的是一种灾难,好像更是一次契机。当时刚刚把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次地震,迅速引来了世界目光的关注,联合国官员迅速实地查看,发现那些木结构房子虽然有围墙倒塌,但是房子主体结构还安稳。喜剧性的是,阻碍古城申报的两幢五层和四层的教师进修学院和供销社的楼居然倒塌了,消除了申报的障碍。老天给丽江人带去灾难的同时,也把补偿送给纳西人。
今年的2月3日正值年初一,也是地震15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初一晚上到达丽江古城的时候,四方街周围完全沉浸在节日欢快的海洋,到处是人声鼎沸,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华灯高照,街道上熙熙攘攘,几乎围绕四万街的街道都已经开上了商铺了。
每过一段时间去丽江古城,发现古城的建筑依然没有变,而古城的人潮和时尚却在悄然变化。
7年前的丽江古城,到了晚上要明显比现在安静多了,那时的樱花屋真的是一间屋,现在成了樱花街了,整个一排铺面都被他们兼并了,房间内分成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类别的歌舞表演,巨型LED背景台,歌手卖力演出,游客喝酒狂欢。我作为家中的“老”丽江,自然要带家人去走走四方街、酒吧街,面对这样的喧闹和有点混乱的场景,刚从到了晚上万籁俱静的泸沽湖畔过来的我们,真的不习惯。儿子指着酒吧街墙上贴的政府提示公告“保持古城安静、请勿大声喧哗”,连声抨击,并要我们赶快离开。
这次到古城发现几乎看不见背包族的老外了,许多商店都在卖鼓,一边播放缓慢的音乐,一边敲着鼓。这是一种新的时尚吧!
几乎是用快跑离开四方街的,实际上人那么多,快不起来。到了丽江,自然心中还是想去分享和体验那种独特的小资情调生活的。丽江是通过老外传播到海外的,古城的旅游最早是完全按西方的生活来打造,面对蓝天和雪山,自己在咖啡、酒吧、晒太阳、阅读、思考中生活一段时光。而今,这样的意境正在远离,事实上丽江游客的结构也在悄然变化了,不少游客都是在旗子和麦克风的引导下,把古城当成景点来参观了,店铺也用回扣来激励导游们了。过去那些真正喜欢安静的丽江的人都已经撤退了。
帮助我们开车的木老爷,家在拉市海附近,他告诉我们,他们村子了不少外国人租了一幢民居在那里生活着,他们已经开始远离喧嚣的古城了。
大年初一,自然应该是欢快和轻松的,即使有人想去做一些给地震亡灵做祭奠的人也会有所顾忌的。
据说96年2月3日的地震,丽江共有309人死亡。七级地震,死亡人应该不算多,一则是那里人口密度小,二则那些木结构的房子也是救命房。
我们生活在被李焜耀称为狗年的时代,一年几乎就是过去的六年,时代的速度让我们简直有点受不了。记得我们从苏州出发去成都的乘坐了动车,从苏到成都只要14个小时,过去快车至少要30个小时以上。
时代发展速度快了,我们的健忘速度也快了。上次在和顺认识一位也去旅游的成都女律师,她在吃饭的时感叹到,现在在成都几乎没有人再会提起08年的大地震了,高楼的房间在地震后一段时间内下跌,现在几乎又是疯抢了。现在到北京,几乎没有人再会提醒你小心非典、小心禽流感了。仿佛2003年的那场全国恐慌已经成了烟消云散的往事了。
大年初一,没有人去组织纪念15年前7级地震给人的灾难,但是历史总是会记载这段历史的。
设想,2月3日19时14分18秒,所有的游客关掉音乐都走到四方街,大家一起默哀、祈祷,放河灯,用一种安静来纪念15年前的那场灾难,那些为此失掉生命的亡灵,那样的话,相信全世界的目光会重现投向这里,向一个不会健忘的民族致敬!
在“2、3”地震中消失的生命,安息吧!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会永远怀念你们的!不仅仅是你们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