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的《南京南京》在为谁唱赞歌?
(2009-06-15 07:59:32)
标签:
娱乐 |
分类: 言论心声 |
陆川的《南京南京》在为谁唱赞歌?
周日在家一口气把两部反映70多年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看了一遍。
相信与所有看过这两部片子的观众一样,心情是何等的沉重和糟糕,我甚至于连晚饭也吃不下。
《拉贝日记》的名声远比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来的小。给我巨大打击的是陆川的影片居然是从所谓的客观、人性的角度,从还原历史、珍惜生命、热爱和平的角度来记录人类历史上这场巨大的灾难和悲剧。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作战情况,我已经看了不少书和电影,从《拥抱战败》到《磺硫岛的家书》和《沿着父辈的旗帜》。从祖辈对抗战时期“东洋人”的所作所为的回忆,以及保存的长辈给我的当年被日本兵刺刀刺穿的小皮箱,我真的为陆川的所谓“客观”感到汗颜和厌恶、直至想呕吐。
陆川是《南京南京》的导演和编剧,他的《可可西里》和《寻枪》作为探索另类电影我都看过,对于他的才华和独特的思考我是敬佩的。但是,他在《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中,试图从日本兵角川和慰安妇百合子这样一些普通日本人中眼中去寻找中战争中日本兵人性的“闪光点”,从而想冷静地、客观地表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统治者的错。
现有的资料是无法抹杀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犯下滔天罪行的。三十万同胞的尸体以及日本报纸刊登的“百人砍”比赛,怎么也无法去用“日军”的人性来解释的。所有的资料可以证明,在那段日子里,日本的民族是高度的团结和意志的统一,几乎所有的民众相信除了大和民族外,其他亚洲民族都是劣等的和野蛮的,日本人民正在用圣战来拯救东亚人民。正因为全民族的高度狂躁和情绪的高涨,母送子、妻送夫去上战场,去解放亚洲人民,当时的日本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拥抱战败》一书中描述,当年日本母亲对战死归来孩子的骨灰要举行庆祝仪式,还要高唱歌曲表达祝福,邻居都是以羡慕的心态来参加庆祝活动。
在当时日本这样一个全民族思想扭曲的时代,他所培养出的士兵在南京开展一场大屠杀实在是合乎情理的事。况且在1937年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日本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又把比自己大许多倍的中国首都占领了,他们那种的自豪感、荣誉感、民族感是何等的高涨。几乎没有人会相信日本士兵中有角川这样一个会反思、具有与日本主流社会价值观不一致的日本兵。即使有也应该是少数,根本不值得陆川去用那么多的手笔描写。陆川在影片让角川去爱上日本慰安妇百合子这样的浪漫故事,也就亏他一个人想的出。
如果陆川能够去全面了解日本慰安妇制度,就会知道,战争初期日本的慰安妇是日本政府在国内招募的“有志女青年”,她们完全是怀着一种报效祖国、服务将士、牺牲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前线劳军的。无法想象百合子这样的女子为什么又背弃了当时的日本主流社会价值。即使有这样的人物也应该是少数人。
陆川在《南京南京》中所犯的错误,就是虚构了战争中胜利方两个有良知的日本小人物,试图在72年后要让大家、特别是南京人对于这场屠杀保持一个冷静的看法。
陆川错了,他犯了一个严重的历史错误,他试图把自己放在一定的高度让自己思想去影响所有知道南京大屠杀的事件人,他试图让自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和事佬”。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我痛恨日本对华的侵略,但是我也能够理解当时日本发动战争背后的起因。日本是一个服从性很强的民族,相信当时参加战争的日本士兵包括他们后方的国民,都认为是在从事一场圣战,所以他们用屠刀砍下中国人头颅的时候,心态一定是认为自己在做“为国争光”的事。现在陆川一定要从人性和理性和冷静的角度去解剖、分析角川这样一个普通士兵的心态,实在是是非不分了,也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包括我这个在南京工作的、所有南京人乃至中国人的心。
我从网上看到一个报道说,哈尔滨的观众看完影片后大声说道:“南京大屠杀杀了30万同胞,而看了陆川的《南京南京》可能会气死30万同胞!”
或许陆川拍这部电影时想怎么让日本国民和中国人民都接受的角度去安排剧本的。事实上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件对中国人大是大非的事情,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绝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解释,如果陆川一定要有自己“陆式”解释,注定是要让自己推向一个里外不是人的地步
我相信自己就是被气死的30万分之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