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俗心旅 |
倘佯在绿色的氧吧村落之中
阿
我们这次的线路先从温州方向的高速到了雁荡口下,然后沿着望雁湖方向走县道就一路免费可以直接到达著名的楠溪江石桅岩风景区。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极好开的的近路,至少比绕温州少开一个半小时。路上几乎没有车辆,我到一点不害怕,因为知道前方有个隧道在修路,只能单向通行,看见有对方的车辆过来,就坚定了我从网络上得到的路况情报是正确的,况且还有GPS导航。
路面是黑色的柏油,只是山路的弯道多了一点,急了一点。对于别克车正好派上用场,低速大扭距可是它的本色。天空的雨停了,晚霞透过山间的云彩露出了绚烂的霞光。我们下车与大自然拥抱和呼吸了一下,包括天窗在内的五扇车窗全部打开,初夏雨后的负氧离子透过别克的车窗纷纷飘了进来,我把车速开慢,儿子干脆把半个身子露在天窗外,急的太太直把他拉下。
天色渐暗,车过一个山洞和一座大桥,就到达了下榻的“桅峰山庄”,老板早就在等着我们了,因为我们的房间已经被许多游客盯上了,五一假日住房自然十分的紧张。由于我已经定好房间,所以四户人家很快地住进了星级设施的宾馆。当地的烤全羊是必须要尝的,我们四户人家正好啃上一只全羊。烤羊也是预定的,我早就在电话中预定好了,饿了一天的我们,看见烤的咖啡夹金黄色的羊羔,顾不上斯文就用手抓着吃了,撕开的羊肉顷刻从里面冒出热气,蘸上一点调料,那感觉真是“眉毛要掉下来的”。
房间的窗就对着山坡,山坡上一些鸡都卷缩着休息了,儿子一看见鸡在睡觉就来劲了,用闪光灯“啪”“啪”地给它们照相,嘿!鸡被这突然的闪光吓呆了,居然一动也不动,儿子得意地告诉我:“爸爸!你知道呆若木鸡的成语来历吧!”听完大家哄堂大笑。
第二天的早上,我习惯早起,扛着自己的摄影器材到户外去拍照。由于隔天是下雨,早上的气温不低,所以空气中的弥漫着水雾气,我沿这山坡走到江堤,朦胧中的山景让我陶醉,也拍出了极好的作品。好象是大自然对我早起的褒奖,居然有一个牵着老牛挑着担子的老人从江边走来,那个景色和用光、构图可是求也求不来的,一张晨雾江边山居牧人图顿时记录在的我的CF卡中。
沿着江中的石坨桥就可以到对岸,才发现那里有个收票处,八点以后进入要收50元门票。看到这个消息,我立刻用电台呼叫通知了还在做梦的其他队友,让他们赶在雾散前到江边,不仅饱揽美景还可以合理避开50元的门票,一想就等于是昨天的烤羊是景区请客的,自己赚了便宜,自然心花怒放。
大家看到云开雾散时,山庄边上巨大的石桅岩从云端渐渐露出气魄的身材,映衬在皓蓝的天空中,石块确实很奇特,在四周平整的农田中突然冒出,仿佛是树林中的一棵巨大的竹笋,石块的形状又象是即将起锚的风帆,正在等待船长的命令,即可就驶向大海。
离开石桅岩景区,我们就进入楠溪江漂流。在渡口买了几块当地的大饼,饼很大,中间夹有咸菜炒肉丝馅,要用刀用力切开,十多口人在等竹筏的时候全部是农夫山泉就大饼,当成了中饭,又省钱了。一个朋友说就当今天漂流是当地人请客吧,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当地的服务还是很到位的,花三十元钱就可以请个老司机把我的别克开到狮子岩上岸的地方。上了竹筏后我躺在竹制的躺椅上闭上眼睛,听着水流声美美地打了个盹。积蓄精力等一下要向林坑村出发。
从岩头往林坑村的路只有一条,当地人告诉我们41省道在修,路非常难开。因为事先与预定好林坑村住宿的毛培益家确认,小车肯定可以开,让我们放心开。起先路还可以,到后来路面全部破坏在翻修路基。这下的挑战可大了,同行的伙伴从电台里呼叫:“老弟,你是不把我们带进鬼子伏击圈?”大家哈哈大笑,也驱除了几分不安。开BMWX3的同学问我要不要用的SUV带队,我在电台里告诉他,洋货不适应中国路况,别克是国产化的,底盘特硬,还是我们来保护他的BMW吧!说说笑一路跑,路上几乎看不见对面开来的车,如果没有老毛的确认,真的是不敢开了。有的路段彻底毁了改道,我们要从山上开到河底,要通过河床再爬到原来的山道上。伴随我跑过许多省市古村落的别克车我完全是有信心的,后面的日系车正在左躲右让的爬行,我已经在山头路上,望下看,他们屏住气全神贯注地握着方向盘在从河床底下往上爬。
到达林坑村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五一的林坑村很热闹,许多车辆是上午就赶来了,停车位也不容易找到了,我把车停下后,看着满是泥土的车身完全是越野归来的姿态,我的后盖上的电台天线一摇一摇的,仿佛就象是艾生豪威尔将军的指挥车,自己居然十分的得意!
进林坑村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村口只收10元的停车费,根本不用买门票。我们投宿的故乡村农家的主人毛培益一手拿着无绳电话,一手招呼我们:“是不是苏州来的?”
毛培益的旅馆其实就是自己的家,一幢两层楼的浙西大木屋,房梁是木头的,连墙壁也是木板的,一楼四周是围廊,围廊的木墙上挂着许多照片,有主人与不少领导、名人的合影,从照片上我才知道毛培益是上一任的村长,他可是出过大风头的,前不久凤凰卫视成立10周年,他和村上的一个女孩被邀请参加呢。围廊四周被毛培益巧妙地隔成了餐厅、休息区。餐厅区域放着几张圆桌,休息区域放着一排的竹躺椅,供游客休息,由于房子间在山坳间,躺在竹躺椅抬头一望正好是全面的远山和竹林,角度很独特。
毛培益早就为我们安排好了房间,沿着木头楼梯走到二楼,楼层不高,高一点的人一抬手可以碰到屋顶,毛介绍说自己花了点钱改造了一下,还建了两间淋浴卫生间。房间的床就是家庭普通的床,床单和被子就是我们家用的花色的那种,地面铺上整卷的塑胶地毯,一边一排木窗户,一个柜子上放着一台电视机,所有的设施非常的干净。
我把为老毛读高二儿子带去的巴金《随想录》送给他,他非常的高兴,后来到我们的餐桌上拿出自己酿的酒给我们喝,临走时他非得装上满满一塑料袋他们家自制的竹笋干送给我,很是让我们全家感动。
毛培益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说,林坑人绝大部分姓毛,建村已有700多年历史。相传最早的时候由林姓居住,后来不知何故,林姓人家与附近道基村的毛姓易址,毛姓人家在林坑生息繁衍下来。整个林坑依山而建,道路曲折,两条呈Y型小溪蜿蜒而过。林坑现仅100来户人家,400多人口,大都姓毛,可称为“毛家庄”。毛氏祖上为避战乱,自江西吉安背井离乡迁居此间。毛氏祖上见这里深山林密的小溪坑处,景色绮丽,水草繁茂,气候宜人,于明朝洪武年间正式建村。村人植树耕田种山读书,繁衍生息,至今700余年矣。一些保存完好的木古屋,有的已是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凤凰卫视赵副台长因为航拍林坑村而坠机身亡,林坑人立刻投入了忘我的打捞抢救,凤凰卫视为了感激林坑人在村委会里面建了纪念馆,把蜜蜂飞机的残骸和生前用过的工作遗物陈列展示,林坑借助媒体的力量名声越传越远。
第二天的一大早,我 和太太两个人起床去爬山。儿子和其他同伴又还在梦乡中。
沿着村中的小溪溯源而上,走过一户户的村民家,当地人很勤劳,一早就可以点火做饭了,老人也开始上山打柴了,廊桥上放牛的老人匆匆而过。林坑村的房子都象毛培益家的一样,我对照敦煌壁画见到的绘画,这里的建筑应该是继承唐代的风格颇多,都是二层的重檐式,类似廊棚式建筑,每家每户的院墙都不高只有低胸处,里外都可以彼此看得见,看的出当地人的互信和淳朴。还有一些沿山坡而建的房子,一楼廊棚的走道靠外一边还有象苏州园林亭子里的美人靠,太太往上一靠,我叫她一笑,夸奖她大有仙女下凡的气势。
山坡边上都是梯田,一个台阶开垦一些,种上一些作物,山的高处都是竹林。站在高处夹在两山间的全村尽收眼底。太阳也渐渐爬上了山头,淡金色的阳光象一层薄纱披在山村的身上,房屋烟囱里的缕缕清烟仿佛是从金纱中吐出的呼吸,又从那天然的氧吧中吸进氧气,山间的溪流通过一根根连接的半片竹子汇流到一个大池子里,池子的下面还有一根水管,这就是通向家家户户的饮用水,就是这个池子把饮用和其他水源进行了自然的分割,保证了水源的质量。孜孜的流水声伴着下游小溪中妇女洗衣的棒槌声和咯咯直叫的鸭子声,自然形成了一首欢快的乡间晨曲,于是村子变的生机无限了。
面对这样的景色,我在电台中对同伴呼叫:“赶快起床爬山!”
回到宿舍,把刚才看到的景色给同伴描绘了一番,他们一个个说吃完早饭立刻爬山。儿子也跟着他们去了。
我和太太躺在围廊棚底下的竹躺椅上,打开电脑把刚才的照片输入进去。电台里传来他们欢快的呼叫,一会信号不好,又一会传来他们说迷路了,要我赶去救援,我在电台里告诉我们原路返回,他们几个威胁道:“你不过来救我们呀?儿子在我们手上呢!”
我知道要在那个小村落里迷路那是世界奇闻了。也许他们想让我再去呼吸一下那里的天然氧吧。其实,去不去都无法让我一次吸个够!
林坑村值得再去!回去的时候我们走往仙居的路开,新修的省道直逼高速路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