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匆匆》教学案例

(2017-07-01 19:56:5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

《匆匆》教学案例

象山学校:陈亮

一、 案例背景: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课文大多为写人记事的自叙文,像《匆匆》这样纯文学性质的散文不多,所以同事们总觉得不好上,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即使是大概知道要讲什么内容,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因此同年级的别班老师一致要求听我怎么上《匆匆》这篇课文。本着共同研究,共同促进的心态,我答应了。

二、 案例主题:

散文教学教什么。

 

三、  教学过程:

http://s6/mw690/001mfLgUzy7cj2pe0Bfa5&690

四、教学反思: 

这一次教学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始终把握住了散文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著作《散文教学教什么》中说:散文教学要首先教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其次要教学生品位精准的语言。从这节课的整个流程来看,我把这两点作为教学内容,始终未曾偏离。一堂好课,首先是内容的正确。也就是说,射箭要射到靶子。

二、教师的点拨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

为了今后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现在详述如下:

1、  挖掘根源,品味课题

(文学性作品不应该放过题目的品味)

首先,让学生明白课文题目“匆匆”的出处——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然后,略解释李煜灭国囚居思故国的无奈愁绪。接着,再问学生朱自清为什么用这里的“匆匆”做题,因为也有无奈的愁绪。你看,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赞美演奏者技艺高超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就是散文大家朱自清取文章题目的用心,文章还未展开,就有了情感基调。题好一半文,让我们一起读读题目。(第三遍读题后连带诗句读一遍。)

删除比较,品读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问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回答是后一句。那么删除第一句呢?让学生对比对后说说不同,领悟原文“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对比效果。

指导朗读:用高昂夸张的语气读,问学生同不同意?应该用无奈惋惜的语气读。(练习)

2、  改写比较,赏析句子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学生品析后,呈现改写句子: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一桶水倒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领悟原比喻能很好地写出时间流逝的无声无息。

22年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领悟大数字的惊人效果,体会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感觉。

朗读指导:重读“八千”,轻读比喻部分。

3、  仿写运用,感悟语言

学生品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后,让学生仿写。在仿写中领悟作者语言之妙,同时教育自己要珍惜时间。

4、  规范格式,学会品读

教给学生答题格式:“这里运用了 修辞   写出了    表达了     ”或这里运用 词语   写出   表达   

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轻烟和薄雾比喻日子,说明时光悄悄流逝 ,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飞快流逝而感到无奈。

5、  分辨词序,领悟精髓

如结尾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学生是否符合结尾

的接得住,断得准,要升华的标准。学生明白前两个标准,第三个标准有困惑。此时引导学生与开头的“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分辨不同,找到词序的变化。“聪明的,你”强调的是“你”;“你聪明的”强调的是要“聪明地回答”,这就需要读者思考,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的意义蕴含其中,这不是升华是什么?

(为领悟作者精心调整词序的用意,可以插入“祷告时抽烟,抽烟时祷告”的故事。)

 

附件:(学生作业)

 

    于是——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上课说悄悄话时,日子从嘴边过去;踢球时,日子从球边飞过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隐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