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

(2016-02-15 07:55:36)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学案

 基 本 信 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陈亮    贵溪市象山学校

教 材 分 析

《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学 情 分 析

通过五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的思维深度、语言概述能力等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教 学 目 标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联想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 课 时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一曲《高山流水》传为千古美谈,今天再带大家欣赏一下《月光曲》

1.读题

引起注意

二、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并学习字词

1.介绍贝多芬;

2.读写下列字词:谱写  幽静  蜡烛  失明  纯熟  陌生 清幽  琴键  陶醉  苏醒  飞奔  记录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3.积累词语:断断续续、陶醉、苏醒。

学习字词

三、初读课文

1.播放情景剧;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为什么说这是“传说”?

4.我给大家讲“传说”。

交流: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2.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读懂课文

四、作业

布置学生抄写生字。

2.  

巩固生字

学习效果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1.课文写了什么?

回答问题

承接上节课

二、再读课文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一首曲子?(读法)弹了一曲之后,贝多芬为什么又给兄妹俩弹了一曲呢?学习了课文,你知道《月光曲》表现的情景是什么吗?

自读--小组讨论--汇报:

1.贝多芬同情盲姑娘,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和兄妹间的真情而感动。2.①、这对兄妹让贝多芬十分感动。

②、周围的环境十分清幽,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③、盲姑娘很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说是贝多芬的“知音”。3.月下的大海。

深度理解

三、三读

课文

1、欣赏《月光曲》。

倾 听

欣赏音乐

2.你是怎么知道是月下的大海呢?(写法)

1.重点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2.听《高山流水》写段落。

领悟写法

3.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同情、热爱穷苦人民;

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拥有卓越的音乐才华。

概括形象

四、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1.小结(从写法上说)

加深印象

五、

作业

布置作业

1.  背诵第九自然段;

2.  仿写第九自然段。

积累习作

板 书 设 计

http://s1/mw690/001mfLgUzy6Znyc14Hu50&69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学生多大程度参与了教学活动:★ ★ ★ ★

2.  学生学到想学的东西吗?      ★ ★ ★ ★

3. 学生学习效果怎么样?        ★ ★ ★ ★

教 学 反 思

今日教这篇文章比去年前年更顺手了。原因是现在对语文学科的本质理解更透彻了。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实践性在我头脑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指导我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才算是语文教学的到位。当然,不是一篇课文拿来,什么都练,那也不现实。寻找读写结合点也要花一点心思。

本文的结合点在第九自然段,写音乐必用的虚实结合手法应该练习。我的教学步骤是:

1.《月光曲》描绘的是什么场景?(月下的大海)

2.你怎么知道的?

3.通过写想象来表达,加上叙述,这叫什么写法?(虚实结合)

4.写实与写虚是如何连起来的?

5.学生听《高山流水》,然后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段。

参考格式:语文课上,老师播放了《高山流水》,我静静地听着,仿佛……我又看了看同学……我索性闭上眼睛听,此时,我又仿佛……

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运用的语文教学是假教学。

 学生作业样本

                     http://s16/bmiddle/001mfLgUzy6ZnxRkxTVdf&690

                     http://s11/bmiddle/001mfLgUzy6ZnyulzgSda&690

                     http://s7/bmiddle/001mfLgUzy6ZnxZSphkd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