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est & Strongest Basketball Sneaker Ever”
相当有气势的一句宣传语,只是不知道穿在脚上后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早已经习惯了NIKE的高调,但这次是否是真的言过其实了呢?也许,你穿上这双鞋以后,就会开始自我催眠,我是KOBE......我是KOBE......我也能做胯下换手加大风车,我也能砍下81分,我也......因为我穿的是本世纪最强的篮球鞋......也许,你穿上以后仅仅是感觉到,Kao!这TMD和回力有区别吗......呵呵,当然,这仅仅是个玩笑,权当活跃一下气氛吧。
虽然在很早以前的NIKE订货会上我们已经看过了这双鞋的谍照,甚至包括了易建联的国家队版本。但和其他新款鞋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同的是,从一开始,这双Hyperdunk就将其最具魅力的一面展示给了我们,可以说这双鞋算是“第一眼美女型”,不像Zoom
Kobe III,还没等出的时候的时候就招来骂声一片。同样是Eric
Avar的作品,你说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言归正传,今天,在对阵快船的比赛当中KOBE已经穿上了这双Hyperdunk,黑黄紫的客场配色,相当的惊艳。虽然KOBE本人发挥一般,仅拿到16分3助3板的数据,但依靠全队的整体发挥,还是以106-78大胜对手。



而在前些天进行的发布会上,NIKE的现任CEO, Mark
Parker说:“我们提供最好的产品来为北京奥运会服务,NIKE
Hyperdun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承诺为世界上顶尖的运动员提供创新和轻盈的产品,甚至精确到每克,运动员需要更加轻量级鞋类和服装,这样他们可以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信心,而这正是我们已经为他们创造的。”当然,以上这些仅仅是作为商人的套话,大家完全可以跳过。而重点则是技术层面上的,对于这双Hyperdunk来讲,最大的卖点莫过于它的轻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则是NIKE称之为“Flywire”的鞋面支撑技术,我们这里暂且可以将它称为“飞线”。


根据官方的说法,这一技术最早是应用在田径跑钉鞋上的,其原理与悬索大桥的钢缆相同,材料只用于结构中所必需的部位,以超强韧的尼龙细丝代替传统鞋面材料为足部提供精准的支撑,从而使运动鞋的重量大幅减轻。而在将这项技术应用在篮球鞋上之前,设计者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在跑步运动中,运动鞋通常受到的是向前的冲力。而在篮球运动中,运动鞋必须适应200磅重的篮球运动员重达2000多磅的落地冲击力,还有横向切位以及45度斜角移动时的侧边压力,因此鞋面需要更高的稳定性。在Nike运动研究实验室的测试中,负责篮球用品磨耗测试的人员,穿着最初的原型篮球鞋进行带球切位测试时,虽然原型篮球鞋简单得如同一双芭蕾舞鞋,但它却能承受测试的考验。它并未出现研究员所谓的“Tube-Sock”现象,即球鞋并未移动至运动员的脚踝部位。相反,它对运动员的足部起到支撑作用,使其脚踝不会外翻。

在由运动员对球鞋进行测试之前,NIKE运动研究实验室设计了他们称之为“The
Roman
Sandal”的东西。原型鞋只有底板和系带构成,研究员研制此款“Sandal”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球鞋所需支撑的位置,从而确定应当将Flywire分布在哪些部位。正如NIKE运动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Matt
Nurse所说:“我们想了解的问题是一双功能齐备的运动鞋拥有的元素能够减少到什么程度?现在,设计师用塑料套把它包裹起来,让我们知道它能正常工作。”


但是,NIKE Hyperdunk的设计师Eric
Avar所做的远远超过这些。他借鉴了NIKE的经典篮球鞋款式来打造一双新款篮球鞋,从90年代初的原版Air
Flight Huarache到Huarache 2K4。他采用了Flywire幼线网来包裹NIKE
Hyperdunk的鞋面。随着研发的进展,鞋面得到了改良,球鞋的外底也得到了改进。设计与研究团队发现,在配合更加具有弹性的中底和外底的情况下,
Flywire鞋面表现出更具动态的合脚性。此款篮球鞋如今结合了Flywire和NIKE的另一项最新技术Lunar
Foam。前脚掌部位采用超轻质弹性避震材料,以及后跟部位的Zoom
Air气垫。脚踝部位的一个小孔,可以确保运动员在做高难角度切位时,鞋面可以与腿部保持一致;此外,趾间弹性凹槽使球员可以保持脚趾在运动时的连贯和弯曲,从而增加稳定性、灵活性和舒适性。NIKE
Hyperdunk的重量仅为13盎司,比普通篮球鞋轻3盎司。
上面三段是NIKE官方宣传材料中所讲的内容,权当做个参考。以下谈谈我个人的想法:相信每个人都想要一双保护性又好,重量还轻的鞋,但事实上,这两点在传统的篮球鞋设计理论上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强调保护性,就要大量使用复合鞋面以及TUP等装置,这必然要增加球鞋的重量;如果追求重量轻,就要削减支撑材料降低中底厚度,这也将导致保护性的下降。所以说,大多数篮球鞋只能在这其中找一个适当的临界点,用以兼顾这两方面。随着科学的进步,新型复合材料以及缓震技术的应用使得篮球鞋在保证足够的保护性的同时,自身重量已经降低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可以说现在球鞋设计师每减少球鞋1克的重量都要付出比前人要大几十倍的努力。而球鞋毕竟不是飞机、汽车,一双鞋本来就没多重,也可能设计师绞尽脑汁所减轻的重量,一般人在运动的时候根本就察觉不到。所以说,既然材料这方面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就只好从球鞋结构上下手了。
其实“飞线”的设计指导思想并不能说是完全创新性的,早在Foamposite时期,NIKE的设计师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作为最早的Air
Foamposite
One,虽然具备着靓丽的外形,超强的包裹、保护性能,但不能回避的是,这双鞋实在是太重了,而“罪魁祸首”正是Foamposite材料。而在随后几款“风”系列上,NIKE的设计人员针对Foamposite材料过重的问题进行了改进,简单地说就是,只在球鞋的部分关键位置采用Foamposite材料,而其它无关紧要的地方则使用了弹性莱卡面料,这在减轻球鞋整体重量的同时还兼顾了透气性,可谓一举两得。
同样的例子,很多人们应该还会记得上个时机末期,NIKE的Monkey
paw,即“猴爪”技术,这种由热电塑料聚氨酯橡胶材料制成的装置,通常被包含在球鞋内靴和外部材料之间,用以防止脚踝脚踝向内侧过度扭转而受伤。而其代表性的鞋款就是Zoom
Fight 98以及后来的SHOX VC I,两者都是用Monkey
paw代替了传统的鞋面支撑材料,用以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但这一设计的也有其缺点,那就是这类鞋款对于脚型的要求较高,较瘦的鞋楦很不适合大多数亚洲人穿着。
回到这款Hyperdunk上来,这次“飞线”的运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上述的设计思想,只不过这回,NIKE将其与新型材料结合了起来,使之更具有噱头,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飞线”占据了鞋面的很大一部分面积,设计者仅在鞋头及脚踝处采用了一小块麓皮。而在关键的足弓和后跟出则用大块的TUP材料作为连接,可以说,能减的地方都减了。而外底采用了平面设计,足弓处内收,由碳板支撑。前掌有类似Free的密集分割,而圆形部位则采用了人字纹,便于急停以及变向。后跟稍稍突出,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落地时的稳定性得以提高,有些当年2K5的感觉。当然仅凭外观以及厂家的宣传,我们并不能完全的评价一双鞋,一切的一切还要等到七月份这双鞋发售以后才有定论,看看是否像NIKE所说的那样“Lightest
& Strongest Basketball Sneaker Ever”。


最后,附一个KOBE穿着Hyperdunk飞跃疾驰的Aston
Martin跑车的视频,再次佩服NIKE的软广告,真是有创意、有胆量......尽管这是依靠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