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165)广东省珠海市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2022-03-28 16:17:56)
标签:
2022年高考名校模拟广东省珠海市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分类: 高考模拟 |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原上的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
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
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
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
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
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
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像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
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
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飞奔、喊叫,无拘无束,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
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
C.小鹿垂死挣扎暗示着小男孩内心的天真自负与现实的残酷无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上的痛苦和恐惧。
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草原是主人公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作者通过对外部典型环境的烘托渲染,使小男孩性格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
B.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
C.小说以两个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
D.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8.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9.“草原上的日出”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王薨,改卫尉少卿,判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宝,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翊善,官名。唐太子官属有赞善大夫,宋改为翊善?安排到亲王府,掌侍从讲授。
C.薨,死的一种说法。一般针对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14.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
B.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
C.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D.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
16.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采用夸张的手法,说阿房宫磷磷的钉头“
(2)
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关心民生疾苦,其中“
(3)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临诗是古诗常见题材,诗人借登临所见之景抒发内心情感,有些诗句读来令人眼界开阔、胸襟开朗,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谬矣,如果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我宁可不要。欠缺了正确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就只能是一阵风,有点动静,然而收效甚微。想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它请下神坛.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然。
令人欣慰的是《经典咏流传》的出现,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走下神坛的诗词,第一次让现代人觉得如此悦耳动听,和诗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让现代人不再觉得诗词佶屈聱牙,优美舒畅的歌声第一次让现代人感觉古诗词不再难以背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传统文化就在潜移默化中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曾几何时
B.曾几何时
C.旷日经年
D.旷日经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B.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C.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D.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珠海市2021—2022学年度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参考答案】B
【解题分析】原文表述为:“一般地说,审美经验的意义较宽泛,大体可包括一切过去和当下的审美感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审美经验“更注重历史沉淀性”。可知选项表述不全。
2.【参考答案】A
【解题分析】B项“就不会”过于绝对,除了崇高美之外,作者还可以有其他的审美体验。C项应该是影响“审美体验”的获得而非“日常经验”。D项依据原文“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主体的感知”而是“某种特质”可知其有误。
3.【参考答案】D
【解题分析】D选项选取的内容只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描述,其他选项涉及审美体验的情感激烈、物我两忘、浑然统一等鲜明特征。
4.【参考答案】
论据具典型性。材料一举苏轼杜甫诗句论证了审美体验个性色彩浓郁,材料二举音乐给人审美感受论证审美经验是审美特质的一种客观反映,论据典型,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论据真实性。材料一举日常观花的例子,材料二举售卖房屋及读竞选演讲稿等事例,论据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强了说服力。(答到论据贴近生活,源于生活都可以)(每点2分,共4分)
5.【参考答案】
审美体验个性色彩浓郁。李煜面对常见的春花秋月之美景,因其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交融,使其审美体验充满个性色彩而异于常人。
审美体验以深度人生体验为杠杆。李煜不同于常人的沉痛审美体验是在其国破家亡之痛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审美体验是对日常经验的超越。李煜从日常所见美景中,体验到了人生无常的虚无感,从而完成了对日常经验的超越。
审美体验是依据过去的审美经验而对当下对象产生的新的审美感受。李煜依据过去的宫廷审美经验而对当下美景有了新的审美感受。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参考答案】 A
B项“是因为‘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错,根据后文可知小男孩通过理性的思考,知道了这一切是“生命的演变过程”,他“阻止不了”“无能为力”。C项“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的痛苦和恐惧”中“只能”错,目睹这一事件最终给小男孩带来了思想的成熟,虽然过程是痛苦的。D项“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错,小男孩由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到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揭示的是人不可能违背和战胜自然规律的道理。
7.【参考答案】B
写小鹿形象的部分综合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而题干所指原句“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
8.【参考答案】
全文整体以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以第一人称叙述(2分)。第三人称叙述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作者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可在场景描绘和人物心理描写之间自由切换(1分)。第一人称的运用能直观深刻的揭示人物心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男孩情感变化的过程(1分)。
(答出小说叙述人称的变化特点,即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切换运用给2分。具体分析两个叙述人称的运用及好处各1分。)
9.【参考答案】
“草原上的日出”有三层含义:日出是草原上的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开始(2分)。日出是小男孩思想意识的革新,由“人类至上”的天真,转变为对自然规律有所顿悟的成熟(2分)。“蚂蚁食鹿”的惨象之后“太阳照常升起”,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2分)。
(三层含义每点2分。其中表层含义,即自然现象一点2分;深层含义,从人物个人成长和自然规律客观永恒两个主题入手,各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10.【参考答案】C
“催科”是催缴赋税的意思,应与“捕”断开;“人”修饰“父子兄弟”,需放在一起;“送县鞭笞”和“流血被体”的意思是送到县里鞭打,流血遍身,中间要分开。
11.【参考答案】D“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错误。应该是以高官兼掌低职。
12.【参考答案】B
“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错误。原文是“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太宗毁的是自己正在造的假山,而非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13.【参考答案】
(1)益王年少贪图安逸享乐,姚坦就用很难听的话骂他,益王很鄙视他的为人,从此姚坦常常宣扬他的事情。(“逸豫”1分,“丑诋”1分,句意2分。)
(2)你身处王府,能够凭借正气做事,被小人嫉恨,是很不容易的。(“为……所”1分,“疾”1分,句意2分。)
14.【参考答案】“木强固滞”的意思是质朴刚强、固执不变通。这一性格体现在:不畏权势,敢于直谏,如直言益王造的假山是“血山”;说话刻薄,不懂婉讽,如直接说益王的坏话而不会用委婉的话规劝他。(解释“木强固滞”的含义1分,分析性格体现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姚坦,字明白,是曹州济阴县人。开宝年中期,凭借《尚书》考中进士,调补为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征召姚坦等人,对他们说:“各位王子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让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的道理。你们都是我谨慎选拔出来的贤士,大家一起努力吧。”于是任命姚坦为益王府翊善。
姚坦性格益质朴刚强、固执不变通。王曾经在府中修建了一座假山,花费了数百万钱,假山建成后,召集宾客僚属饮酒庆祝,一起观看,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他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哪有什么假山!”益王很惊讶,问他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抓了人家的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流血遍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停止修建。
益王年少贪图安逸享乐,姚坦就用很难听的话骂他,益王很鄙视他的为人,从此姚坦常常宣扬他的事情。皇上曾经告诫姚坦说:“元杰会读书好学习,也就足以成为贤王了。他年轻不懂事,也需要用委婉的话规劝他。况且没有大过却去攻讦责骂他,这哪里是辅助他成长的方法呢?”没过多久,益王的侍从就教益王假装称病不上朝。太宗每天派使者查看病情,过了一个月都没有痊愈,心里非常担忧,就召见益王的乳母询问情况,乳母说:“益王本来没有病,只是因为姚坦的约束,在家里经常不能自由行事,益王很不开心,所以成了病。”皇上生气道:“我选拔正直的人,辅助益王让他变好。益王不能采用他的谏言,反而装病,想让我罢去正直的人来让自己方便,怎么可能做到呢。况且益王年纪小,一定是你们这些人替他谋划的。”于是命人将乳母拉到后苑,打了几十廷杖。然后召见姚坦劝慰他说:“你身处王府,能够凭借正气做事,被小人嫉恨,是很不容易的。你只管这样做,不用考虑别人的谗言挑拨,我一定不会听的。”
益王死后,姚坦改任卫尉少卿,兼吏部南曹。某日姚坦因事被获准当面奏对,皇上因为他是旧臣,召他上殿和他交谈。姚坦说道他在益王府时的事情,话语中有诋毁各位王爷的意思,并称自己敢于直言。姚坦退下后,皇上对侍臣说:“姚坦在王宫,不能用正确的道理教导王子,王子有一点轻微的过失,他就到处宣扬,这是在卖取正直的名声啊。”
景德年初,姚坦请求补郡县之职,皇上让他担任邓州知州。转运使上表奏陈他的政绩,皇上下诏嘉奖他。大中祥符年初,又担任光州知州。大中祥符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参考答案】D
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是李商隐在诗中的想象,并非事实。
16.【参考答案】
杜牧《阿房宫赋》借秦人极奢而亡讽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属于借古讽今;李商隐《隋宫》写隋炀帝没有借鉴前朝教训,贪图享乐,终致亡国。其目的是在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每点3分,其中指出手法1分,分析内容1分,指出写作目的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1)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
(2)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3)会当临绝顶
(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18.【参考答案】A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旷日经年:久经时日。此处放在句首,指时间没多久,应该用曾几何时。趋之若鹜: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前赴后继 :前面的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此处含贬义,应用趋之若鹜。正襟危坐 :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此处形容孩子们拘谨的样子,用前者。前拥后呼:前面的人喝道,后面的人簇拥着,形容权贵们的气势。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此处用以修饰“无良文人”,从对象的角度应该用“前拥后呼”。所以答案为A。
19.【参考答案】D原句语病有三处:“一起吟唱,一起欣赏,一起背诵”动词并列要注意动词的逻辑顺序,应为“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语序不当,应改为“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传播”与“传统文化”表达不当,应当改为“传承”,故选:D。
20.【参考答案】
比喻2分:将“让传统文化变得亲民”比喻成“请下神坛(构成1分),”形象地写出了人为吹捧“国学热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效果1分)
或:将“传承传统文化”比喻成“吃饭穿衣”(构成1分),形象地写出要让传承传统文化自然而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表达效果1分)
排比3分:“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然”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构成1分),增强了节奏感,也增强了语势,(形式效果1分)凸显了要让传统文化接近百姓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内容效果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21.【参考答案】A
因为选句前面是个问句“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呢?”,所以应该是对问题的回答,B、C前半句有语义重复之嫌,且根据后句,可知是在谈中国能源转型,所以陈述主语应该是能源转型。D表述绝对化。
22.【参考答案】B
根据图表,中国的数据应该是看右轴,所以中国碳达峰应该是11000左右,而不是将近8000。
23.【参考答案】
示例1:降碳达峰 ,维碳中和 ,人人有责。
示例2:多种一棵树,少耗一滴油,实现碳中和。
(标语内容上要有碳达峰 、碳中和或减碳排等要素。1分。标语形式上要朗朗朗上口,好念,好记。比如有对仗及押韵等形式美感或有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分。)
四、写作(60分)
【题目解读】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引导语、常规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一、材料解读: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是一则哲理性的观点。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相互交融。第二句话,引用孔子的名言“尽美矣,又尽善也。印证以上观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对这句名言做了阐释。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界定出“美”的两个层次:一、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二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第三句话则是给了阐释这种交融与共生关系的三个角度。一是从外在感官的角度来考察“美”与“崇高”的交融关系,巍峨的山川(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二是从艺术的角度:精湛的艺术(比如豪放词、宏大的交响乐)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三是从道德的角度,家国情怀等带来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人格美。
二、对写作引导语的理解: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说明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及含义来审题立意,不能脱离开“美”与“崇高”两者关系来立意。“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可见一定要写出你对“美”与“崇高”两者关系的哲理性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提示写作者要以青年的视角,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看待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共生。要谈到对这个关系的正确认识带给青年个人及国家的影响,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
三、常规写作要求部分,确定了材料的限制及常规的写作要求。
要求选好角度,引导学生考虑立意时哪些角度是好的角度。比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外表的漂亮固然是美的,崇高的人格才更能衬托美。这无疑是最好的角度。谈巍峨的山川(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精湛的艺术(比如豪放词、宏大的交响乐)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也是合适的角度。但如果谈这些角度时,不能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来谈,就不能上一档文。
【参考立意】
1.育人格之美,担时代使命。
2.外表固重要,道德美更甚
3.尽善才是至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