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153)浙江省宁波“十校”2022届高三年3月联考

标签:
2022年高考名校模拟宁波十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
分类: 高考模拟 |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回答10~13题。(20分)
文本一: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振锋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展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我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辩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密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聘……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倾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善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文本二:
富士的黎明
(日)德富芦花
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午前六时过后,就站在逗子的海滨眺望吧。眼前是水雾浩荡的相模滩。滩的尽头,沿水平线可以看到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同蓝色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之中呢。
海,山,仍在沉睡。
唯有一抹蒿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巅,左右横斜着。忍着寒冷,再站着看一会儿吧!你会看到这蔷薇色的光,一秒一秒、沿着富士之巅向下爬动,一丈,五尺,三尺,一尺,而至于一寸。
富士这才从熟睡中醒来。
它现在醒了,看吧,山峰东面的一角,变成墙薇色了。
看吧,请不要眨一下眼睛,富士山巅的红霞,眼看将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驱赶下来了。一分,——两分,——肩头,——胸前,看吧,那伫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了。
富士于薄红中醒来。请将眼睛下移。红霞早已罩在最北面的大山顶上了。接着,很快波及足柄山,又转移到箱根山。看吧,黎明正脚步匆匆追赶着黑夜。红追而蓝奔,伊豆的连山早已一派桃红。
当黎明红色的脚步越过伊豆山脉南端的天城山的时候,请把你的眼睛转回富士山下吧。你会看到紫色的江之岛一带,忽而有两三点金帆,闪闪烁烁。
海已经醒了。
你若伫立良久仍然老无倦意,那就再希看江之岛对面的腰越岬赫然苏醒的情景吧,接着再看看小坪岬。还可以再站一会儿,当面前映着你颀长的身影的时候,你会看到相模滩水汽新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镜,此时,抬头仰望、群山褪了红妆、天由鹅黄交成淡蓝。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啊,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拳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比较两文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日出景象描写上的异同。(6分)
12.面对日出景象,两位作家以不同的艺术加工表现出各自的思考体验,试作分析。(6分)
13.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罗密欧说:“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在五四时期,郭沫若、艾青、闻一多等人的诗歌中,也经常歌咏太阳。结合这两则文本及以上诗文探究:世人如此礼赞太阳,有哪些原因?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苏太史文集》序
(明)方孝孺
天下之事,出于智巧之所及者,皆其浅者也。我然无为,沛然无穷,发于智之所不及知,成于巧之所不能为,非几乎神者、其孰能与于斯乎?故工可学而致也、神非学所能致也、惟心通乎神者能之。神诚会于心,犹龙之于雨,所取者消滴之微,而可以被八荒,泽万物。无所得者,辟之抱瓮而灌,机械而注,为之不胜其劳,而所及仅至于寻丈之间。
庄周之著书、李白之歌诗、放荡纵恣,惟其所欲,而无不如意。彼岂学而为之哉?其心默会乎神,故无所用其智巧,而举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使二子者有意而为之则不能皆如其意而于智巧也狭矣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以为神然神非工之所至也。当二子之为文也,不自知其出于心,而应于手,况自知其神乎!二子且不自知,况可得而效之乎?效古人之文者,非能文者也,惟心会于神者能之,然亦难矣!
庄周殁殆二千年,得其意以为文者,宋之苏子而已。苏子之于文,犹李白之于诗也,皆至于神者也。某少好苏子之文,而恨不得其意,以为苟得其意,则文可勉而学,年二十余游金华,见太史苏公之文,知公为苏子诸孙。叹曰:“得苏子之意者,其在是矣。”后三年,公尽以其文见示,益叹以惊,然后知公果得苏子之意也。顿挫阖辟,而不至于肆;驰骤反复,而不至于繁。崇之于天,深之于渊,无不探也;奥之于道德,著之于政教,无不究也,而未尝用其智巧以为之也。
智巧之于文不能无也,而不可用也,虽未尝用也,而亦未尝无也、斯其为神乎。今之为文者,竭智巧以学之,而不得其意。故其文非拘则腐,非诞则野,非有余则不足。求其工且不可致,况于神乎!公之文非今之文也,得苏子之意者也。李白之诗庄周之书,皆是理也,而不可以言传也。孔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也。”知神之所为,则道自我出矣,文奚可胜用耶!
(选自《逊志斋集》)
【注】苏子:指宋代的苏轼。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之抱瓮而灌
C.顿挫阖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机械而注
C.益叹以惊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庄周、李白暗自领会了“神”,因此能从心所欲,创作出一般人难以超越的作品。但他们自己未必意识到这一点,其他人也就很难求取经验。
B.作者赞叹同时代的苏伯衡的文章,认为他通晓苏轼真意,没有竭尽智巧来写文章,暗含作者对当时文坛上那种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作品的风气的批评。
C.“太史”,官职名,多掌管史书和历法。明朝时期,因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官员为太史。文中的“苏太史”即苏轼本家孙辈中的一位翰林官员。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手法,表达了作者“神”超乎“工”的文论主张。作者认为文章工巧与否无关紧要,写文章的人要努力达到“神”的境界。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使二子者有意而为之则不能皆如其意而于智巧也狭矣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以为神然神非工之所至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神诚会于心,犹龙之于雨,所取者涓滴之微,而可以被八荒,泽万物。(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心默会乎神,故无所用其智巧,而举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8分)
芭 蕉
(宋)张载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注】新心:新长出的芭蕉心。凤池: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19.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常见的______;“龙孙”的意思是______。(2分)
20.两首诗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理诗“无意明理而暗与理合”的艺术特征。请比较它们在哲理表达上的异同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3)子在齐闲《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21.“游于艺”意思是______。(2分)
22.2020年我国政府出台文件,提出要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请结合孔子的相关论述,概括重视艺术教育的意义。(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______,博我以文,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______,______?(楚辞·渔父)
(4)唯园绿竹,______;______,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5)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主人何为言少钱,______。(李白《将进酒》)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意为既通达广博之境又极尽精微之处。“广大”和“精微”是两种不同的向度,但又是相辅相成的。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也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这是治国理政的辩证法,也是每一个普通的国家建设者应当秉持的人生准则。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十八岁成人仪”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演讲稿。
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时,你递交给某大学的个人自荐书。
在2022年5月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之际,你写给某位当代青年楷模的信。
【注意】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贴合情境,切合身份;符合文体,格式规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宁波“十校”2022届高三年3月联考
语文试题卷
1.【D】A 模(mú)子; B 拌嘴; C 拙
zhu。
2.【A】“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用来形容文段中提及的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不合适。
3.【B】《国舅磨墨》《力士脱靴》书名号错误。结尾句号改为冒号。
4.【C】A项中途易辙,把“在”移到“翟志刚”之前;B项不合逻辑,“360度”正好转回原位,应改为“180
度”;D项成分残缺,句末要加上“的必然要求”。
5.【D】A“江南”应为“塞北”;B“小康”应为“大同”;C“红装”应为“银装”。
6.(1)感情
(2)对比妙;整合妙,全书信息一目了然。(各1分,前一格语意接近即可,后两格基于思维导图,言之成理即可。)
7.【C】A材料一提到,“双减”指向“义务教育阶段”,非面向“全体学生”,选项扩大范围;B材料二提到学校作业时长调控“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并非“压减至83.8%”,项混淆概念;D材料三指的是“在作业‘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更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并非“‘双减‘政策’有效发挥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变未然为已然。
8.【C】材料三提到,“家校互动由传统家校沟通向在线家校协同演变”不是受“双减”的影响,而是受技术升级的影响。
9.有关部门(教育部)做好“双减”政策的整体工作部署并落实;全面强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助推学校实现“三个提高”;发挥好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加强家长参与意识,助力“双减”;呼吁社会资源的投入与支持,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每点1分。)
10.(1)“拳石”指小石头,(1分),这里指“我”化身巨人后身量高大,脚下的山峦变小仿佛是一块石头(1分)。
(2)“颀长”即修长(1分),这里用来表现日出时光照角度低,人的身影格外修长的特点(1分)。
11.同:都运用了细节描写(1分),抓住色彩(1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突出日出的过程(1分);(任选2点,共2分,言之成理亦可)
异:描写角度:文本一直接描写日出的景象;文本二则着力于黎明时的红霞,侧面描写日出。
描写意境:文本一意境壮美,富有力量;文本二宁静柔美。
描写语言:文本一选择了大量的动词,如“扫荡”“展开”“用力”“探”“跃”“翻登”等,突显日出的动态美;文本二多选用修饰性词语,如“珊瑚般的”“桃红溢香的”“玲珑剔透”等,表现富士一带日出时静美的景致。(每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亦可)
12.文本一:立足于“我”,着力于想象,将自己想象为“散发祷祝的巨人”,
运用象征/隐喻,以泰山日出象征/隐喻泰戈尔的访华之行,
借对泰山日出的赞美之情来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景仰之情以及对泰戈尔访华的期待之情。(言之成理均可。1点1分,3点满分。)
文本二:运用想象,以海和山的“沉睡”与“醒来”架构全文,
设置了一个“你”,以“你看”引导变换描写视角,引导读者感受富士黎明的美,
表达了自己对富士黎明的赞美之情,激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言之成理均可。1点1分,3点满分。)
13.太阳是希望,如泰戈尔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太阳是力量,破旧迎新,扫除黑暗,如五四给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太阳是美好,如美丽的富士的黎明,如罗米欧心中美丽的朱丽叶。(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14.【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15.【A】A,均表修饰;B,语气词,表揣测语气/代词,他们;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D,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6.【D】原文“文非至工,则不可以为神”说明“工”并非不重要。
17.使二子者//有意而为之/则不能皆如其意/而于智巧也狭矣/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以为神/然神非工之所至也。
18.(1)“神”果真能被领会于心,就会像是龙施下雨水,所取用的只是微小的水珠,却可以覆盖四方,润泽万物。(“诚”1分,“涓滴之微”的定语后置1分,“被”1分,整句话通顺1分。)
(2)他们的心暗自领会了“神”,所以(虽然)没有使用他们的智慧和机巧,可全天下人的智慧和机巧,没有能够超越(他们)的。(“默会”1分,“智巧”1分,“举“1分,“加”1分)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出于智慧和机巧达成的,都是浅薄的。(看似)清寂无为,(实则)丰沛无穷,从智慧所无法知晓的地方发端,在机巧所不能施展的地方达成,如果不是接近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哪里能达到这个程度呢!所以工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做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不是学习所能达到的,只有心通于“神”的人才能做到。“神”果真能被领会于心,就会像是龙施下雨水,所取用的只是微小的水珠,却可以覆盖四方,润泽万物。而未将“神”得于心的,就像是抱着水瓮灌溉,用各种器械浇灌,虽然做得极为辛劳,但能浇到的范围仅在八尺到一丈之间。
庄周著书立说,李白吟诗写词,不受外在约束,肆意放纵,只按着他们心里所想的去写,所写就的文章却没有不满意的。他们难道是通过学习才写出了这样的作品吗?他们的心暗自领会了“神”,所以(虽然)没有使用他们的智慧和机巧,可全天下人的智慧和机巧,没有能够超越(他们)的。如果让这两个人有意去创作,那么也许反而不能都让他们满意,而在智慧和机巧方面还可能会显得褊狭。庄周、李白是在文学上达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的人,不是在文学上追求工巧的人所能比的。文章如果没有达到工巧的程度,就不能认为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是仅凭工巧所能达到的。在这两位写诗著文的时候,没有意识到那些文章是生发于心中而反应在笔下的,更何况说能自己意识到那是出自于“神”呢?这两位尚且不能自己意识到,更何况让我们从他们那得到经验并且效法他们呢?效仿古人的文章的,不是真正会写文章的,只有心中与“神”相通的人才真正会写文章,但这也很难啊!
庄周死去大概二千年了,得其真意来写文章的,只有宋代的苏轼罢了。苏轼在文章写作方面,就像是李白在诗歌写作方面一样,都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年少的时候喜好苏轼的文章,但遗憾不能通晓他的文意,认为如果能通晓他的文意,那么他的文章就可以努力去学习了。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金华游历,看到了太史苏伯衡的文章,了解到他是苏轼的本家孙辈。不禁感叹道:“通晓苏轼文意的人,大概就在这里啊。”此后三年,他把自己的文章都给我看,我又赞叹又惊喜,这样以后知道苏伯衡确实是通晓苏轼文意的人。(他的文章)既转折多变,又时开时合,但不至于放纵;既气势奔放,又变化无常,但不至于繁复。高高于天的,幽深于潭的,没有他不探求的;深奥的道德理论,显明的政教条令,没有他不探究的。(他却)不曾运用智慧和机巧来写作。
智巧对于文章来说是不能缺少的,但不能刻意使用。虽然不曾刻意使用,但又未曾没有,这大概就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吧。现在写文章的人,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机巧来学习(写作),却无法通晓写作的真意。所以他们的文章,不是(行文)拘谨就是(思想)陈腐,不是(表达)放诞就是(语言)粗野,不是(机巧)过头就是(智慧)不足。追求它的工巧尚且不能达到,更何况(追求)出神入化的境界呢?苏伯衡的文章不(像是)当今的文章啊,(他)通晓苏轼(写作)的真意啊。李白的诗、庄周的书都体现了这个道理,但不能用言语来传授。孔子说:“了解(《易经》中)变化道理的人,大概就能知道神的作为了。”知道了神的作为,那么(写作中的)变化之道就被我所掌握了。(这样)文章哪里用得尽呢!
19.咏物诗;竹笋(新竹)。(各1分)
20.同:两诗都抓住景物各自特点(1分),突出一个“新”字(1分),揭示各自包含的哲理;
异:张诗抓住芭蕉心生长新旧相随的特点(1分),用六个““新”字,揭示了在培养品德、学习知识上温故知新的道理(1分);郑诗抓住“新竹高于旧竹枝”的特点,揭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1分)。(或写“新竹需老干扶持,体现新旧相依、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亦可。)
21.游习(1分)于六艺之中(1分)。(答“六艺”或“礼、乐、射、御、书、数”均可给1分,光说“艺”不给分。)
22.艺术有完善品格的作用,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有养成作用,使思想教化得以完成;艺术有愉悦身心、安顿心灵的作用;艺术有教化百姓的作用,利于社会治理。(1点1分,2点3分,3点满分。)
23.(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2)人间如梦
(3)安能以皓皓之白
(4)气凌彭泽之樽
(5)斗酒十千恣欢谑
24.审题参考:
首先,要抓住“广大”和“精微”来思考作文材料的含义。结合“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也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广大”理解为长远的目标、胸怀天下的气度,把“精微”理解为学习中细致扎实、点滴积累。对此的理解准确与否,是本题写作评分的首要依据。
其次,要注意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向度”,又“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关系。写作中,不能只写其一,不见其余。对这二者关系思考的深度,是本题写作的挑战,也是加分的依据。
再次,要明确写作的具体“情境”。题目要求学生“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并且提供了三种具体的写作情境,第一个情境,强调了写作的对象是本校同学,写作的背景是“十八岁成人仪式”,这就要求考生要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出发点来讨论,呼吁同学们应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去建设我们的国家;第二个情境,强调了写作的对象是某大学,背景是参加该校自主招生,这就要求考生要从自己曾经或将要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以成为有利于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第三个情境,强调了写作的对象是青年楷模,写作的背景是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就要求考生要结合这位青年楷模的事迹和精神来讨论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从而更好地担当起一代青年的使命。
最后,要注意具体的写作“任务”。题目针对不同的情境,分别提出了写演讲稿、自荐书和信的写作任务,并明确要“符合文体,格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