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
标签:
2022年高考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鉴赏密州上元蝶恋花 |
分类: 古典诗文 |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
1、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2、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3、“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4、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5、“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6、山城:此处指密州。
7、“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8、“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文学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是作者刚来密州遇到元宵佳节,观月时的情景和感想。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并与前面相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总体上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全词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名家点评】
吉林大学教授、苏轼研究专家王洪《唐宋词精华分卷》:“小词以白描手法勾画了两地不同的上元节,宛如互相比照的两幅风俗画,钱塘的繁闹,正为古朴清寂的山城作了反衬,也隐隐透露了作者初临山城的寂落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欣赏苏轼写实词《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是在密州(今诸城)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不过,他来到密州之后所写的第一首词却是写实的,没有豪放的影子。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思索,其寓意很少有人知晓。
苏轼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从杭州通判,擢升密州知州。十月三日,苏轼到达密州,正式上任。
苏轼到达密州之后,并没有马上写诗作词。为什么?当他踏进密州大地,瞭入眼帘的是密州那贫瘠而荒芜的土地,以及四处流浪乞讨的农家人。在这种凄惨荒凉而寂寞的环境下,使刚到任又举目无亲的苏轼怎么能不顿感寂寥,而有心情坐下来写诗作词呢?
第二年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参加密州元宵夜,才开始创作了他在密州第一首词《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这首词,没有一点儿豪放词影子,全是用写人与景的实词来抒发感慨与情绪的,这在苏轼词作中是不多见的。尤其是把自己的寓意融合进词中,这的确需要词作者的创作思想与艺术功底,需要艺术天赋与技巧。
《蝶恋花密州上元》词运用了转折、反衬、对比等艺术技巧与结构手法,把寓意置于词中,给读者留以范阔的遐想。
这首词运用粗线条的勾勒手法进行了创作。苏轼看准杭州、密州的地貌,气候与风俗等各自特点,绘制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的两幅情景图。从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孤寂心情。
这首词独出新裁。题记为“密州上元”,却从钱塘(杭州)的上元夜切入写起,上阕开局“灯火钱塘三五夜”,接着写“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把杭州元宵夜的特点写的活灵活现。下阕笔锋却一转,密州元宵夜
“寂寞山城人老也”
的凄凉。用下阕首句“寂寞山城人老也”,对比上阕首句“钱塘钱塘三五夜”,用这种方式形成反衬和鲜明的对比,密州上元的冷清寂寞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记。
苏轼用这种转折,反衬与对比的写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既能真实地反映当时南北元宵节的习俗不同,又能折射出密州民风的社会现状。此刻的苏轼怎么能不感到密州的空旷苍凉?怎么能不心潮彭拜,心生忧国忧民之情绪呢?
这首词的思想境界还是比较高的。只有忧国忧民之心之情的诗人,才能写出如此强烈对比的词。这首词不仅仅倾诉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感慨,而且,还抒发了苏轼对民生的担忧,更重要的是词中蕴含着苏轼的志向和希望。
苏轼写这首词的寓意就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希望。苏轼下决心要为国为民,要改变密州现状,要把寂寞的“人老也”密州转化为“三五夜”杭州。词中那强烈的转折,反衬与对比的词句深切地告诉读者:密州的将来要比杭州更美好!
虽然《蝶恋花密州上元》这首词没有直接的说出这一志向和希望,但是,任何文学作品的立意,都是在情与景的意境中展现的,苏轼写杭州和密州上元不同的情境,足以证明作者的寓意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志向与希望。
这就是苏轼之所以写这首词而运用转折,反衬与对比所达到的必然的思想与艺术效果。
苏轼来到密州之后,创作了约14首词。而他的第一首词是《蝶恋花·密州上元》,还是一首写实词,是苏轼来到密州三个多月之后才写的。这首词,对于研究苏轼在密州的活动,无论是政绩还是文学成就,特别是对豪放词的贡献,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阅读训练】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中两处写“霜”,上阕用“霜”写,下阕用“霜”写。(2分)
2.本词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寂寞”,请作具体分析。(3分)
3.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5分)
4.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
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6.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奇妙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月光之白(皎洁) 天气之寒(人之寂寞、伤感等)(共2分,每格1分)
2.示例:作者用灯火、明月、游人、吹笙极写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1分),与密州社祭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景致罗列1分)感受到的空旷苍凉凄清的环境(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作者心中的“寂寞”。(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上阕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与冷清做铺垫(衬托、对比)。
4.密州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抒发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对自身年老的感慨以及当时的寂寞难耐之情。
5.D
6.对比手法,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片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作者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