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286)辽宁省部分名校202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标签:
2021年高考百强校模拟辽宁省名校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
分类: 高考模拟 |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
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威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
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
科挙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
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
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
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
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
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
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
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
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
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
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
的竞争优势。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 会的稳定。
(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熊秉元叶斌蔡璧涵《李约瑟之谜一一拿证据来》)
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丁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翠制度的选拔,有效
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
化研究为主的科技。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
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
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
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
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
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
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
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
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
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
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
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
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
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
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
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
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对“李约瑟之谜",林毅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
科学粉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
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
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
(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
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
识存量的主体。
C.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
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D.“高水平陷阱”缘于人口膨胀消耗了社会财富,国家没有足够的剩余发展工业,劳动力便宜影
响了工业技术进步。
2.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
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
生才能完成。
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
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
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
力,结果却差强人意。
4.根据材料概括什么是“李约瑟之瞇”。(4分)
5.材料三认为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有些浅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褚链往地上一摟,格槌里发出
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 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
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站不 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
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圏,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格链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
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終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
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
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筌一鑿凿出来的。像一尊石
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
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夷让他笑话我桃花
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酣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歆憩。请他喝茶。手上捏
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
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 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
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
将那多茧的厚实的子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
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鑒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
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 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旎
子腿。那鹿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虎子。爹舍不得吃,除非 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
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絞,使你感觉到
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
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 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
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
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 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
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
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最受我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
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
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
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
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
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
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
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
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
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便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
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
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
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
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
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
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了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桃花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成的关系,是读者探寻小说命意的线索。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鑒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8.小说中的“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由“声闷如沉雷”变得声音“清越悠扬”,这样写
表现了怎样的深刻思想?(4分)
9.如欲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则《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
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卷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迁威
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迁广西按察使,
历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已,从巡抚股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正茂迁总督,遂擢应聘右副都御史代之。府江瑶反。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
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夸理当韩雍陈金讨平之。至是攻围荔浦、永安,劫知府杨惟执、指挥
胡翰。事闻,大学士张居正奏假便宜,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疡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
其巢,则余贼破胆。"应聘集土、汉兵六万,令总兵官李锡进讨。未行,而怀远瑶亦杀知县马希
武反。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月悉定,乃槌锡讨怀远。天大雨雪,无功而还。怀远,古拝舸,
地界湖、贵、靖、黎诸州,环郭皆瑶,编氓处其外。嘉靖中,征之不克,知县寄居府城,遥示羁
縻而已。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
及是,师出无功。应聘益调诸路兵,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贼势,而锡与诸
将连破贼,斩其魁,怀远乃下。事皆具锡传。初议行师,锡以阳朔金宝岭贼近,欲先灭之。应聘
曰:“君第往,吾自有处。"锡行数日,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不意袭杀其魁。比怀远克复,阳
朔亦定,乃分遣诸将门崇文、杨照、亦孔昭等讨洛容、上油、边山。五叛瑶悉平。神宗大悦,进
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万历二年,召为户部右侍郎,寻以性归。八年起,改兵部, 引疾归。应聘在广西,奏复陈献章、王守仁相。刘台谪戍潯州,
像祀之。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归七月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府江上起阳朔/卜达昭平旦/二白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徳间/'都御史韩雍/'陈金
讨平之/
B.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
讨平之/
C.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
讨平之/
D.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
讨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授,“被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表示官职调动变化的词语还有“迁”"转”等。
B.都御史,御史的一种,是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一一都察院的长官。
C.檄,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一种文书,文中即是此意。
D.忧,即丁忧,指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辞官归乡为父母守丧二十七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应聘破贼有功。他先参与平定李亚元的战事,后又大败古田贼,多有斩获。此后,跟随巡抚
殷正茂平定古田,升职晋级。
B.郭应聘作战勇猛。府江瑶族反叛,围攻荔浦、永安。郭应聘调集土兵、汉兵六万人,亲率大军
前去讨伐,三个月后全部平定。
C.郭应聘不畏失败。在因天气原因平定怀远受挫后,他增调各路兵马,孤立叛贼,最终斩杀叛贼
的魁首,攻下怀远。
D.郭应聘为官清廉节俭。在总督两广军务时,他摒弃过往的陋习,拒绝接受手下将吏赠送的金钱;
在南京为官时,督促倡导节俭朴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疡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
(2)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董作过峻,鶴遂乱,希武见杀。
14.部下李锡建议先平定阳朔叛贼,郭应聘回应“吾自有处”,他是怎样具体处置的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兼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
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
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注释]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
州的邓牧、谢朝等友人的。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寒气弥漫的残冬景象,只有初生的芦苇还透露着浅浅的春意。
B.“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之际,返回家乡。
C.“认云中烟树”
一句,化用谢眺名句“云中辩江树”,“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
D.“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这一问,其实包含了作者极深的意思,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
16.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请简要概括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到人尽其才,是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曾说过"
,
”,
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王维《山居秋暝》中"
,
"两句,描绘了勤
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理想社会的和谐 安定之美。
(3)意象是诗歌中最基本的元素,诗人将若干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的意象组合,可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杜甫笔下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而在黄庭坚笔下,相似的意象组合,"
,
”,则勾勒出壮阔疏朗的秋江月夜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兰作为--种植物成为描绘歌颂的对象,并不只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人格化的
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
孔子将兰引入中国文化,用兰这个文化意象建筑起人所需要追求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与
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经常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受其影响,品行高雅' 圣洁。(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君子即使不被发现重用,也会坚守高尚的品行。兰幽香高洁的高贵气质为君子之楝的传播起到了
重要作用,孔子为中国兰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还将“君子”与兰对等,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
B.孔子还将兰与“君子”对等,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
C.孔子还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将“君子”与兰对等
D.孔子还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将兰与“君子”对等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B.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C.水光澈湘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座完善的建筑,
:适用,坚固,美观。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
惯,当然也反映这个地方的地理气候。因此,适用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 环境。
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更不一定最坚固,最易驾驭。
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高度的圆满, ,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
毁。
建筑上的美,浅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比较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
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5个
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桢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材料二: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雑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
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
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
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 品质。
——教育部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校团委举办“新时代劳动教育”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让青春在
劳动中闪光”为主题,以高三一班学生代表李爱华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交流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语文答案
1.C(3分)
2.A(3分)
3.C(3分)
4.
5.答题要求:需先表明态度(同意、不同意),然后概括林毅夫的基本观点,并对其观点及支撑进行评价。评价时要能发现材料二和材料三与林毅夫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题要点:
林毅夫认为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没有产生工业革命。
材料一中林毅夫认为科举对平民百姓的吸引力和考试内容的取向导致中国缺乏拥有数学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因而无法产生近代科学,进而转变技术进步范式,其论述符合一般的历史描述,与欧洲的对比也具有说服力。
材料二反映出宋以后总体知识存量和科技知识出现同步下降趋势,佐证了宋以后科举和儒教阻碍科学革命的史实,验证了林毅夫的观点。
材料三列举许多学者对“李约瑟之谜”从文化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多元解释,无论它们具有何种程度的说服力,都意味着林毅夫的解答简单化了。(6分)
6. B
(“看不起我爹”,不愿回答”错,原文有“不发表阔论高谈”。)
7. C
(“造成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错,应为“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空白”)
8.水碾是传统生产工具,代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代表传统的文化与文明。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获得新生,表现了传统的文化经过改造依然会焕发生机。(每点
2分)
9.故事短小,不以宏大曲折取胜,以小写大,意蕴深长。以“我”的诗性视角叙写,突出主观感受,使小说富有情韵美。以诗性思维写物写人,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语言多用短句,言简意丰,富有音韵美。(每点2分,三点即可)
10.B
11.C
(“檄”在文中是动词,表示“指令,命令”)
12. B
(偷换主语,不是郭应聘“亲率大军前去讨伐”,而是“命令总兵官李锡率领前去讨伐”。 )
13.(1)寄信给郭应聘说:“炎热荒凉、瘴气缭绕的地区,役使数万人,不适宜长期逗留,迅速攻破他们的巢穴,那么其余的叛贼就会吓破胆。”(“寓书”“役”“淹留”各1分,大意1分)
(2)古田被收复,瑶民慑于兵势,表示愿意臣服,马希武才进入他的治所。提议修筑城池,督察过于严峻,瑶民就叛乱了,马希武被杀。(“服属”“董作”“见”各1分,大意1分)
14.
在李锡出发几天后,郭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其不意袭击并杀死金宝岭乱贼的首领。所以在怀远被攻克时,他也平定了阳朔。(3分)
译文: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出京担任南宁知府。调任威茂兵备副使,转任广东参政。跟随提督吴桂芳平定李亚元,攻击叛贼的首领张韶南、黄仕良等人。调任广西按察使,历任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败古田的叛民,斩杀七千多人。此后,跟随巡抚殷正茂平定古田,再次升职晋级。
殷正茂调任总督,于是提拔郭应聘担任右副都御史接替他。府江瑶族反叛。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长达三百多里。诸寨瑶民夹江居住,倚仗险隘拦路打劫。成化、正德年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伐并平定了他们,现在他们围攻荔浦、永安,劫持知府杨惟执、指挥胡翰。事情传出,大学士张居正上奏寻求机会,修书给郭应聘说:“炎热荒凉、瘴气缭绕的地区,动员数万人,不适宜长期逗留,迅速攻破他们的巢穴,那么其余的叛贼就会吓破胆。”郭应聘调集土兵、汉兵六万人,命令总兵官李锡率领前去讨伐。没等出发,而怀远的瑶民已经杀害了知县马希武,发动叛乱。郭应聘与殷正茂商议先征讨府江,经过三个月才全部平定,于是指令李锡讨伐怀远地区。天空下起大雨和雪,李锡无功而回。怀远即是古时的牂牁,地跨湖、贵靖、黎等州,环绕城郭四周的都是瑶民,国家编民又居住在他们的外围。嘉靖年间征伐怀远未能攻克,知县寄居在知府治所,遥遥显示一种管束罢了。古田被收复,瑶民慑于兵势表示愿意臣服,马希武才进入他的治所。提议修筑城池,督察过于严峻,瑶民就叛乱了,马希武被杀。到此,出师无功,郭应聘增调各路兵马,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等侗、僮地区,使叛贼成为孤立之势,李锡和诸将领们接连攻破叛贼的阵营,斩杀了他们的魁首,攻下怀远。事情详载于李锡传。开始商议出兵,李锡认为阳朔金宝岭的乱贼较近,想先消灭他们。郭应聘说:“你只管前去,我自有办法。”李锡出发后几天,郭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其不意袭击并杀死金宝岭乱贼的首领。等到怀远被攻克,阳朔也平定了,于是分路派遣门崇文、杨照、亦孔昭等将领讨伐洛容、上油、边山。五股叛乱的瑶民全部平定。神宗很高兴,晋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原的地区。
万历二年,他被召见并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奔丧回乡。八年,他出任兵部职,兼任右佥都御史,仍然巡抚广西。此后很久,他称病回乡。郭应聘在广西时,上奏请求恢复陈献章、王守仁的祠堂。刘台被贬斥去戍守浔州,为他租住房供应食粮,死后又出资收殓他,将他的灵柩送归故乡,自己供奉他的像以示纪念。他在南京做官,与海瑞敦促节俭,士大夫不敢侈奢。他回乡七个月后去世。赠封为太子少保,谥号襄靖。(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5.
B(“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错,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写出了作者因光阴消逝、与友人仍悬于两地而不能相见的感慨。)
16.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
17.(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3)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18.B
19.C
20.
并不只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且在于它人格化的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的需求。
(“不只是……,而……”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满足”的宾语成分残缺)
21.须有三个要素用石则甚不当减一分则太短
22.建筑适用不能脱离时代环境建筑坚固不能脱离材料运用建筑美观不能脱离合理结构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