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有家人,可闲坐,晚归时,盏灯火为你留

(2021-04-05 19:02:12)
标签:

2021年高考

阅读素材

作文素材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分类: 阅读悦读
【读书】:有家人,可闲坐,晚归时,盏灯火为你留

有家人,可闲坐,晚归时,盏灯火为你留

历史知心人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盏灯会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幸福。

初识汪曾祺,源于课本中的“高邮咸鸭蛋”,后来,陆陆续续读了好多汪老的作品,他的作品竟成了精神浮躁时的一剂良药:能自省,能安神,能治愈。

就像这本书人间还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苦难又何如?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总有人为你疗伤,虽是粗茶淡饭,但最是养人。

这本文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写作者对家的回忆;第二部分 《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写闲市闲民;第三部分《汤和天气好》,写四时之物,草木春秋;第四部分 《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写遍人间五味,各种吃食。这本书能较为全面地让我们认识汪老,在阅读中亦有一种别样的温暖。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在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汪曾祺有很多作品,这些作品中都透露着他的“家”的影子,他幼时的经历大大影响了他的写作,他曾说他的妻子,如果他小时候有他妻子的那么多的经历,他的作品肯定会更丰富。汪朝在回忆说“爸很少提起他的家乡和小时候的事”,可能是时期别叫特殊吧。但在作品里,却可以看出,汪曾祺的童年,是很美好的,因为,有一些可亲的家人。

里面对汪曾祺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爸爸吧。汪曾祺以爸爸为原型,塑造过很多人物,如《钓鱼的医生》——王淡人,免费为乡人治病,乡里发水,冒死救人,朋友落难,慷慨解难,王淡人虽是乡村医生,但集狭义与隐士于一身。

在回忆里,汪曾祺的爸爸是全才:年轻时是运动员,担任足球校队后卫,撑杆跳拿过第一,还练过武术;也玩乐器,笙箫管笛,琵琶月琴,二胡,也常摆弄;大部分时间在画画和刻印章,汪老也深受其影响。

汪曾祺在回忆里曾说:“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在梦里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大概是因为在童年里,只有父亲会用胡琴的老弦给孩子们放风筝,还会为孩子们的金铃子亲自做玻璃小屋吧!

汪曾祺说他的童年是很美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秋天父亲买来拉秧的小西瓜,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父亲捣鼓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

这样的童年是很美好的,所以,这也塑造了汪曾祺的性格,在之后的艰难岁月里,虽然艰难,但他还是那么乐观,那么从容,那么平心静气。

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美食了。汪曾祺可谓是文学界里的美食带货博主。

在这辑中,汪曾祺写到四方之食,南方吃海鲜,蒙藏吃羊肉,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南方爱吃生鱼(切脍)生蟹生虾,各地吃食不同;也写到人生五味,山西人爱吃醋,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麻辣,湖南臭豆腐最出名;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只要能吃的,都会在汪老的文字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有些食物,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

汪曾祺写了那么美食,曾有人问汪朝,你爸是不是特会做菜,他的回答是:“可能写得比做得更好一点”。

做的滋味如何,不得而知,但,写得确实不错,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小菜,在汪老笔下格外与味道,也格外有趣。

在《旅食与文化》题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老了,胃口就差。有人说装了假牙,吃东西就不香了。有人不以为然,说:好吃不好吃,决定于舌上的味蕾,与牙无关。但是剥食螃蟹,咔嚓一声咬下半个心里美萝卜,总不那么利落,那么痛快了。虽然前几年在福建云霄吃血蚶,我还是兴致勃勃,吃了的空壳在面前堆成一座小山,但这样时候不多矣。因为这里那里有点故障,医生就嘱咐这也不许吃、那也不许吃,立了很多戒律。肝不好,白酒已经戒断。胆不好,不让吃油炸的东西。前几月做了一次“食道照影”,坏了!食道有一小静脉曲张,医生命令不许吃硬东西,怕碰破曲张部分流血,连烙饼也不能吃,吃苹果要搅碎成糜。这可怎么活呢?不过,幸好还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还是能鼓捣出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

在美食面前,汪曾祺总是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生活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真真的透露出汪处事的那种从容,随和。有一种豁达的心,在哪种境地里都能开出花来。

更多的时候,我常在思考,汪曾祺的文字到底吸引我,或者,吸引大多数人,大概就是,在汪老的文字中,遇事时,你想静静,闲暇时,你想慢下来,想和家人在冬日的暖炉旁,平平淡淡地吃一顿饭吧!

家在,人在,那就一切都在。

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看到的不仅只是一本书,看到的是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关心和爱,更多的识父母的不舍。现在这本说做活动仅45元,也就一顿饭的钱,就可重温,家的味道。


【内容简介】

家贵在传承,父辈身上的特质影响他一生:汪曾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祖父白手起家,有两千多亩地,两家药铺,却生活节俭,一个咸鸭蛋要分两顿吃,爱花大价钱收藏字画。父亲多才多艺,会拳脚、爱音乐、写字、画画,还会用最好的材料给孩子做花灯和风筝,陪孩子玩。汪曾祺说“我的童年很美”,所以他的一生受童年的影响,兴趣广泛,活得洒脱而有诗意。

本书主要围绕家和生活,分四辑:辑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辑二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辑三汤和天气好;辑四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是汪曾祺写给大家的美而幸福的“活法”,几乎囊括了汪曾祺最精华的散文,并附录汪氏三兄妹写“老头儿”和母亲的文章。是了解汪曾祺家风及生活的上佳读本。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黄油烙饼》《葡萄月令》《人间草木》 等。

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质朴而简白,通晓畅达,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满含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让人不由喜欢上这个有趣的老头儿。

【精彩评论】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张兆和

汪老的文章最好读,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最好读往往最不易读,犹如武侠的境界,“看似无招,实为至招。”
——王安忆

汪曾祺的作品,在当今众多的作家中别出一格。他属于“五四文风”。不是五四时代的人,而秉赋“五四文风”者,实为少见。这就使得汪曾祺具有某种不是出土文物,而是传世文物的价值。
——贾平凹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笼统地说,美,应该是所有作家创作的品质,但是我觉得在汪曾祺的笔下,美有不可多得的特质,它是健康的、快乐的、平和的、向上的,但同时又蕴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感动、不动声色的幽默,这是汪曾祺小说总能够带给我们的感受。
——铁凝

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汪曾褀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汪曾褀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毕飞宇

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沈从文曾在创作中反复强调这种品质,汪曾祺也曾在创作谈中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还不至于让他冻死。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的,是一种智慧。 

——吴玄


汪曾祺随笔《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评介

宫文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诞辰100周年特别纪念版《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0 年 4 月出版。汪曾祺善于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作品被誉为“诗化的小说”。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贾平凹、毕飞宇、王安忆、吴玄、冯唐等人的推荐,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散文集。

该书主要围绕家和生活,分为四辑:辑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辑二《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辑三《汤和天气好》,辑四《日日有小暖,主味在人间》。这是汪老先生写给大家美而幸福的“活法”。几乎囊括了汪曾祺最温情的散文,并附录了汪氏三兄妹写“老头”和母亲的文章。家是什么?家是纽带,连接着亲情与个体;家是暖阳,融化着冷漠与个人;家是回忆,承载着甜蜜与苦涩。

汪曾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多才多艺,会拳脚、爱音乐,甚至会用最好的材料给孩子做花灯和风筝。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环境。我们在家庭这片热土上汲取充足的营养让自己成长。毋庸置疑,汪曾祺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书中写道:清明节前,他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戥子约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他放这只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他带了几个孩子在傅公桥麦田里放风筝。这时麦子尚未“起身”,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我父亲这个孩子头带着几个孩子,在碧绿的麦垄间奔跑欢呼,为樂如何?这段对父亲的描写,把父亲带孩子放风筝的情景轻松跃然纸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看出他对汪曾祺的童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说“我的童年很美”。

母亲在汪曾祺三岁的时候离开了他,是由张氏(继母)抚养成人。她心地善良,给了他如生母一般的关怀和照顾。继母死后,他又有了第二个后妈(任氏娘)。那时候他已经十七岁了。继母称呼他“大少爷”,他称呼继母叫娘。作者对第一个继母的描写尤为细致,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张氏深深的怀念,娘不仅对他无微不至,对妹妹也是如此。融洽、和睦,处处洋溢着温情,这才是家应有的感觉。每个人的家庭外表虽有不同,但却拥有相同的本质——爱与包容。

生活里的诗意还有自得其乐,它是作者选择的诗意般的生活。汪老先生在1958年打上了“右派”,后来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初干农活,当然很累。这时才懂得“劳动是沉重的负担”的意义。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汪老先生切身地观察了农民,确立了以后的生活和写作方向。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艰难,但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从小被爱浸润长大的作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拥有一个随遇而安的心态,白天画画,晚上读书,自得其乐。

生活里的诗意,还有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喝茶。也许是受祖父的影响,汪曾祺也喜欢喝茶,甚至每次喝到龙井,就会想起祖父。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昆明住了七年,每天几乎都在茶馆里度过。本地人叫“坐茶馆”,他自称是“泡茶馆”。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围鼓,就是演员或者票友清唱。茶馆里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犹如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茶馆里的伙计、茶客、掌柜、学生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予了汪曾祺源源不断的创作来源,让汪老先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这样洒脱诗意般的生活,让每一个读者都不觉心生向往。

该书还收录了《人间草木》《葡萄月令》《四方食事》等名篇。每一篇都融入了汪老先生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和真实的描写。让读者被家的氛围温暖,优美轻松的文字读完犹如春风拂面,引起读者对家庭的思考。愿每一个家庭都能灯火可亲,愿每一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诗意般的生活。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三味书屋

年越近,家越生动。这年头都是站在暖气房和空调间里打电话回家,虽然看不到那回旋腾跃的哈气,但那重新萌发出来的精神头,仍是一股脑都钻进了电波里。家总是热切的,人最大的生活,便是围绕着家展开。而要说会生活,汪曾祺这位“老头儿”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了,“人无论什么年龄,保留一点天真;无论怎样,生活都是有点浪漫的。”散文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出版,“老头儿”娓娓道来生活的珍重与诗意,活生生、乐滋滋,亦不散自己的爱憎。

疫情之下,家人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审视,那些过往被人们熟视无睹的餐桌上的晨昏,成为人们紧绷神经里的一丝宽慰,在疫情仍然牵动人心的早春,读这样一本带着家与爱的好书,实为合宜。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终日里捧着手机的人,偶读汪曾祺的文字,常常有一种错愕之感:世上还有这些草木与吃食,生活竟可以这样奇妙。院子里摆放着杌凳,砖路尽处长着木瓜、杏树、矾杏、柿树,“鳊、白、鯚”为高邮三大名鱼,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重郁起来……信息时代,能够智能化联想的输入法似乎可以解决一切,人们好像已经开始渐渐遗忘一些原本熟悉的汉字,而在汪曾祺的散文里,它们竟构成了如此有趣的生活巡游,脑海中鲜活的记忆又再一次被喊起。

更重要的是,一些生活情愫和想象力,一并被唤起了。

年少时,爬到山上龙爪槐分杈的树干上靠好,带一块带筋的干牛肉或是一块榨菜,一边慢慢嚼着,一边看小说。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写《人间草木》《果蔬秋浓》,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张力,尤其是此书辑四“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更是将生活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写《四方食事》,行云流水的讲述中,有一种通透的温润和快乐。年轻人读起来,也会激起对“行万里路”的向往。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和心境,都可以从汪老的文字里得到一种抚慰和给养。

这,才是生活的滋味呵。
家庭关系的再审视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有的家,似乎成了备战所。颇值得玩味的是,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宽容度和对孩子的宽容度是大不相同的,而在这本散文集里,汪家一代代的智慧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在与书名同名的辑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中,汪曾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家乡和成长史,《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甚至自己家的保姆《大莲姐姐》,全方位勾勒出这个南方家庭的规制与温情。

“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汪曾祺受父亲影响很大,父亲淡泊名利,充满生活情致,一个饱含爱的原生家庭,在汪曾祺的身上也萌发出了随和、率性、真实的秧苗。虽说汪家是一个旧式地主家庭,但由于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如今普通家庭的父母亲们要带给孩子这些有趣的体验,也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

早在1990年,汪曾祺就曾写下,“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汪曾祺以父亲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父子关系的认识。“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灯火可亲,那是家人温软的目光呵。

什么都要尝尝

汪曾祺,馋哭了多少人!从学生课本里的黄油烙饼、高邮咸鸭蛋,我们就开始了解这位作家的功力。而从这一角进入汪曾祺的笔下世界,这万千镜像才刚刚启幕。

“青虾宜炒虾仁,呛虾(活虾酒醉生吃)则用白虾。”“高邮湖蟹甚佳,以作醉蟹,尤美。”“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对故乡食物的熟稔,更是一种对家的眷恋。汪曾祺不但会吃,更会做,对食物的情感,亦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对于最寻常的家庭会客,汪曾祺也有自己的理解,“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读来不由让人会心一笑。

此书一直在传递一种信念:家最大的价值在传承。除了收纳汪曾祺一系列散文名篇,更有汪朗、汪明、汪朝三兄妹近3万字的回忆讲述“汪曾祺就是我们的老头儿,我们的爸。”,让读者得以了解文学创作之外的汪曾祺。此外,前后篇散文常常有所呼应,使得读者可以常常“温故知新”,将人物和故事完成逻辑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读着这些充满温情的文字,内心也一点点坚韧、宽容和充盈。已然经过两个艰难的冬天,或许我们可以好好体会一番生活的滋味,趁着春日临近,也和家人到处走一走,感受藏在地域山川里的浓烈情思。

不可在失去时才体会,家人闲坐,是多么的宝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