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2021年高考命题要求与原则的解读

标签:
2021年高考高考备考高考研究命题原则高考命题要求 |
分类: 高考研究 |
二、要求2:试题要求,必须科学规范,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
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本条讲了试题命制的总体要求。科学,就是命题要符合规律,遵守规律,顺应规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新颖:就是要情境新、设问角度新;灵活,就是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效,就是指问题设计语言均有一定目的性;准确就是指问题设计语言均有一定指向性;简捷,就是要减少考生阅读量,避免无效阅读。
因此,备考中要注意精选试题,特别注意不要在以下类型试题中过于纠结:一是废题,所有人都会做的题和所有人都不会做的题,此类题没有价值;二是残题,存在争议的题,由于种种原因,出题时不谨慎,导致题目经不起推敲,不必纠缠于此类题目;三是偏题,高考几乎考不到,但出题人为了刻意增加难度而设的题目;四是怪题,题目给人感觉莫名其妙,无从下手,且考得意义不大。还要注意积累最易考的情境,主要包括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嫦娥五号、天问一号;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二、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内涵:
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
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解读及备考策略:
1.要有战略定力。
面对复杂的高考试题,要善于抽丝剥茧,拂去迷雾,抓住核心和本质。通过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要进一步完善日常考试双向细目表,找准常考考点。此为不变。
2.要与时俱进。
理解新的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
善于理解“新瓶”之新的内涵,既研究“香蕉”,也研究“香蕉皮”。比如,语文诗歌鉴赏,可能会设置大量的阅读情境,事实上只是“香蕉皮”,本质上还是考本诗歌的思想情感。这种设题方式,一方面增加了读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作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必须结合文本、理解文本才能解答,避免了诗歌鉴赏模板化答题的弊端。
三、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内涵:
内涵: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
解读及备考策略:
最好的试题一定是有层次性,有淘汰性,有辨识度的。
跳入题海容易,难的是真正跳出题海,很多人都被淹死了。
四、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内涵:
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解读及备考策略
(1)树立“文本为王”意识
一是文本的整体意识。把握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角度,形成答题者的答题思路;提炼出关键词,如抒情句、议论句、中心句、文眼句等。
二是文本的联通意识。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把握不同文本、不同段落之间的互联互通,比如散文与诗歌,有形散神不散特点,具有抒情性,语言丰富多义性。比如,小说和戏剧都是塑造人物、揭示矛盾、反映现实的文学体裁。
三是文本的母体意识。坚持“答案都在原文中”的思路和观点,包括探究题。
(2)善于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审题(思维建模)
(1)看题:包括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尤其要注意设题的陌生化表达。
(2)审题:思考答题方向、答题角度、答题层次等,完成思维建模。
(3)两个避免:避免审题不足,导致不全不深不透;避免审题过度,导致刻意拔高,想偏想多。
3.做题。思维输出的
规范性:思维流程规范、分条分层分角度规范、字体大小规范、字间距行间距规范
术语性:使用学科术语作答
精准性:关键信息关键词选用
简洁性: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恰当合理利用答题空间,各条使用空间分配,做到“一分至少一句话,一句话至少得一分”。
顺序性:由重要到次要排序
五、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内涵:
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谓“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问题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识 ,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
解读及备考策略:
1.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就是考虑背景材料都是用这套试卷的学生应该熟知的,因此背景材料不会太偏、太怪,不能有城乡歧视、性别歧视、民族歧视等。
2.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凸显背景材料一定很新。
3.以生考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似考课外,其实考课内,很多所谓的新题创新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和源头。
六、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内涵:
比如政治有些问题好像提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是县长、市长的。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试题有的是尖端科研课题、甚至是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内容,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
解读及备考策略:
这里要求学生要有“升维思维,降维打击”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对审题时要有比别人更高的维度,就能更加想清楚方向,在执行的时候,比别人更有力度,更严谨,就能作答得更准确。
七、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内涵:
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查的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新考纲补充的考点要选择性的考,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
解读及备考策略:
1.为考点定性:区分出重点、主干、次点、补点,之后有针对性复习。
2.考查的情境设计:
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
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
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3.典型任务设计。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
八、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
内涵:
高考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较容易,个性考查难度较大,因此高考试题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体现考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
解读及备考策略:
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探究式教学,学生要注重探究式学习。个性的考查更多体现在开放性试题上,比如语文有些题目答案不是固定的,甚至两个答案可以是相互矛盾的,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综合考查:既指学科内各知识点融合,也包括学科间融合。
九、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内涵:
试题往往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扰,小中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试卷中除了基础题以外,其余的都需要较大的思维量去穿透表面,触及本质。
解读及备考策略:
这里的“小切口”有效避免了以往的过于重视答题建模的现象,避免了套用模板的现象。
十、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内涵: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的目的所在。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学科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