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高中隔空宣战,没啥可焦虑的
王开东
【导读:一个人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就是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帮助他们最切实的最完整的赋予生命意义,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本责任。】
最近看到一条视频,河北衡水高中向七省联考宣战:“誓要拿下联考冠军,你过来啊!”
因为这些学生情绪激昂,口气豪横,火药味十足,在网上引发巨大关注。
据说他们还隔空点名江苏几大名校。被点到名的学校既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人家承认自己是对手,不高兴的是挑战书来了如何迎战?没点到名的也不高兴,自己连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怎么高兴得起来。所以说,年轻人这样很不好,不讲武德。
那么,衡水高中为啥要点名江苏名校呢?
因为过去有一句名言流传极广,“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南通高考看某中”。可能是因为这档陈年旧事,衡水高中特意点名江苏名校。但即便这句话在江苏本省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段话是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中校长在汇报中自己说的,不足为训。
但问题来了,这个题为衡水高中的视频却让我疑窦丛生。衡水中学就是衡水中学,为何说自己是衡水高中?也难怪所有人都认为是衡水中学,衡水中学躺枪了。很快有衡水中学老师辟谣:“宣战的不是衡水中学,衡水中学没有黄色校服,也不会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
网友根据校服很快锁定了衡水某高中。这就没有意义了,哪有宣战的人,连自己的名号都不敢报出来的?过去打仗人家出来都是一句话:“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某某是也!”或者就像张飞一样一声断喝:“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才是大英雄伟丈夫。躲藏的人不管喊的口号有多壮观,还是假洋鬼子。
衡水中学的老师说得真好,这是毫无意义的事。为什么说毫无意义呢?
第一,生源不一样。
就以衡水中学来说,大规模全省招生,这一点遭受很多人的诟病。有人说,超级中学过后,优质生源寸草不生。某种程度上,这导致了河北县中的集体凋敝,使得教育公平丧失,也导致竞争的失衡。有人说,一个衡水中学起来了,无数个河北名校倒下了。这虽然有点夸张,但背后的愤懑肉眼可见。
除了衡水中学,这个宣战的衡水某校也是全省招生,甚至在全国也捞到不少好生源。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全省甚至全国招生的万人学校,与人家区县招生的千人学校比,生源和体量都不同,比什么?怎么比?样本不同,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我这样说并非诋毁衡水中学的教育努力,作为同行,我对衡水中学的老师们充满敬意,题海真的是留给自己,他们的付出惊天地泣鬼神。衡水的督导组随机听课,并及时作出评价。衡水的集体备课非常强大,时间管理精细到极致。任何时候只要有考试,第二天一定出分数,出分析,出评讲。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015年2月开学备课班,我应邀到衡水中学做报告,上午在本部讲,下午去分校衡水第一中学讲。
在去衡水中学演讲之前,我对衡水中学嗤之以鼻,我认为衡中学生很苦、教师很累、教育很危险。特别是衡中老师一定水深火热,苦大仇深。
但与衡中老师交流下来,这才惊奇地发现,衡中老师的幸福感远远高过我们。原因很简单,衡水市把教育作为第一名片,保障教师权益成了中心工作,使教师获得了最高礼遇。衡中教师的待遇高过公务员,也远远超出当地的事业单位,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地位。这些无形的东西反过来又回馈给教育,从而使得衡水中学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第二,考试不一样。
以江苏来说,这些年考江苏卷,学生深受江苏卷浸润。衡水一直考全国一卷。这是两种不同模式的考试,大纲不一样,方向不一样,包括题型都不一样。突然之间的比较也不公平。
从语文上来说,江苏侧重文学类阅读,全国注重实用类阅读,江苏很少有客观题,全国还有不少客观题。更重要的是,全国作文不避时事,常考任务驱动类作文,基本上是议论文一统天下。但江苏这些年还是“以材料作文之名行话题作文之实”,成为后话题作文最后的坚守者。而且江苏历来倡导多写记叙文。学生记叙文的基本功极为扎实,但这些技能在全国卷毫无用武之地。“你知道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的穷困吗?”
所以真正的决战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江苏考生完全熟悉全国卷之后,我相信江苏考生的厚度和底蕴,一定不逊色于其他考生。
过去人们说,天下状元出江浙,七分状元在苏州。有唐以来,苏州一共出了5个武状元,45个文状元,苏州的状元高居全国第一。清朝的苏州府出了26个状元,占据全国状元的五分之一。以苏州为代表的江苏历来崇文重教,在教育上是一点不含糊的。但毫无磨合,第一次就要挑战就要比拼,这是很不好的。
第三,理念不一样。
理念不一样追求就会不一样。
首先是学校的理念不一样。衡水的号召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主渠道都在课堂上。”决战高考,变成了决战课堂。“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课堂上炮声隆隆,车轮滚滚,一将功成万骨枯。
衡水还提出:“要把每一节自习都当做考试来对待,把每一次考试都当做高考来对待。”这代表着最广大的考生利益,代表着最迫切的人民需要,但也代表着最落后的教育诉求。教书成了教考试,教考试,成了教高考。
应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然而素养可以训练吗?情感可以训练吗?人文思想可以训练吗?优秀品质可以训练吗?而这些几乎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如果失去了这些灵性的,温度的,文化的滋润,很可能会形销骨立,猝然跌倒。
在南方一些城市,分数当然也要,但育人还是第一位的,不能只见分数不见人。否则家长这一关也是过不了的。
教育应该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上,培养起学生浩淼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丰富自己,体验到做人的快乐。
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是怎样的,让他们与大自然建立起认识上和情感上的联系和交流。与每个人个体、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联系和交流。让学生拥有人类最丰富的精神资源,并进而树立一种最充盈的幸福和最宽广的精神自由。然后学生才能按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一个人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就是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帮助他们最切实的最完整的赋予生命意义,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本责任。
其次是学生的拼搏精神也不一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更何况不同区域的学生?
南方经济相对较好,孩子上学当然要考好成绩,但如果这个成绩完全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很可能就会有人反对或者退出。在北方很多措施可以大行其道,比如一个月放半天假,比如军事化管理,比如动辄回家反思一周……这在南方简直闻所未闻,不可思议。
但衡水为什么可以?因为高考是天堂扔给农民的一根绳子,寒门很难再出贵子,但高考依然是打破
阶 层 壁
垒
最重要的路径。用几年时间做奴隶、做牛做马,换得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值不值?用今天自己应试的酸甜苦楚,让未来自己的孩子享受素质教育,值不值?
本质上来说,衡中的发展模式,甚至等同于中国崛起的模式。阿里吉在《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中,强调中国的崛起是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人力资本的优势,背后所展现的就是中国式的清教徒精神,致富的欲望加上吃苦的能力,用阿里吉的话来说,这是东亚的“勤劳革命”,正是勤奋加渴望,成就了中国奇迹的万里长城。
衡中也掀起了“勤劳革命”,考名校的欲望加上吃苦精神,成就了衡水中学的传奇。但在南方,如果不努力也能过得挺好,谁愿意勤劳革命呢?革谁的命?
有个故事说得很好,一个受伤的猎物居然跑过了猎狗,安全脱身,猎狗的主人大发雷霆,认为不可理解。猎物的同类也觉得拍案惊奇。还是猎物体验深刻,说出了一个真理。猎物说,猎狗追不上我很正常。因为它追不上我,仅仅是损失一顿肉,我如果跑不过它,我损失的是一条命。
两者的内驱力不一样,爆发的能量也不同。换句话来说,猎物是全力以赴,猎狗是尽力而为。两地的学生如此,恐怕老师也是如此。
但衡中的老师说这样的举动毫无意义,恐怕也未必。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仪式,他们在这样的宣泄和挑战中,会振奋精神,会互相激励,会凝聚人心,会使得他们不敢懈怠,勇往直前,这就是意义和价值。希望这些孩子们好运。
【文章源自王开东老师微信公众:王开东,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