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已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已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已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小海知道不能回家时的震惊,凸显出了疫情的严重性。
B.刘小海主动给儿子和大哥打电话的相关情节,反映了刘小海一家的生活愿望和困境以及国家扶贫政策惠及他家给予刘小海的希望。
C.因为浏览新闻时为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所感动,刘小海决心到火神山工地当电焊工,不再畏惧疫情。
D.因为小视频,刘小海的家人和村民们都为他自豪。家人的视频电话说出了家人对他的支持和担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描绘了刘小海的震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排比手法描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小说写刘小海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待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落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8.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9.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移浙西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馀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再以江东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马光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军需赋税、财政俸禄,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
B.鳏寡,泛指老弱孤苦。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C.建祠,文中指为表达对造福当地官员的感激之情,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即建生祠。
D.参知政事,唐宋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兴祖兴办教育,重视贤才。他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此外他对贤才也以礼相待,所征召的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
B.马兴祖加强边防,以固境安。他在建康任上曾招兵设寨,甚至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亲,还曾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得以安定。
C.马光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他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止。
D.马光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他请求不要在江东实行公田法,但贾似道坚持执行,并要罢免马光祖才肯罢休;任临安知府时,他厉声指责荣王,获得粮食,存活百姓。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5分)
(2)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
林景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注]①林景熙: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②月氏首:典出《汉书·匈奴传》,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这里指金朝皇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描写陆游挥笔作诗,淋漓尽致,没有辜负美酒的助兴,诗人以此赞美陆游的文学才华。
B.第二句,写陆游的遗憾是没有手刃敌人,所以一生空有豪情,眼睁睁看着中原沦丧,无力挽救。
C.三四句,写诗人宝剑夜鸣却是“空有”、对中原沦亡只能“坐看”,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伤。
D.五六句,远望中原笼罩在悲愁的气氛中,回顾东南也是战火连天,暗示宋朝已面临覆灭命运。
15.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持之以恒,就会“
”;若半途而废,就会“
”。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写动物和人物的反应或感受,侧面写箫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阐明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句中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支付宝除了作为平台出资外,②超过100万以上的店家也加码发券,③而包括招商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也加入到消费券发放,④出资为其用户提供消费券翻倍的服务。⑤由于此次消费券活动报名不设门槛,⑥店铺再大也能报名,⑦因此有1000万小店主主动报名,⑧其中超过一半小店是参加首次消费券活动。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材料一第一段“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第二段“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可看出“在国内却受到冷落”没有依据,而只是相对“外网的齐声点赞”“质疑颇多”)
2.D
3.A(“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说明A项正确;B《功夫熊猫》的例子为了证明
,很多人认为““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C“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于文无据;D逻辑混乱,原文说“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这表明“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的是“更多的人记录真实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而非“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
4.①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②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③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每条1分,共3分)
5.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每点1分,共6分)
6.C(刘小海不再畏惧,无中生有)
7.A(小说开篇没有心理活动描写。)
8.①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运用比喻,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③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揭示主题。小说通过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说法若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3分,说到有“家国情怀”也可给分。)②刘小海自愿选扑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3分,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0.B(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中间不应断开;艰食,指粮食匮乏,中间不应断开。译文:皇帝指示丞相谢方叔催促他进京觐见,(马光祖)请求加强运米下海的禁令,……陈述京城粮食短缺、和籴涨价、海路招致强盗三大危害)
11.A(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12.D(“但是贾似道坚持执行,并要罢免马光祖才肯罢休”错误;原文“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
13.(1)(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横线处1分,大意2分】
(2)(马光祖)第二天前往,也像这样,又过一天再前往,躺在客人临时住宿之处,王没有办法才见他。【横线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任新喻县主簿,已经有能干的名声。调任浙西提点刑狱,当时暂且兼仼代理浙西提举常平。拜仼户部尚书兼临安府知府、渐西安抚使。皇帝指示丞相谢方叔催促他进京觐见,请求加强运米下海的禁令。……陈述京城粮食短缺、和籴涨价、海路招致强盗三大危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建康府知府兼行宫留守。刚到任上,就将通常定的公用器皿钱二十万支付犒赏军民,减少租税,赡养鰥夫寡妇孤儿患病没有依靠的人,招兵设寨,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亲。兴建学校,礼待贤才,征召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拜授端明殿学士、江陵府知府,离任以后建康的百姓思念不止。皇帝听后,命他以资政殿学士再任建康知府,男男女女互相庆贺。马光祖更加想着宽舒滋养百姓财力,兴修废坏,知道的没有不去实行的,免除前任拖欠钱款一百多万缗,鱼利赋税全部减免给予百姓,修建明道、南轩书院以及上元县学。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靠他得以安定。他治政宽严恰当,处事全大体。公田法推行,马光祖写信给贾似道说公田法不合适,请求不要推广到江东,如果定要实行,罢了马光祖的职才行。召他前往皇帝所在地,迁为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光祖拜见荣王,荣王用理由推辞。第二天前往,也是这样,又过一天再去,躺在会客处,王没有办法才见他。马光祖声音严厉地说:“天下谁不知道大王的儿子是太子,大王还不在这时候收服民心吗?”王以没有粮食为由推辞;马光祖取出怀中文书说:“某庄某仓有多少。王没有办法推辞,获得粮食救活了很多百姓。再次以江东安抚使为建康知府,郡民给他建了六座生祠。请求退休,不允许。咸淳五年,拜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遭到监察御史曾渊子弹劾罢职。给事中卢钺又驳回新的任命,以金紫光禄大夫退休,去世,谥号庄敏。
14.C(“诗人”错误,一二句,写陆游;三四句,从“中原”等分析是陆游生活的年代。)
15.(1)意思:陆游的子孙是看到了祖国的统一,但他们祭祀的时候该如何说?“九州同”了,但宋灭亡了,(2)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国家破亡的悲哀之情。(每问3分,共6分)
16.(1)金石可镂/朽木不折;(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空1分。)
17.B
18.A
19.D(A项是引用;B项是特殊含义;C项是反语;D项是特定称谓。)
20.
21.①,“除了”放到句首。②,删掉“超过”或“以上的”。③,句末加上“行列"或“阵营"。⑥,“再大”改为“再小”⑧“首次”与“参加”调换位置。(每处1分)
22.本题给了写作提示“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故考生要先理解五个句子蕴含的观点,在写作时分析评论他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诗句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理解。第1句重点在于人在不同时期读书的收获不同,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读书的收获越丰富。第2句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死钻牛角尖,不能局限在书中。第3句重点在于读书的广博特点,不能拘于一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有眼光。第4句讲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写作的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5句说读书的方法,要专心,要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结合。
立意:
读书,要有广度、厚度
活学广用,方为上“读”
字斟句酌,遍览群书
用一生的时光,与书为伴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