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悦读:古文之美(外一篇)

标签:
2021年高考阅读素材作文素材古文之美高度与角度 |
分类: 阅读悦读 |
古文之美
钱红莉
【导读:艺术与庸常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一道玻璃门,还有一双双审美的眼。】
孩子拿回学校发的《小古文》课本,文风简淡清新。每篇仅四五十字,将万物说透,无繁文缛节,当止处,则止。一如夜里,所有的星星亮起来,明月清风自来。一则一则,珠贝一样闪光,令人爱惜,值得细细抚摸。这些古雅的汉字,仿佛活过来的波光粼粼,犹如暮春清晨橘红的阳光倒映于溪水,一路流啊流,流了几千年,到得当下,一样无以形容的好。
一篇篇讀,不知不觉到了末页,似乎舍不得,回头重看一遍。被这样的小古文浸润着,窗外的天,蓝得清正,云也倜傥,简直就是——眼前所见的一切,顿时变得有气质起来。什么叫有气质呢?脱离了庸常,变得艺术起来。比如一只造型古拙的碗,因为太美,倘若用来盛菜,便唐突了它,若将其移至书架,关上玻璃门,坐在沙发上远远地以目光摩挲,它则非常艺术了。
艺术与庸常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一道玻璃门,还有一双双审美的眼。
这些小古文,犹如古人法帖,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值得反复琢磨。
也是的,有事无事,翻翻帖,这样可将身上的恶浊之气清理出去一些,整个人变得清虚起来。每个人脸上印刻着的,并非只有岁月风雨的沧桑,还有他读过的书,行过的世。
抄一则《桂》: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短短47个字,玩味良久。
怎么个好法?说不出。如同你问我庾信的《哀江南赋》好在哪里?我也一样答不上。并非他的顿挫沉郁,而是他深刻痛苦的灵魂——什么样的灵魂可以承载起如此深厚的感情?仿佛郁郁不能言,而分明一切又涵容其中了。鲁迅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每读庾信,郁郁哀哀中,觉得自己获救了。
人在好文字面前,是词穷的,犹如心意相通的两人,无须言语。
家务间隙,或者一锅汤炖在灶上的空闲,我便从沙发上捡起这本《小古文》,读几则。到了晚上,若是为孩子讲解,却讲不出所以然来。大约也就晓得说,你看这行文,多简洁浅淡啊,一点不铺张……
这也是基本的为文之道,仿佛一个人历练过风雨琳琅,自来处来,往去处去,省却无数山水。
多年前,于书摊上偶翻《本草纲目》,也是被其间简淡的文风吸引——极平易的说明性文字,三言两语,极度精准地将一样样植物的特性和盘托出,明白晓畅,一看即懂,这还是工具性质的书呢,随笔散文更应如此。
再抄一则《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一旦翻成白话,古汉语的韵味尽失:“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也有星星。三个中,太阳最亮,月亮第二亮,星星第三亮。”
再看《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24个字,写尽整日天气,自阴天雾重,至小雨淅沥,及至入夜,雨止,云散,月出。云雨的变幻,逶迤而来,直逼四言古诗般简洁不芜,末了,还会令你发散性思维,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李白的两句诗来: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外一篇】
高度与角度
陆长全
我在青藏高原旅游时,思考过一个问题: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的河成千上万条,为什么大多数流着流着就没有了,只有长江和黄河等少数最终形成了奔腾不息的大河呢?
我请教了一些地质学家,得到这样的答案:只有这两条河发源的高度和角度不同。
比别人高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这条河的起点和终点之间落差大,水的落差大就会形成较大的势能,水流流淌的速度快。所以,高度决定速度。
那么,河流发源的角度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假如给一些人10个小时去走路,从同一个起点向不同的方向走,看他们每个人能走多远。你沿着45度的方向,他沿着90度的方向,另一个人沿着135度的方向。
每个人沿着不同的角度走意味着遇到困难的性质和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你在45度的方向遇到一条高速公路,一马平川;他在90度的方向遇到的是几座高山;另一个人在135度的方向遇到的则是几条大河。
在不同角度上行走的人得拿出不同的资源和时间来克服道路上遭遇的不同困难,也就决定着每個人在不同角度上,在10个小时内能走多远。所以,角度决定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