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14)哈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开学考试
(2020-09-12 10:24:22)
标签:
2021年高考百强校模拟哈师大附中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分类: 高考模拟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保伍:古代民人以五家为伍,又立保(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王安石变法时以十户为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丁艰,也叫丁忧,是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丁内艰”,遭父丧称“丁外艰”:后世多专指官员居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B.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C.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D.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①《诗经•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②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③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释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
三、课内文言文(20分)
17.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2分)
A.距关,勿内诸侯
B.悟言一室之内
C.令将军与臣有卻
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太子丹恐惧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19.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0.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2 分)
21.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归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籍何以至此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沛公安在⑤荆轲有所待,欲与俱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⑧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⑨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⑩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⑪是寡人之过也⑫竖子不足与谋⑬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①⑮/②④/③⑥⑧⑭/⑤⑨⑫/⑦⑪/⑩⑬/
B.①⑧⑮/②④/③⑤⑥/⑦⑨⑪⑫/⑭/⑩⑬/
C.①②/③④⑮/⑥⑧⑭/⑦⑨⑪/⑩⑫⑬/
D.①②④⑮/③⑥⑧/⑦⑨⑪/⑤⑫/⑩⑬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植物学家发现了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奇怪现象:最近100年来阿尔皮斯高山上的植物品种正在增加,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植物学家通过研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
其实,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诗歌除外,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B [解析]“现当代文学”扩大概念。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A项“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20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扩大了范围,原文是说“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
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项,因果倒置。原文有“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也正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4. D [解析] (传统节日氛围变淡是事实,不能说“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 A[解析] (B.应该是“革新”,不是“复兴”。C.“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理解有误,原文为.“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同时,“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于文无据。D. 这些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形式,而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因此不能说“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④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7. A [解析] A项,“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误,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而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故选A项。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答出3点给满分)
9.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 -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 -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10. B [解析]“不能皆至城邑”中间不能断开,城邑做至的宾语。“民得从便受粟”中间不能断开,“从便”的结果是受粟。
11.B [解析]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
12.C [解析]“王安石把他视为陌路”理解错误。
13.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让他四处夸耀。(饮食冠裳是动词,为动用法:假,借:假以骑从倒装:夸徇,炫耀:夸和徇都有炫耀、夸示之意:夸徇四境倒装)
(2)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诛敛,搜取聚敛钱财:残暴急切地聚敛钱财:堪,能承受: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师,军队:市里,街市里巷)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14.D[解析]“彻底解脱”表述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里总是悠闲安适,更饱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意味。
15.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一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如果学生答案为用典,也可得满分——“鸥鸟忘机”的典故,典出《列子•黄帝》,比喻教人勿萌机心,以诚相见,相互亲善:或指隐遁自适,不以世俗之事萦怀。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16.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中没有通假字
18、C恐惧,古今义相同左右,古今义相同
19、D都解作“他的”
20、B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21、A依次为: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定语后置/
22.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考虑)之②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③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矣④轲自知事不就(成功),倚柱而笑⑤沛公 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⑥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关破秦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⑧所以(用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⑨既其出,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