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检测: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开学测试
(2020-08-27 16:09:04)
标签:
2021年高考语文教学教学检测哈师大附中高二开学检测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三.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有删改)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礼部举办的会试考试者。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博士,在这里是古代学官名。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设太子博士等。
D.左迁,迁,一般是指升官。因为汉代贵右贱左,所以将贬官称为左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5分)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5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10~11题。(两题,共8分)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南宋]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①。三拊当时顽石②,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②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金瓯有缺。
C.“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
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11.“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每题3分,共9分)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_____。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_____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_____。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________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13.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鱼得水
B.游刃有余
C.如鱼得水
D.游刃有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每题3分,共9分)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________。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思考来却有________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要“量身定做”,不要“________”。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唯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________,牢牢把握住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手忙脚乱
B.眼花缭乱
C.眼花缭乱
D.手忙脚乱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每题3分,共9分)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________。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比较押韵,________,充满语言美感。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让人们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有删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源头活水
B.源头活水
C.盈盈秋水
D.盈盈秋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每题3分,共6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________。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________,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________,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读书可以帮助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宁静才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________,就会提升精神品格,这样更容易养成健康的人格。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也是可以遗传,读书是可以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B.气质风度可以遗传,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相貌只能靠后天培养
C.相貌、气质风度可以遗传,也可以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D.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截然不同
B.截然不同
C.截然相反
D.截然相反
23.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3分)(
A. 文庙——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B. 书房——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
C. 宗祠——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
D. 寺院——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
24.下列交际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此事全仗先生玉成,日后定效衔结之报。
B.明天上午十时登门拜访,敬请赐见。
C.国庆假期,我在县城一个十字路口偶然邂逅了一位初中同学。
D.获悉老师将来讲学,甚是翘首,学生恭迎台驾。
25.“悯农馆”需要张贴表现古代农人农事的诗句的书法作品,下列诗句与要求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C.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2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2分,共6分)
当光照射在特定的材料上时,①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略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A
3.B
4.
5.
6.
7.
8.
9.(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10.C C项,词意是天意向宋,就缺优秀的爱国将领,也没有悲观的情绪。
11.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2分)
12.C [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是主谓搭配不当,句子的中心意思是阐释网红走红的原因,所以应改为“网红的走红”;第二处是句式不当,应该是被动句;第三处是语序不当,“审美”与“审丑”结构一致,意义相对,应放在一起,“欲望”与“臆想”意义更接近,应放在一起。]
13.D [从“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看,该文段涉及网红的成与败,前面说了“成”,空缺处该说“败”;由“成”到“败”,是转折关系;另外,网红之“败”,根源在于“成”的途径。]
14.C [①“游刃有余”形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遇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②“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蓬勃向上。“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取别人的意见。③“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④“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者随意支使别人的傲慢神气,句中没有傲慢之意。“横加指责”不讲道理地批评或挖苦别人,符合语境。]
15.B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
16.C 答本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项,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糅,最后一个分句表意不通。
17.A [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是否”“能否”存在着一面对两面的问题。C项,“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把“引才”变成了“人才”,既扩大了概念范围,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应予以调整。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前后语意的连贯,内容的照应,主语的一致。]
18.A [B项,“享受”和“思想”搭配不当。C项,“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如“享受诗词语言的美”。D项,“感知”和“享受”应互换位置。]
19.C [前文上一段有“是因为”,所以承前统一句式用“还因为”,后文有“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所以接“生活节奏较快”。]
20.A [“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盈盈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朗朗上口”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
21.D [A项,与前文“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不对应。B、C两项不合逻辑,相貌应该是遗传的,气质风度是后天培养的。]
22.B [①“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截然相反”完全相反。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截然不同”。②“息息相关”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息息相关”。③“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融会贯通”。④“明尚夙达”明智的人贵在事先估计事物发展的趋势。“振聋发聩”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明尚夙达”。
23.C
24.D
25.C [C项,“偶然”与“邂逅”语意上重复,删去其一。]
26.D
27.①有时候会激发出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