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言简意丰,诗短情长——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

标签:
2021年高考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鉴赏赠别郑炼赴襄阳戎马交驰际 |
分类: 古典诗文 |
2020新高考1卷(山东卷)诗歌鉴赏命题解析
悦华海音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出了5套,分别是全国卷一、二、三,新高考一(山东用),新高考二(海南用)。另5套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5省市自主命题。
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是新高考一(山东卷)的古诗鉴赏材料。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下面就命题情况做一下简单分析。
总体来说,命题符合近年来古代诗歌的命制“潮流”。
首先,从取材上看,考的是名家的非名篇。
所谓“名家”,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家。杜甫就不用说了;近几年为什么反复考陈与义?——山东考完北京考、全国卷考——别看他在老百姓中的认知度极低,但在文学史上可是宋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再如,2019年考到的唐代诗人中,除王建外,刘禹锡和杜荀鹤是当之无愧的中、晚唐代表。
所谓“非名篇”,是指不是诗人的代表性作品。当然,虽非代表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也非下乘。
从命题角度说,大家对某诗的认知度越低,越能在考试中保持一种相对公平。——大家谁都没见过,就相当于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2019年,天津卷考到杜甫的《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就让人觉得非常陌生。
这首《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作于寓居成都浣花溪时,比起《江畔独步寻花》、《客至》来几乎没有传唱度,所以它才有可能出现在命题人的视野。
不仅如此,网搜这首诗,几乎找不到关于它的鉴赏文字,也可以看出出题人的用心。
所以,考试前,想押中某个诗人还有可能,但想押中某个诗人的某首诗,几乎没有可能。
其次,除“名家非名篇”外,《赠别郑炼赴襄阳》也符合近年来出题人选材的另一重要倾向:注重诗歌“实用性”的考察。
近年来,考到的诗歌题材有投谒诗(《投长沙裴侍郎》《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题画诗(《题许道宁画》)、酬唱诗(《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这类诗的作用是于交流,而非单纯的个体抒情。而《赠别郑炼赴襄阳》则是一首赠别诗,也未出交流的范畴。
这说明什么?说明出题人希望考查的诗歌能向广大的社会生活开放,而非囿于个体抒情的小圈子里。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还考查过刘禹锡的《插田歌》,这是“劳者歌其事”的民歌体诗歌,简直是一个老农民卷着裤腿边插秧边叨叨。
还有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他作为一个考官,直接描写了科考的场景。
选取这些直接描写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诗歌,更证明了出题注重诗歌的实用性、让诗歌向社会生活开放的主观意图。
悦华认为,这是现今考查重点,也是未来命题方向。
最后,从出题角度看,出题更注重人物形象的考察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情感的考察。
《赠别郑炼赴襄阳》下有两个题目,大略如下(因未看到真题,在细节上会有出入):
第一个是选择题,选出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
粗粗看去,四项都在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没有涉及到手法。
第二个是简答题,问写“峨眉”与“岘首”有何作用。
这个问题当然与手法相关,而“峨眉”与“岘首”分别代指四川与襄阳,因而作用于情感,应该回答具体一些,不能泛泛地贴一个“不忍离别”的标签。
注重人物形象和具体情境的考察是由诗歌材料的变化而带来的变化,也是对程式化复习模式、套路化答题思路的一种反拨。
这些年来,在古代诗歌的复习备考中有种程式化的倾向:把感情按照题材分别类地总结下来,然后让学生记、背。考试时一看是什么题材的诗,从记忆里“复制粘贴”一下就完了,答案很泛。
针对这一点,出题人对古代诗歌中题材的选择越来越广,对题材的认识也越来越细化、精分。所以,想用单纯的“思乡”、“怀古”、“言志”来涵盖诗歌思想感情,以“套路”高考,也会越来越难……
总之,今年新高考山东卷对这首杜诗的考查,体现的是近年来一贯的命题思路,还是比较“中规中矩”,没有意外,它体现的是古代诗歌命题的延续性。
言简意丰,诗短情长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
悦华海音
公元762年,郑炼离开严武幕府,准备起身回家乡襄阳。对于这位诗友的离去,杜甫很是伤感。
杜甫喜欢他的品格、学问,把他称作“郑子”;当然也很喜欢他的诗,他甚至说,把玩着郑炼的诗可以消永日。——只可惜,郑炼其人其诗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只在杜诗中留下了一个名字!
当然,老杜的伤感也和国事正相关。这一年是代宗宝应元年,他在浣花溪草堂自感老病缠身时,又听闻天下大乱:史朝义陷营州,羌、浑等族陷梁州,河东、河中军皆乱……
这让忧国忧民的他对此如何不伤心!
于是有了《赠别郑炼赴襄阳》: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这首诗言简意丰,诗短情长,含蓄地蕴藉了复杂的情思。
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开篇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
颔联“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老友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
“过日”是度日之意,用“度”平仄仍调,但为什么非要用“过日”呢?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典故。
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
杜甫用此典一层意思是,郑炼的诗好比美酒,能让自己得到些慰藉,藉此度过难捱的时光。这是紧承上联说的。
第二层意思是,郑炼的诗写得太好了,简直如醇酒,这隐隐是对郑诗的赞美。
所以,郑炼的离开,就意味着醇酒不再有,于是用了“惊”、“神”二字写吃惊、失神。
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突然一转,从叙事与议论回到写景上来,但又写得不那么实。
峨眉山离杜甫所居草堂400多里,诗人不可能送朋友至山下而别。这里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逗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当然寓不舍之意。
而“地阔”、“山高”亦有典故在。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杜甫引《笳曲》上半句,但让人却能联想到“见汝无期”来,这隐隐是一种生离死别般的忧伤!
古代交通极不方便,一别成永诀,在当时实为寻常。所以,相信郑炼读到此处一定会黯然神伤!
不过,此联还是留有希望在的。联末一个“春”字,所含的即是一种温暖。虽路途遥远,再见无期,但诗人希望友人在道路尽头遇到一个春天!
同时这个“春”字也领起了下面诗意的转折——“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耆旧,书名,全称《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著,内有庞德公传,庞德公即诗中的“姓庞人”。
庞德公不仅是个隐者,更有识人之能,诸葛亮和庞统的“卧龙”、“凤雏”之称,皆来自他。
杜甫希望郑炼回到故乡,替他在《耆旧记》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朋友能觅得识己者,一展才能的想法。当然,这也包含了杜甫自己的希望在。
诗行笔至此,已大扫前几联的伤感之气,隐隐生出了新的希望和新的勇气来,不禁教人为杜甫的执著而感叹。
全诗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多变,由自伤到不舍,再到宽解与希望,几番转折,表达婉曲。
在手法上,多用典故,在看似平直的叙述中,深含多层意指,从而形成了言简意赡的效果。
同时,它又具有杜诗特有的格律谨严的特点。全诗前三联对仗,前两联看似随意,其实工整。而第三联以“峨眉”对“岘首”自然天成,堪称绝妙。
2020年新高考1卷(山东用)以此诗为材料,出了诗歌鉴赏题,网上赏析文不多,故有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