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高考(346)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2020-06-20 17:15:15)
标签:

2020年高考

百强校模拟

百校联盟

高三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分类: 高考模拟

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设”一词最早是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设定”的简称,原指登场角色的造型、个性设计,随后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并逐渐成为网络常用语,指某人的社会形象。
作为专业术语,“人设”是创建角色时以图稿、模型、小传等方式规定的人物综合特征,包括造型、性格、爱好、特长等,有时甚至细化到血型、生日这样的细节。艺术真实、特征鲜明、层次丰富的“人设”能让角色和作品拥有持久魅力。比如我们提到孙悟空,脑海中就会显现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美猴王的经典造型、嫉恶如仇的个性、七十二变法术以及诸多台词“金句”。近来提到哪吒,年轻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化着“烟熏妆”的小男孩,想到他桀骜的性格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顽强——这些元素突破以往的哪吒“人设”,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成功的“人设”赋予角色以生命,能够将读者、观众带入作品情境,触发情感共鸣,产生持久的审美体验,不少角色凭借突出的“人设”特质成为艺术画廊中的经典形象。
当前,“人设”跨出专业领域,引申为某人的公众形象。人们将人设与表现人物特征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凸显性格特点,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突出人物品质,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还可以强调生活态度,如“精致人设”“勤奋人设”;也可以侧重社会角色,如“好父亲人设”“好学生人设”。“人设”既是自我期许,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
可以说,无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人设”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它不仅便于传播、交流,也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对个人来说,在不同场合会被识别成不同角色,努力符合不同“人设”定位,意味着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也会在媒介空间塑造自身社会形象,打造“人设”。实际上,明星的“人设”不是新事物,它与电影工业发展史几近同步。电影产业发展初期,制片厂会要求明星按照电影角色性格特点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银幕形象的延伸。“入戏”的观众本来就有将角色与明星本人混同的倾向,银幕内外“人设”的互相印证又进一步强化这种倾向。这些鲜明的“人设”标签让明星本人更具识别度,有助于得到观众喜爱和认同。随着时代发展,媒介日益发达,明星与观众对话的渠道更加丰富直接,自我展示包装的方式也愈加多样化,不再拘泥于扮演的角色,而转为抓住自身特点予以强化,如“阳光少年”“励志偶像”等。一个准确、鲜明的“人设”是对外传播、树立形象的需要,也是汇聚正向力量的有效方式。
从专业术语到网络流行语,再到线下生活的常用语,“人设”的含义、应用范畴不断延伸、扩展,背后是明确定位、建立认同的思维。无论普通个体还是公众人物,当立下积极、正面“人设”时,不妨视作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洋《人设: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少角色凭借突出的“人设”特质成为艺术画廊中的经典形象,如孙悟空和哪吒。
B.不同的人设可以突出不同的形象特征,这既是一种自我期许,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
C.人设不仅便于传播、交流,也包含着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一直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D.制片厂要求明星按照角色性格特点打造“人设”,是为让其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述了什么是“人设”,再进一步论述“人设”在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B.文章论证兼顾“人设”的本义与引申义,重点对“人设”的引申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
C.文章运用例证法,所选例子都是读者熟悉的艺术形象或生活现象,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D.倒数第二段对比不同时期的明星人设侧重点,论证了人设可以塑造明星形象、提升精神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真实、特征鲜明、层次丰富的“人设”能让角色和作品拥有持久魅力,足见“人设”只有在专业领域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B.对个人来说,在不同场合会被识别成不同角色,只要努力要求自己符合他人对自己的定位,则意味着主动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义务。
C.“人设”从动漫、游戏中而来,其含义、应用范畴不断延伸、扩展,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明确定位、建立认同的思维。
D.无论任何人,只有立下积极、正面“人设”,才能有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和可能,将“人设”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分餐制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一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的专家指出,虽然合餐没有直接加速疫情的蔓延,但很多感染者是通过聚餐这类密切接触感染的,合餐等传统饮食习惯是疫情流行的幕后“推手”。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餐与一些消化道类的疾病关系密切。而这些消化道类的疾病,也是卫生领域的专家一直以来不停地呼吁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的主要原因。
许多卫生领域的专家指出,相当多的食源性疾病传播与合餐时的唾液交融、交叉感染脱不了干系。
比如幽门螺杆菌,这是一些胃病的诱因。相关统计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使得胃癌成为了一种常见病,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胃癌患者出现于中国,每年死于胃癌的同胞接近70万人。
    (摘编自《推广分餐制促进餐饮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可行吗?》)
  材料二:
你家目前有使用公筷公勺、分餐的习惯吗?

2020年高考(346)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你对家庭实行公筷公勺制、分餐制的评价是?

2020年高考(346)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不少专家认为,推广分餐制不是权宜之计,更需借助消费者疫情期间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契机,大力推动社会转变就餐观念,打造餐桌新文明。
目前,在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上海、山东、河北等多个省市明确推出各种条例和标准,推行分餐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分开的餐具和食物,避免了经口、唾液传播疾病,可减少交叉感染机会。研究显示,分餐制使相关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
相反,合餐制可能传播多种疾病。比如我们熟知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常常通过餐具进行传播。
山东舜和酒店集团董事长任兴本认为,一直以来,分餐制偶被提及却没有形成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标准的固化和制度约束,很多餐厅实行分餐制都是“凭感觉”,效果并不理想。中餐的特点可能掣肘分餐制的推行。中餐讲究色、香、味、形、气,讲究摆盘美观,给人视觉享受,这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显然,如何在推行分餐制基础上,兼顾菜品的盘式呈现,不破坏中餐的美感,是餐饮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饭店协会曾提出餐饮企业实行分餐制,但这些年推行效果一直不佳,其中一个原因是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分餐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对于高档酒楼而言还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增加了企业成本。”韩明如是说。
另外,国人根深蒂固的合餐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韩明认为,民众对分餐制接受度普遍不高,觉得使用公筷麻烦又生分,这种传统观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在专家看来,推广分餐制更需借助此次契机,转变就餐观念,打造餐桌新文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认为,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公勺的关键。“我们要做大众的健康教育,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最关键的。学校要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并列为教学课程设计里面的一个部分。然后‘小手牵大手’,学生回家后会要求大人也这样来做。”傅华如是表示。
对许多餐饮企业来说,分餐制不仅意味着服务升级和理念升级,还意味着新的机遇。
    (摘编自《推广分餐制  立规矩更要转观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0年高考(346)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胃癌成为一种常见病,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胃癌患者出现于中国,每年死于胃癌的同胞接近70万人,罪魁祸首就是合餐。
B.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家庭推行公筷公勺制、分餐制持正面态度,部分人担忧使用公筷公勺、分餐会影响就餐时的气氛。
C.关于当前家庭使用公筷公勺、分餐的习惯,六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无论是疫情前还是处于疫情时期,家中均没有这一习惯。
D.对于餐饮业来说,实行分餐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甚至更多的服务人员,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所以推行的积极性不高。
6.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如何有效推广分餐制。(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珊阿姨

严歌苓

小珊阿姨一个人过。一个人去买几两肉,几十根菜,一疙瘩姜,大小如足趾。

远远瞧小珊阿姨走过来,林荫下歇凉的人嘀咕:“瞧她这身条,岁数怎么不往人家身上显啊?”

“你没凑近,近了她也不经瞅啦。天天去什么芭蕾舞训练班蹬踏,身条敢不好吗?”

“再蹬也不中用啦。小珊怕是有二十年没上过戏了吧?跟六七十的人聊,时不时他们还会聊到程小珊当年的红劲儿。那些年她一年要上四五个片子,脸蛋子都上了花露水标签儿。”这时小珊阿姨已逼近,人便来不及似地鼓动小推车里的孩子:“叫哇——叫小珊奶奶!”

孩子们立刻一片呀呀声:“奶奶好!”

小珊阿姨俏皮地扬扬眉。其实她很不肯做他们的“奶奶”。就像曾经我们这辈人认真拍了她好些年马屁,她才对“小珊阿姨”的称呼认了账;那时小珊阿姨刚离婚,搬到我家对过,和我们做对门邻居。一个长相很好的男人敲着小珊阿姨的门边,从一楼伸出一个女人头,对那个人说:“多敲会儿,小珊在家。刚才还听她的高跟鞋在我头顶上跺。”男人羞答答起来,反而跑开了。过几日,换了另一个长相不错的男人来敲小珊阿姨的门。小珊阿姨从未把这些“是非”们放进屋。她不傻,才不会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名声白搭到这些没用的漂亮老少小白脸上。她曾经教诲我妈,那时我妈刚出高中开始在电影界忙着跑龙套。她说:“要想做女演员,首先得削发为尼。我这人只对演戏认真,其他的,我保持着自己六根清净。”她的清净终于惹得她丈夫不顾体面地嚷得满世界都听见:“你他妈的程小珊——你那百十张笑脸有一张是给我的吗?你不洗衣不做饭不生孩子……”

有回一个年轻导演来和我爸喝酒。这个家伙莫名其妙在电影界就走起运来,栽培我爸似地让我爸做他最近一部电影的艺术顾问。听见有敲门声,他喝住我妈:“别理她!”

“别理谁?”我妈想:这人狂得还着边际吗?上我们家布置这个调遣那个来了。

“肯定是程小珊!刚才她在楼梯上见我进了你家门。那个老太太,我的戏让她演?我这不成心毁自己吗?”见我妈毫不理会地径自去开门,他急得直叫“慢着”。

他拉开壁橱门。我笑起来:每回他喝了酒想进厕所就去拉壁橱门。“又错了,厕所在那边!”我提醒着。

他人已缩进去,说:“这回要的就是壁橱。快打发老太太走路,不然我在里头憋死了你们得偿命!”

门廊里我妈已将小珊阿姨放进来了。

“黄骏走啦?”她朝饭桌直瞪着眼,导演杯子里的酒明明还在泛泡。没人答话,反正沉默与谎言间不可画等号。妈摆了双新筷子和一只小碟,央她坐下。她坐下,完全心不在焉。

见妈端了盘新炒的菜进来,小珊阿姨说妈像是又胖了不少。妈哈哈地笑,真笑出了那种胖妇人特有的回肠荡气的感觉,说自己反正是早断了上银幕的念头。

“这可不行。”小珊阿姨扔下筷子,严峻打量着如此甘于堕落的妈。“有种很好的健美操,你可以试试!”说着她便端起架势,开始踢腿抡胳膊。妈一边紧眨眼皮往后躲,一边发出“喔!”“老天爷!”“哇!”不知是喝彩还是求救。

“这样!要这样……踢!”小珊阿姨卖力地做着示范,弄得浑身关节都响,气也是多喘一下少喘一下。她做着许多滑稽而痛苦的动作,脸都累黄了。最后我妈答应改天一定向她讨教,她才饶了我们大家——首先饶了壁橱里的黄导演,歇住了。她刚一走,黄导演窜出来对我们喊:“你们怎么敢给她捧场?她要亮给我这一手,我非喊救命不可!”妈摘下他头发上一缕蜘蛛网,叫他厚道些。

自从我家搬到新楼,我有好多年没见小珊阿姨。前年我从学校回家,在前门乘公共汽车。听见谁在大声讲话,嗓子很滋润并字正腔圆。回头一看,是小珊阿姨和另一个中年女演员。小珊阿姨仍是高高蓬着卷发,穿一件深红有小花点缀的裙子。

“人怎么这样多?早知这样该叫辆出租汽车的。”小珊阿姨说。

“哎呀!”这是小珊阿姨的惊叫。我回过头,看见了一张由两只棕色大眼镜和一张鲜红嘴唇组合成的小珊阿姨的脸。“你怎么把太阳眼镜摘下来了?不是存心给你自个儿找麻烦吗?”她对那中年女演员轻声喝道。“我可从来不敢光着脸上街,不然马上就会被人认出来!”小珊阿姨鲜红嘴唇里启出细瓷般的牙,看去很乱真的。

车停西单商场,小珊阿姨和她那女伴儿开始往车门口挤。

“挤什么呀,老太太!”售票员嚷起来:“大伙都在西单下!”见小珊阿姨没反应他接着嚷:“说你呐——那戴蛤蟆镜的老太太!着急救火去呀,你那么挤!”

小珊阿姨对他的刻薄话似乎浑然不觉。小珊阿姨哪里会类属“老太太”?车停下她头一个着陆。这时她摘下太阳镜四下瞅,似乎在辨识方向。

最近见到小珊阿姨,突然觉出她缩了不少尺寸似的。她走在我前头,动作已开始摸摸索索。我不知她是否还戴着太阳镜,头发在额前蓬得老大。我挨着步,不太情愿凑近她。一只塑胶兜里装着一丁点东西,大概仍是几两肉,几十根韭菜,一块足趾大小的姜。

小珊阿姨还是一个人过。

    (选自《小珊阿姨》,有删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通过人们的对话交待了小珊阿姨的身世背景和现今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周围人对小珊阿姨的看法,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塑造小珊阿姨的形象,通过小珊阿姨丈夫的言谈直接表现了小珊阿姨作为演员的职业修养。

C.“真笑出了那种胖妇人特有的回肠荡气的感觉”,这句话表现了妈妈对身材发福毫不在乎的态度,文中妈妈的形象和小珊阿姨的形象形成反衬。

D.小说首段交待了小珊阿姨独自一人的处境,文末又强调了这一点,首尾呼应,突出了小珊阿姨悲凉、孤独的境遇,更唤起读者对小珊阿姨的同情。

8.黄骏导演到“我”家做客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请简要分析这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6分)

9.有人认为“我这人只对演戏认真,其他的,我保持着自己六根清净”是把握小珊阿姨这个人物的钥匙。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这句话对人物的一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及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喻盛德焉。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诏丞相陈平等举可使南越者,平言好峙陆贾,先帝时习使南越。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往使。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于是乃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陆贾还报,孝文帝大说。建元四年卒。

    (《史记·南越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B.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C.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D.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以为居于天下之中,故称为“中国”,后指中原。

B.符,皇帝用的兵符,做成虎形,劈为两半,君臣各执一半,作为调兵遣将的信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可泛指官吏,这是由于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称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命为“制”,令为“诏”,文中指尉佗用皇帝身份发号施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2)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狱中寄子由①其二

 

柏台②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③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④。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而身陷狱中。子由,即弟弟苏辙。②柏台:又称作乌台,御史台前种了许多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树上面,于是老百姓将御史台叫作乌台。③百岁神游:人死的讳称。④浙江西:指杭州,苏轼曾在此为官,颇有政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描写御史台森然、阴风阵阵的萧瑟环境,诗人在阴冷孤寂的狱里无法入眠,沉重恐惧的心情可想而知。

B.颈联“身后牛衣愧老妻”,是说自己快要死了,还没让妻子过上富贵平安的日子,觉得特别愧对共患难过的妻子。

C.尾联两句写苏轼希望葬在为官过的杭州,展现出他当官为民的作为和风骨及他视死如归的洒脱、豪迈的情怀。

D.这首诗为诗人在狱中写给其弟子由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无奈的感怀之情,对妻子儿女的想念之情。

15.请赏析“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一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忧民是为民的基础。从屈原《离骚》中的“                  ”,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都充分说明从政为官,一定要有忧民情怀。

(2)《中庸》有云:“行远自弥,登高自卑。”荀子《劝学》也说:“                  ”两者都是以行路为喻,阐释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