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赏析

标签:
2019年高考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鉴赏曹松《己亥岁》一将功成万骨枯 |
分类: 古典诗文 |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佚名
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呕心沥血,留下了繁若星海的翩翩珠玑,但他若想在唐宋烟雨之中撑起一把油纸伞,在烟霞肆虐的湖泊踏出一朵惊鸿,那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唐宋两朝最不缺摛文掞藻之人,最不乏行云流水之作,这就导致大量怀有诗词梦的少年被淹没在人海——他们拼命地追赶李杜元白、柳李苏辛,想要冲出海面,却始终浮浮沉沉、若隐若现,幸运的可能会被世界发现,不幸运的就会永久变得沉默,不被世人认知。不过,有些作者却能够在浮出海面的那一刻迅速抛出一首千古绝唱,从而被推上神坛!
一首诗甚至一句诗,捧红一位诗词人,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件,必须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功,今天小解所讲的这位诗人便是如此,他此前默默无闻,只能算个不入流的小诗人,但通过一首千古名作,他一路蹿到了高级诗人的行列。
《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是谁?听起来好像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相信没几个人会记得这个名字。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千古名言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今都是时时被人挂在嘴边的经典。其实不止这一句,整首诗都可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唐广明元年,即公元880年,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百余年,可它给大唐留下的创伤却始终在隐隐作痛。唐朝的由盛转衰,不仅造成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更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一次战事都给黎民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且,战火一路延烧至江南地带,乃至全国各地,所以诗人才会以“泽国江山入战图”开篇:就连曾经安静富庶的江南水乡都没有幸免于难,也已被划入战场。
“生民何计乐樵苏”,“樵苏”就是樵渔,指砍柴打渔的营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存下来的农民,能够砍砍柴、捕捕鱼就很快乐了。樵渔本是一项艰苦的农作劳动,为何会被农民认为是快乐之事呢?那是因为生于乱世之中,就连安心砍柴打渔都成了一种奢望,农民宁肯再苦再累去樵渔,也不愿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个“乐”的出现,用以衬托农民之悲,可谓十分巧妙,这也是本诗的一处亮点。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请你不要再提什么封疆拜侯之事了,一个将军的功成名就,不知要牺牲多少士兵的生命啊!这句话没什么奥义,也不难理解,但是它所蕴含的能量却是惊人的:一个人的成功,要拿无数人的鲜血来换,这种荣耀值得吗?“一”与“万”、“成”与“枯”的显著对比,掷地有声,令人触目惊心,每一个字都仿佛拥有千万吨重量,沉重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通过这首诗可以发现,曹松是一位有才赋的诗人。前两句他只用三分意,读起来不痛不痒,却在最后一句一下子使出十分力气,好像是一拳重击狠狠打在灵魂之上,震撼而又深刻。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不知是否也被惊艳到了呢?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释】
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
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樵苏:一作“樵渔”。
传闻:一作“波间”。
【译文】
其一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其二
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
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880)。”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此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880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作品赏析】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作者简介】
曹松,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早年栖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七十余岁中进士。曾官秘书正字。其诗多旅游题咏之作。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工于炼字炼句。《全唐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