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萤微言·教学随笔】:阅读对语文教师的作用

标签:
语文教学秋萤微言语文教师教师阅读教学随笔 |
分类: 语文教学 |
阅读对语文教师的作用
程予东
【导读:如果把上课比作一本书的话,书的精彩离不开内容的丰富,同样,课堂的厚度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在教学中,阅读提供的将是更多触发的契机。】
中学时不知道作文该怎样运墨,不知道自己识得了一定的字词,如何将之拼接,让情感和粗粝的看点一一就位。内心滋长的一点东西在搦笔之时冻结在了笔下。歆羡别人笔下飞扬的文字。渴望补给,从别处得来的一本泛着岁月流毒的苍黄《少年文艺》贴在了我的身上,辗转18里路买了有插图的源于二十四史里的小故事。
有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得不寻章摘句,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深恶痛绝,更不用说老师的感觉了。有这样的深刻隐痛,按理说应该是钻进书堆里把夜的黑当成自己的心灵漂流的最好时机,可是囿于自己没有很好的精神底子铺衬,读的兴致和慧心像蜻蜓着水,即使进去了,也无怪乎是被文学作品的情节所吸引,更高层次的提升如鉴赏评论等都是遥远。学的文学评论语言学多是周旋于考试。往事不堪,对谁都难排。
工作了,教的是语文,语文是什么?要交给学生什么?让昨日的自己向学生身上扑过去吗?这些问题摆在那里,忽视不得。尴尬的痛醒着易,消弭却也难。
第一,阅读促进语言表达
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的结合,语文老师应当能够诗意地表达并能富于文采地书写。当一个语文老师只能用最呆板最粗糙的语言为学生解读文本时,学生是无法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的。而语言的诗意表达可不是仅凭技巧所能支撑的,我们在教学生学习修辞技法时往往大谈特谈如何去辨别其类型,输送相关知识,却不能巧妙地将其点化在自己的语言中。究其因是由于我们的语文老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善于把修辞糅合在自己的语言中去影响学生。在学习了拟人和比喻之后,我说了这样一些话:土地是上帝伸出的手掌,它的每一个纹路都充满情感,我们站在植物面前,就太像一个阴影,在我们的惭愧之外,百合花却一直微笑着。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感知到了修辞的魅力。他们自己也跃跃欲试,选择自己欢喜的物象,把学到的修辞技法倾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里。让其热爱,自己必先热爱,让其实践,自己必先实践。教学相长就在这里。
语文老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成绩的验收,更是为了领略祖国语言的形象和丰富,使自己在驾驭语言的时候不至于捉襟见肘苍白无力。为了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臻于形象,平时多涉猎了文质兼美的古今诗词和散文、杂文等。《如梦令》中“绿肥红瘦”四字融尽了暮春的容颜,易安的怜惜之情亦在此绵绵不已。义山的《巴山夜雨》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是在凝练的语言里穿越着时空的阻隔,让人分明感到那份湿重的相思之情在摇曳的烛光里被烘干的暖意。时常游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诗里亦欣纳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言有尽而意无穷当是诗词的魂魄。走进过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掌心化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等。在余杰的杂文《冰与火》中触摸到的是他的大义和热血。在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诗词语言的凝练传神让自己对曾有的冗长产生了厌弃之心,散文语言的质朴随性让自己对曾有的偏于技巧衍生了不屑之意,杂文语言的犀利辛辣又滋养了自己语言的机锋。所以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就适时地引用了曾读过的诗句“轻度的物质贫困是盛产精神的沃土”,君子当如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是的,语言本天成,天然去雕饰。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不留斧凿,所以我们只能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词语,且在生活中不断的锤炼和提升,才能蜕变于拙劣的引用,达到自然和谐的曼妙语境。
第二,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自己游走在琐屑之中时,就分明感到自己的愚钝和人生价值的虚无,悲凉自心底腾生出来,于是援书而读,读到了李白在诗歌里演绎自己的浪漫不羁,杜甫在诗文中表露对社稷苍生的忧伤,卢梭在《忏悔录》里真诚的剖析,萨特在《文字生涯》里无情的批判……感受其间流露出的或粗犷豪放,或纤巧秀弱,或深远空灵,或雄伟磅礴的风韵。每当此刻原先郁结在心的戚戚就会被荡涤而去,达到心旷神怡、养性浴德的境地。由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牵引开始把心灵放置在身边的人事景物上,当透悟着自己心性的文字从笔端奔涌而出时内心一片澄净。
发乎性情的短文卧在报刊一隅被自己任教的学生捕捉后,他们艳羡的目光是对我心灵创作的倚重。老师的示范作用竟十分真实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他们也开始搦管一吐而快了。是的,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为学生讲述各种写作技巧时所付出的繁琐工作而取得的那微乎其微的进步远不如从感受老师动手写作的事实产生的动力。阅读促进了写作,阅读就成了快乐的事,因为你在阅读中开启了原处于昏昧的内心,内心的触动又让自己在生活的流里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一叶一鱼一石一虫那原本冰凉的客体存在就会因了心灵的参与而被温暖起来。没有阅读的积淀,写作能力的提升就陷于缥缈。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写作不是仅纠缠于文学方面的,广泛的阅读对我们的论文写作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文学作品的阅读,相信大家都有自己钟情的一份语文刊物,补充一下,那个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和自己同龄的叫郭初阳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极具颠覆性,我为之震撼,但是他在《言说抵抗沉默》里讲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不该看语文刊物。对此,微如草芥的我,还是不敢认同。说远了,有质量的语文刊物是各路精英的际会,从他们的文字里,我们会汲取自己甚为欠缺的东西,补益得越多,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就越有落脚的踏实。不觉间,自己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功利点有的论文为职称需要而存在,职称到手,论文的写作就高阁束之。对这样的想法做法我姑且保持谨慎理解。自己还是更倾向于把想说的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可能的话呈示出去,写总是无害的。
第三,阅读增加课堂容量
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精彩的导入,可以清晰地解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亦可以毫无偏颇地复制教参中对练习的解答,但是如果仅限于此,学生的思维就会溺于知识的纠缠,而不能探寻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只理解到河汉女和牵牛星之间所牵起的凄婉的爱情就无法摆脱贫乏。我们不妨这样思考:这首诗歌的传唱不衰的生命力是什么?你能否从自己的阅读中寻找被我们铭刻在心的爱情经典?曾经的阅读此时就会苏醒过来。
张爱玲女士笔下西楚霸王与虞姬的生死相依,《长恨歌》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天上人间,莎翁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旷世无瑕,沈园里陆游与唐婉的悲凄恋情……当美丽而又凄婉的故事一一再现之后,学生一下就触摸到《迢迢牵牛星》盛传不衰的生命张力就在于它和众多爱情经典一样都演绎了悲剧的美。在讲授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感受题目的丰富内蕴,我给学生讲述了自己曾读过的两篇小说《洁白的木槿花》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当我讲述了故事的梗概之后学生对文本采用的题目就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如果把上课比作一本书的话,书的精彩离不开内容的丰富,同样,课堂的厚度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在教学中,阅读提供的将是更多触发的契机。
【作者:程予东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浙江省象山荔港学校。】
【拓展阅读】
1、假如某个朝圣者已经经历了十年漫游,并且一直是进两步,退一步;假如目前圣城已然在望,而他最终被告知那并非圣城——哦,那么他继续前行就是了——但如果他被告知“那就是圣城,但你前进的方式完全错误。如果你想要皆大欢喜地进入天国,你必须彻底摒弃这种走路方式!”可他已经不遗余力地如此行进了十年!
——克尔凯郭尔《生命之路的阶段》
2、在反省的海洋上,我们无法向任何人呼救,因为每一个救生圈都是辩证的。
——克尔凯郭尔《既此又彼》
3、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4、我宁可和传播家丑的老妇交谈,其次是精神病人,最后才是理智非常健全的人们。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5、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可由这一尺度加以测量,即在他的理解力和他的意志力之间究竟距离多远。一个人必须能够迫使自己按照所能理解的那样去做。在意志力和理解力之间存在的便是推诿和回避。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作者微信公众号:秋萤微言,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