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测试题
(2018-08-04 10:49:45)
标签:
2019年高考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
分类: 语文教学 |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测试题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彼且恶乎待哉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今臣亡国贱俘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
D.莫之夭阏者
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报任安书》
A.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B.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C.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D.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
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高余冠之岌岌兮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3)之二虫又何知
(4)句读之不知
(5)莫之能御也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7)蚓无爪牙之利
(8)然则一羽之不举
(9)百姓之不见保
(10)构怨于诸侯
奚以知其然也
何厌之有
A.(1)(6)(7)/(2)(3)(4)(5)(8)/(9)(10)/(11)(12)
B.(1)(7)/(2)(3)(4)(5)(8)(11)(12)/(6)/(9)/(10)
C.(1)(12)/(2)(5)/(3)(11)/(4)(7)(8)/(6)/(9)/(10)
D.(1)(7)/(2)(3)(5)(11)/(4)(6)(8)(12)/(9)/(10)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奚以知其然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 多于九土之城郭 去以六月息者也
倚叠如山
B.其自视也
而莫之夭阏者 杨意不逢 歌台暖响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彼且奚适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宾主尽东南之美
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则告诉不许
宇文新州之懿范
剽掠其人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然今卒困于此
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D.汉军至,无以渡
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C.汝是大家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⑤沛公安在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大王来何操
⑧欲呼张良与俱去
⑨珍宝尽有之
⑩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A.①⑧/②⑩/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③/②④/⑤⑦⑩/⑧/⑥⑨
C.①③/②⑩/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②④/③⑧/⑤⑩/⑥⑦⑨
1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沛公安在
1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瘀者
B.屈原既放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6.下面各组句子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相如闻,不肯与会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B.君何以知燕王
小人哉程婴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乃先请,为儿所卖
而君幸于赵王
D.淳于髡说之以隐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7.下列各句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为乡党所笑 (被动句)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C.不复与言
(省略句)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状语后置)
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是以见放。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怀帝阍而不见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乃尔是过与?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1.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给贡职如郡县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不然,籍何以至此
因击沛公于坐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⑥⑧/②④⑨/③⑦/⑤⑩
B.①⑧/②④⑨/③⑦/⑤⑥⑩
C.①⑥⑧/②④/③⑦/⑤⑨⑩
D.①⑤⑩/②③④/⑥⑧/⑦⑨
2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阏者
B.屈原既放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组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何以伐为
引以为流觞曲水
仰观宇宙之大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彼且奚适也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南冥者,天池也
季氏富于周公
圣人不凝滞于物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C.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
24.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而刘夙婴疾病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25.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童子何知?
彼且奚适也
莫之夭阏者
彼且恶乎待哉
农人告余以春及
此小大之辩也
访风景于崇阿
既自以心为形役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①②④⑨/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②④⑨/⑤⑦/③/⑥⑧
26.下列句子句式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蚓无爪牙之利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复驾言兮焉求
既自以心为形役
将军起兵江东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豫州今欲何至
夫晋,何厌之有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敢以烦执事
A ①⑨/②⑤⑩/③⑦⑧/④⑥
B.①⑨/②⑤/③⑦⑧/④⑥/⑩
C.①⑨/②/③⑦⑧/④⑥/⑤⑩
D.①⑨⑧/②⑤/③⑦/④⑥/⑩
27.下列各项中的两句话,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田横,齐之壮士耳
刘备天下枭雄
C.农人告余以春及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荆州之民附操者
蚓无爪牙之利
2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之二虫又何知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而彼且奚适也
D.莫之夭阏者
3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安在其不辱也?
B.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C.而刘夙婴疾病。
D.若望仆不相师
31.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如此将何归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輮以为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而今安在哉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总藩任之重(统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开始)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C.缘染溪(沿着)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回头看)
D.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交会)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眼睛)
3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妪,先大母婢也。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3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35.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之二虫又何知
3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泉涓涓而始流
弃甲曳兵而走
B.问征夫以前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悟以往之不谏
夫晋,何厌之有
38.下列各项中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极娱游于暇日
《齐谐》者,志怪者也。
之二虫又何知
乐夫天命复奚疑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幸承恩于伟饯
今臣亡国贱俘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A.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D.①⑧/②⑤/③⑥/④⑦
39.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40.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C.居庙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特殊句式练习题答案
1.B只有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2.C(A项的“行李”、B项的“东道主”、D项的“夫人”都是古今异义词,其中,“行李”是“使者”之意;“东道主”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夫人”是两个词,“夫”作代词,那个,“夫人”即“那个人”。)
3.C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选项C也是。例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选项C
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4.C(ABD都是宾语前置句,只有选项C没有任何特殊形式。)
5.D(A项是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于军”翻译时应放至动词“辞”字前。BC两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之”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为“有”的宾语;C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D项“告诉”本身含有被动之意。)
6.B
7.C
8.D(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9.A A状后;B.宾前/宾前/宾前/省略于;C.判断/宾前/判断/;
D.被动/被动/定后/省略于。
10.C A夭阏之,B以奚,D之何,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为判断句。
11.D
A、B、C三项是被动句,D项省略句:汉军至(乌江)。
12.B
B.是陈述句.其余三项均是判断句。所以选B。
13.B
为定语后置句;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为省略句;为被动句。所以选B。
14.D(A为被动句;B为定语后置句;C为判断句;D为宾语前置句。所以选D。)
15.
A(A宾语前置句,与例句相同;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16.C(C均为被动句。
A.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B.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兼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所以选C。)
17.D
D无特殊句式。
18.C
C状语后置句,“急于星火”应为“于星火急”A是被动句,被流放。B被义理激奋,D被人称赞。
19.C
C是省略句,应为“响穷(于)彭蠡之滨”。其他皆为被动句。A纤歌被凝,白云被遏。B而不被见。D被天下笑。
20.D
D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例句应为“无乃是过尔与”,D句应为“未有之也”。AB为状语后置句,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应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B“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C句为一般陈述句。
21.A 是陈述句,但不少头脑供血可能难以辨识,于是避难就易,先看这个判断句:考察同它排在一组的是不是都是判断句,结果发现是倒装的疑问句而不是判断句,于是排除D。是被动句,而不是被动句,因此排除B和C。
22.A
例句“彼且奚适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为“莫夭阏之者”,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23.C 判断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
24.D
A项,“告诉不许”报告申诉不被允许,B项“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一共遭受了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C项“夙婴疾病”一直被疾病缠绕,都是被动句,与例句同。
25.C
分别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
26.C
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27.C
C前者为介宾后置;后者为被动句。A均为宾语前置;B均为判断句;D均为定语后置句。所以选C。
28.C
此题中,A、B、D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只有C句属于介词结构后置。
29.A 例句的“急于星火”是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星火急”,比星火(燃烧的速度)还急迫之意。A句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凭着六月的气息离开),是正确答案;B句和C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奚疑”即“疑奚”。“奚适”即“适奚”);D句虽也是宾语前置句,但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
30.C A项,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句;B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C项,而刘夙婴疾病,是被动句;D项,若望仆不相师,为宾语前置句。
31.D 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前句“善假于物也”,判断句;后句为宾语前置句。B项前句为宾语前置句,后句为介宾结构后置句。C项前句为省略句“以之为”,后句为被动句。
32.A B项“始”应解释为“曾经”;C项“顾”应解释为“不过”;D项“目”,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使眼色”。
33.C
A B
D为判断句。C为状语后置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应为“州司临门,于星火急”。
34.B
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无乃是过尔与”,应为“未有之也”。A为判断句
C为被动句
D为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35. B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应为“百亩之宅,以桑树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无特殊。
36.A BCD均为宾语前置。
B.“复驾言兮焉求”应为“复驾言兮求焉”;C.“而莫之夭阏者”应为“而莫夭阏之者”,夭阏为阻塞的意思;D
“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三句均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37.A A两句均为连词,表修饰;B句为介词,用,句为介词,因为;句为介词,比,句为介词,与;D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8.B
为状语后置/为判断句/为宾语前置句/为被动句。
39.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
40.C
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