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读哲学——《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标签:
2019年高考阅读素材作文素材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为什么读哲学 |
分类: 阅读悦读 |
为什么读哲学
kateben
【导读:你或许以为,哲学只属于深奥的书桌,然而事实是,哲学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属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入这种状态,对周遭的事物、人物产生类似的思考。】
不朽者的精神具有生育能力。
为什么读哲学?我也在一直问自己。哲学关注的问题看起来稀奇古怪,哲学家看起来也都是幼稚可笑,但这一点任何人都知道,甚至哲学家自身比你更觉得自己这样可笑。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的?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令人精神怀孕,是因为,哪怕它们犯起错来,都显得那么伟大。
而“后楼梯”,给了我们另一种进入哲学的可能,若只是关注思想,很难进入哲学的枯燥,但“后楼梯”让我们看到思想的另一层面。
你或许以为,哲学只属于深奥的书桌,然而事实是,哲学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属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入这种状态,对周遭的事物、人物产生类似的思考。而哲学家只是将这些思考的火花,进一步燃烧了下去。
您或许会在每日的劳作中,主动掐掉一千个随便冒出来的胡思乱想。然而哲学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你,每一个胡思乱想都有意义,每一个幼稚的想法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辩护,甚至成为理论。
这或许正是哲学不为人知的魅力所在。无关于高深的结论,却可以从日常的点点滴滴,窥见世界的奥秘。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读哲学的意义在于,保护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最原初的看法,保护自己心中那些哪怕是弱小而幼稚的闪念。
你可以从哲学家们的日常中很轻易的看到,哲学可不是史诗,是个人的生活,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而这些事情,是任何一个凡夫俗子都可以学习并且努力做到的。这不是闲情逸致,不是远在天边,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日常,只是我们不善于保护,只好任这些思考随意溜走了。
而哲学家如同最为尽职尽责的监护人,总是用尽一切辩护方法保护自己的想法。我不清楚哪些哲学观点是否会有人记得,但他们为自己的生活作出的辩护,或许也是应该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
作为“正道”的后楼梯
雲中君
了解一门学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读这门学科的“学科史”,所以我们会有文学史、史学史以及哲学史等等。但每个学科的“学科史”,无论在叙述方式还是编排类型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这本书以34位哲学家评传展开,作者在自序里强调,这是一条“后楼梯”,言外之意就是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史”,而是一部哲学家评传集。我翻开手边的两本较为专业的哲学史的书,一本是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这是美国本科生的教材。另一本是赵林、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这是部分国内高校的教材。
这两本哲学史都是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先理出发展的脉络和哲学学派,再根据这个框架叙述其中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哪种哲学史,其实都是哲学家的评传,只不过哲学史对它们加以整理和分类。如此,这本《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一部更为本质的哲学史,它并不像作者所自述的那样,只是一条小道,一条后楼梯。
相比于文学史的书写特点,哲学史的书写更加在意哲学家的哲学主张。顾颉刚曾经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说法,如果把这个逻辑放到哲学史书写的研究中,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哲学的发展是基于后来的哲学家对先前哲学家的批判。
比如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对柏拉图学说的发展;康德是对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统合;黑格尔则又是基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必然是一层累积一层的,我们不可能抛弃康德之前的哲学思想,单独将康德拎出来研究,这是无效且行不通的。
反观文学史,我们可以说宋词的很多手法和艺术形式是出于唐诗,甚至更早的文学表达,但并不是说脱离了宋词之前的文学表达,就无法研究宋词。每种文体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而不必特别考虑延续性和继承性的问题。而哲学史则不同,没有延续和继承,哲学史根本无法下笔。
所以说,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家评传的顺序集合,哲学家不断批判的历史,就是哲学史。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作者威廉·魏施德的《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也是一种哲学史,它不必成为阴暗的小路,它也可以成为登堂入室的正道。
【内容简介】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从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书经由“后楼梯”,穿堂入室,呈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随性真实的伟大心灵。作者像与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拘一格,开怀畅谈,将他有关哲学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
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1905—1975),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思想上从有神论存在主义出发,处理怀疑论和虚无主义问题。主要著作有:《伏尔泰和历史问题》《哲学家的神:虚无主义时代哲学神学的基础》《怀疑的道德》等。《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他写作的哲学入门读物,多次再版,广受各类读者欢迎。
【译者简介】
李文潮,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全集》编辑部主任、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莱布尼茨研究所所长、世界莱布尼茨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是莱布尼茨哲学、17和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主要论著:《佛教哲学导论》《莱布尼茨与中国》《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世界公民及其第二故乡:莱布尼茨在汉诺威》等。中文译著:《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科学:什么是科学》《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等。
【编辑推荐】
一本优秀哲学通俗读物,涉及哲学家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和生活故事,行文风趣幽默。
本书是指引读者登堂入室的哲学小品,以后楼梯的意向来指引读者接近哲人,思考哲学。
后楼梯不是人们进入住宅的常用通道,不像前楼梯那样明亮、洁净,而是缺少装饰、缺乏陈设,甚至还有些冷清。但它却可以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哲学的大门,去寻找住在阁楼上的哲人。
【精彩书摘】
泰勒斯
威廉·魏施德
人到暮年,特别是预感到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也许会在某个宁静的时刻,回想自己的童年。哲学也是如此。到现在它已经两千五百多岁了,预言它行将就木的也大有人在。今天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件艰难、有点老态龙钟的事业。从这种感觉中会产生回忆往昔与寻根的欲望。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在那个年代,哲学曾年轻力壮,充满活力地活跃于现实之中。
然而,谁要追究哲学的诞生之日,便很容易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之中。对精神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专门的户籍登记处记载每件事发生的准确时间。哲学是什么时候问世的,谁也说不清。她的童年消失在远古时代的茫茫黑暗之中。
一种古老的传统告诉我们,哲学是从泰勒斯(Thales)开始的。他是位贤者,家住古希腊小亚细亚地区的贸易城米利都。据说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哲学的人。但对这一点,也不是所有学者都表示赞同。有人指出,在古希腊几位早期诗人的作品中,就已能找到哲学的萌芽。因此他们称赫西俄德或者荷马为哲学之父。其他人则认为更早,说早在希腊人步入人类历史之前,在亚洲民族中已经产生了哲学。
比这更激进的,则是18世纪初的一位学者,柏林科学院院士,名叫雅各布·布鲁克尔。按照当时崇尚拉丁语的风尚,他自称雅各布斯·布鲁克鲁斯。他用拉丁语写了一部哲学史,洋洋洒洒,名叫《哲学批判史—从人类摇篮到当代》。如果我们相信这位学者,哲学起源就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最早期—摇篮时代,或把这个拉丁词翻译一下,人类的襁褓时代。这本书原版第一编的封面上印着一幅画:一派洪荒时代的风光中,站立着一只狗熊,优哉游哉地啃着自己的左掌。图上方的标题是ipse
alimenta sibi,
翻译成汉语便是:自食其果。意思大约是:哲学不需要别的养料,也不需要其他科学和艺术为前提,它以自己为满足,独立存在。简言之,哲学从自身产生,所以在人类还处于襁褓之时,哲学已经问世了。因此,雅各布在探寻哲学的起源时,就必须不断地向前追溯:从希腊追到埃及,从埃及到巴比伦,甚至到《圣经》上所说的洪水暴发之前,即人类刚刚开始学步的夏娃与亚当时代。但雅各布的探根寻源并未到此为止,他甚至要研究,是否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天使和魔鬼之中已有了哲学家。当然,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之后,雅各布得出结论:无论天使还是魔鬼都不是哲学家。再认真推敲一下,他觉得亚当及其子孙也不可靠。他们身上虽然不难找到哲学火花的痕迹,但要给他们披上哲学家的外衣,单靠这一点还不够。亚当嘛,雅各布说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进行哲学思考。那些被迫为温饱操劳的人,或者像圣经上所说,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有饭吃的人,晚上并没有精力思考深奥的哲学问题。
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写哲学史的人。他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人的基本欲望得到大体满足,有了闲暇,科学与哲学才能产生。这种情况第一次在埃及的法老的生活中出现,因此他们才发明了数学和天文学。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则从希腊人才开始。当然是那些颇有闲暇的希腊人。这种闲情逸致最早只有富裕的城邦米利都的大商人才能享受,这个人就是泰勒斯。此后,人们便认为泰勒斯是哲学的鼻祖。
关于他的生活及性格,我们当然所知不多。亚里士多德认为,他是一位聪明的、几乎可以说狡猾的商人。有一天,他发现当年的橄榄将会大丰收,便提前把所有的榨油机买了下来,橄榄收获时又高价出租给别人。是否确有其事,谁也没有把握。确凿无疑的是:泰勒斯研究过政治,后来又研究过数学和天文学。在天文学领域,他成了名人,曾准确计算出将要出现的日食的时间。老天助兴,到了那天,太阳果真变暗了。我们时代的历史学家曾以此为基点提出哲学的确切诞辰。他的结论简明扼要:希腊哲学始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恰恰是泰勒斯计算出发生日食的那天。当然人们会询问,哲学和日食到底有什么关系?总不至于说哲学历史本身就不是光明的历史,而是日食的延续吧!
根据所有的推测,泰勒斯是真正的智慧之人。也就是说,他不但思想深刻,而且精于世道,了解生活的哲理。古代人描绘的许多轶事证明了这点。母亲劝泰勒斯结婚成家,他回答说:“来日方长,何必着急?”过了几年,母亲再次急不可待地劝他,得到的回答却是:“去日不可追,为时已晚!”另外一则故事更令人回味。有人问泰勒斯为什么不想养孩子,他回答说:“吾爱吾子之故也!”
有人也许认为,在婚姻及生儿育女这些事上,小心谨慎倒也值得赞扬,但并不能因此就把这个人看成哲学家!柏拉图撰写的有关泰勒斯的故事,才带有了些真正的哲学味。泰勒斯有次正在观察天象,双眼朝天,全神贯注,不小心掉进身边的水沟。据说有位幽默敏捷的色雷斯妇女曾讥笑他,说他想了解天上的事,却不知道自己脚下的是什么。哲学家掉进水坑当然是件令人难堪的事,但柏拉图笔锋一转,赋予这件事非常严肃的意义:“这个讽刺嘲笑针对的是所有生活在哲学之中的人。这种人并不了解眼前的事情,也不熟悉他们的邻居。他们不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人还是其他别的什么生物。如果要他们在法庭上或其他场合讲讲自己眼前是什么东西,那只会引起哄堂大笑。且不只是色雷斯人笑他,其他人也类似。由于没有经验,他们会掉进水沟,或者陷入同样窘迫的处境。他们笨拙迂腐,甚至使人感到幼稚愚蠢。”但这并不是全部,关键性的句子在后面:“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是人?和其他生物相比,人应该干什么?应该忍受什么?他们坚持不懈地研究这些问题。”这样,事情的本质就变了。柏拉图要说的是,如果牵扯到正义以及其他人生的核心问题,普通人不知所措,要露怯出洋相。这时,哲学家的时刻就到来了。
现在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许多人恰恰把米利都的泰勒斯称为第一位哲学家了。泰勒斯关心的不是事物的表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他要搞清楚的是:高山、动物、植物、风云、星体、人、人的行动与思想等等,这些以各种不同形体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所有这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说:它们从何而来?怎么来的?什么是这些东西的起源?那个包罗万象使所有这些能够产生、存在、发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就是泰勒斯关心的基本问题,尽管他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他第一个提出了这些问题,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了哲学的创始人。从他之后,直到今天,探索事物的本质与起源仍然是哲学的中心任务。
前一篇:精品阅读:举世誉之不加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