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2017-12-12 09:49:37)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古典诗词鉴赏

唐宋词十七首

词人柳永

分类: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叶嘉莹

【导读:柳永平生是不幸的,不得意的。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作者,是对于中国词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作用的作者-柳永。
  
柳永的词,无论是在形式上,无论是在内容上,对于词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般人所容易注意到的,是形式上的影响。因为形式这是最外表的,一下子就看见了:形式上的特色呢,是说柳永的词里边有许多慢词,它的曲调是比较长的,所以是慢词长调。你看我们过去几个星期,从温庭筠讲下来,什么<《萨蛮》、《洗溪沙》了,什么《玉楼春》了,什么《蝶恋花》了,都是很短的这样的词调。
  
可是,柳永的词是慢词,是长调。为什么?为什么柳永的词开始有了慢词长调了呢?有人以为慢词长调是由柳永才创始的。其实不是,你如果看一看后来发现的敦煌的曲子之中,就有很多都是慢词长调的曲子了。慢词长调是在中晚唐以来就流传在社会之间的一些俗曲,是配合当时新兴音乐歌唱的里巷之间的俗曲,可见慢词长调的歌曲早已有了。可是,《花间集》所收的是诗客曲子词,是诗人文士插手到歌词的写作以后所写的词。而一般这些诗人文士所写的词,大半都是小令。从唐朝的刘禹锡所写的《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阳人”;白居易所写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和《长相思》的“汴水流,泗水流……”之类的文人插手去写的歌词,就大多是比较短小的所谓令词。为什么呢?因为一般说起来,短小令词的形式,它的字句的句法与诗歌是比较接近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风景旧曾谙”,五个字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七字的对句。就是说小令的格式与诗比较接近,因此诗人文士插手以后,习惯于写小令。而且,诗人文士常常自己觉得比较高稚,而慢词长调当时是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所以,一般诗人文士,不肯插手去写慢词长调。这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不肯为,不肯写慢词,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市井的俗曲。还有一个原因,我要说是由于他们不能为。因为慢词的填写,是要配合音乐的曲谱,一个字一个字填写进去。英文说填词是fit in the words,就是说,要把一个个字填写在音乐的曲调之中的。而慢词的曲调,它的变化,它的格律,就更加严格,不像五七言的字句那么简单。因此,就一般而言,他们不但是不肯为,而且也是不能为。
  
那么,柳永这个作者,何以他竟大量写了慢词和长调呢?就因为柳永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特色。柳永这个人,我们要从几方面去认识他。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够仔细讲。我以前写过一篇论柳永词的文章,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另外,在1982年,我在南开大学讲词,曾经讲过柳永,有同学曾据录音整理《柳永及其词》(《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大家都可以参考。我今天只能很简单地来说,柳永这个作者的性格是比较浪漫的,喜欢听歌看舞,喜欢这种狎邪浪漫的生活。不是我这样说,柳永自已曾经写过一首词,他说: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流连。

——《戚氏》
 
这不是全词,是长调中的几句。南宋的孟元老写过一本《东京梦华录》,记载着东京,就是北宋的首都汴京,当时那些个歌舞繁华热闹的情景。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那勾栏瓦舍,在“酒楼”上:“主廊约百余步,……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伎女数百,聚于主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浪漫的年轻人,来到这目迷乎五色,耳乱乎五声的繁华的大都市之中,“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从早到晚,耽溺在歌舞享乐之中,而且有一群跟他一样年轻,跟他一样浪漫的青年朋友。你看他的叙写,“况有狂朋怪侣”,喜欢作狂怪事情的友人,“遇当歌对酒竟流连”。柳永本身就是这样浪漫的性格。柳永不但有浪漫的性格,而且,也特别有音乐的才能。历史上记载着说,当时演奏音乐给歌女伴奏的乐工,得到一个新鲜的美好的曲调,一定要请柳永给他们写作歌词。柳永就与这些个歌女乐工往来。
  
好,我们刚才说了,从晏殊到欧阳修,晏殊身居宰相,欧阳修也做过枢密副使,都是将相这样的高位,不是也写小词吗?那是当时五代以来北宋的风气。社会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这个歌词,大家也都写这个歌词。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跟温庭筠一样,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斥了。而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正是温庭筠、柳永他们两个人,不避世俗的讥诮,而把他们的音乐才能、文学才能结合起来,投注在词的创作上,才为我们的词开拓出这一片新的天地。而在当时说起来,柳永是被官场所摈斥的,有一天柳永来见晏殊,晏殊就说了,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啊!相公就是宰相的尊称。他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的曲子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针线闲拈伴伊坐”见子柳永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定风波》
 
这是一般人所认识的柳永的风格,虽然柳永的好处并不在这里。但是,我们要从这里开始认识他。

温庭筠所写的女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像一幅图画一样。他把她孤立起来了,作为一个美的形象,变成了一幅艺术的图画,是一个艺术的形象。然后呢,刚才我说的,欧阳修写的“越女采莲秋水畔”的美丽女子,变成了有一种象征的意境,他这个女子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人的品格和修养的境界。这正是诗人文士所努力的,诗人文士所欣赏的,诗人文士要抬高这个词的地位和价值,诗人文士要加深这个词的内容和意境。而现在柳永则不同了,柳永所写的是现实中的女子的生活。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我刚才说了,晏几道所写的歌女,是莲、鸿、蘋、云,是他朋友家里的家伎;而柳永所写的女子,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那些个歌伎酒女,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柳永的词,曾经被很多人所讥消、所诋毁,说他的词淫亵俗滥。我们可以简单地看一下教材后边附录里所引的评语。王灼就曾批评柳永:
 
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僧。

——王灼《碧鸡漫志》
 
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这是讥讽柳永的。又如刘熙载说柳永:
 
然好为俳体,词多媟黩,有不仅如提要所云以俗为病者。

——《艺慨》
 
他说柳永好为俳体,就是这种比较诙谐的、通俗的、不正经的体式。词多媟黩,而且写的非常浅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柳永的词是俗,刘熙载说不只是俗,他的词还是媟黩,就是淫亵的意思。这就是很多人都批评柳永的一个缺点,认为他写的是俗滥的,因为他写的是那些比较低下的歌伎酒女的生活。这是大家所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还有大家所共同看到的柳永词的长处。我先说一般的看法,然后再说我个人的体会。一般看到柳永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柳永既然写的是慢词长调,他不能够像南唐冯延巳、李后主是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这么密这么浓的喷发的感发,他不能够。既然是长,他就要铺排,铺展开来,要铺陈,要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所以,大家就看到柳永在形式上的这一铺叙的特色。长调词的发展,那些个铺排叙写的手法,都是受了柳永的影响的。我们现在取一首词例,来看一看他铺排叙写的手法。我们看他的《夜半乐》,这类词不像欧阳修的词,也不像李后主的词,也不像冯延巳的词。他们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有很高深的意境、境界,教你去联想,教你去追寻。所以,那些个小令,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发挥它的意蕴。可是柳永的长调呢?他都明白地说出来了。像刚才我们在《定风波》中所见到的那个女子跟她所爱的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把你的雕鞍锁住,你骑着马走了,你跟我分离了,“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鸡窗,出自下面这个故事:
 
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着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

——《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幽明录》
 
这本是无稽之谈,后人遂以鸡窗作为书窗、书室的代称。她说我把你留下来,把你的雕鞍锁住,教你在书斋的窗前,只给你蛮笺纸象管笔,教你这个男子老老实实地住在这里,每天只是念书写作就可以了,我后悔不应该教你走。如果当初我能把你留下,就“镇相随,莫抛躲”。镇,是不变的,我就一直跟你追随在一起,永远不要你抛离我。那你念书写字,我干什么呢?我就“针线闲拈伴伊坐”,拿个针线干活,坐在你旁边。你念书写字,我就做针线。“和我”,你和我在一起,“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样的词,没有可发挥的余地,了无余味。你能够像欧阳修的词发挥吗?能够像李后主、冯延巳的词发挥吗?不能。这也是那些文人诗客说柳永的词浅俗啊!他写的这么俗,一点余味都没有。

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我们不需要很多的发挥,把它念一遍。柳永的词不是绝不可发挥,他有可发挥的词,我要放在后面再讲。先看他长调的铺陈: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谁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渡万壑干岩,……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船上相呼。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这是第一段。
  
下面第二段,“望中酒旆闪闪,……”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有酒旆闪闪,一簇烟村,看见残日下的渔人,着见岸边烷纱的游女,换了一个境界,他的船走到了一处村庄。
  
后边第三段,“到此因念……”后边是他的感想。前边两段是他路途上的经过。他说到此我就怀念起我离别了的可爱的女子,是绣阁轻抛,我离开了她住的地方,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叹息我临行的时候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叶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见面,这个见面是不是果然可以信据呢?
  
我要补充说明、柳永还不只是形式上拓展了,他把歌词所写的男女相思离别的感情,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方式来写。我们以前所讲的温、韦、冯、李、晏、欧的相思离别的词,常常是闺中女子的口吻,她的踪迹见闻,是不出闺阁园亭之中的1都是闺阁园亭之中的景物,都是写女子对子男子的怀念。而柳永的词更加写实,写男女的相思怀念,他换了,不是从闺中女子的角度来写了,是从一个客子的、男子的身份口吻来写相思离别了。“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准驻”,是他自己出来了,他自己写对于女子的怀念。不但是写实,不但是真切,而且因为是男子的身份,不再闭锁在闺房之中了。所以,在柳永的词中就开始出现了非常可注意的一点-就是出现了高远的景物,而且结合了他的志意,结合了他的志意的追寻和落空。女子怨男子,总是说,你为什么走了哪?你为什么把我抛弃了?男子说,我为什么走了?因为我作为一个男子。要谋生呀!我能够整天跟一个女子株守在家园之中吗?我要完成我的志业,而且,我也要谋求一个生存的道路,一个男子是不能够不如此的。
  
所以,柳永就把他志意的追寻和落空结合进去了;而且把他的志意的追寻和落空,结合了外边高远的景物。这才是柳永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大的一个好处;而且,我提出这种好处,是特别站在词的发展上提出来的。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的,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我是把它从一种比较逻辑的理性来分析和解说的。中国旧日的传统的批评,他们常常是不加分析解释,而只是写他直觉的感受,他们也提出来了柳永的这一点好处。在《乐府余论》中就曾经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理语,而高处足冠恒流。”他说柳永虽然写的委曲婉转,他会忽然间飞起来,忽然间写出非常高远的境界。还不仅是如此,郑文悼说:
 
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谓周邦彦)。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掉之声。
冥探其一词之命意所注确有层折;如画龙点晴,其神观飞越、只在一二笔,便尔破壁飞去也。

——《大鹤山房全集·大鹤山人词论》
 
柳永的词,往往是前边写得很现实,很平俗,很婉转。但是他忽然间会出现一两句,就把全篇的气格都振起来了,带领人达到了一个高远的境界。像我们刚才所读的小词,前面是他委婉曲折的铺陈叙写,后面他说“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然后是写他自己的志意的追寻与落空,“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神京,是京都所在。他末二句词的意境写得就很高远。
  
柳永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平生常常写到对于帝都的怀念。帝里,帝京,神京,当他每写到帝都的时候,是有双重的感情的。一重感情是怀念他当初在帝京(汴京)的那种欢乐的生活,怀念他曾经爱过的女子。另外一层感情。就是他在帝都追寻仕宦的志意,希望在帝都有所成就。所以他怀念帝京,是带着双重的感情的。
  
柳永,我们说他作为一个风流浪漫的被人看作像一个浪子一样的人物,他也曾经有过志意吗?他也曾经有过政治上的理想和追寻吗?他确实是有的。怎见得呢?我们有很多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一个是柳永的家世,我在《论柳永词》里边都写到了。柳永从他的祖父起,他的父亲,还有五个叔叔和两个哥哥,他的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仕宦的,都是有科举功名的。他是这样一个家族出身,而且历史上记载,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有很好的品节操守的人物。他生在这样的家庭,他的性格可以说是在几种矛盾之中形成的,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不过他不像冯正中是因为生在那个必亡的国家、个人命运跟国家命运的结合造成了悲剧,柳永则是性格跟环境的矛盾形成了他的悲剧。他自己浪漫的性格跟他的儒家传统那个仕宦的家庭环境相矛盾。这是造成他的悲剧的第一个原因。
  
还有,如果撇开他外在的家庭不说,只作为他自己一个人本身来说,是他的音乐的才能跟浪漫的性情与他自己要追寻政治上志意的实现的矛盾。柳永是一个有理想志意的人,他平生不得志,都是奔波在道途之上。所以,柳永的词,除了写相思离别写得好,还有写游人客子的羁旅行役也写得好。他为了衣食不能不奔走,这种悲哀他写得好。我们还不用说看他别的表现志意的作品,我们再看他一首写这种羁旅行役的小词:
 
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林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凤归云》
 
“向深秋……闪闪隔林梢。”这几句虽然没有深意,但也是柳永值得注意的成就,因为他不是因袭,不是模仿。你打开《花间集》看一看,金鸂鶒,到处都是金鸂鶒,双双金鹧鸪,到处都是金鹧鸪。玉炉香,红蜡泪,到处都是玉炉香、红蜡泪,都成了套语。但柳永写实,写女子的感情,“悔当初不把雕鞍锁”-这么现实,用这么真切的语言。他写羁旅行役,所见的景物,真正的眼中所见,真正的身体所感。这是柳永的成就。他不是因袭陈言,是以他自己的感情和感受的体会来写的。他写风景,写旅途上为了追求生活的奔波,是深秋的季节,下过雨,“雨余爽气肃西郊”。那城西的郊外,那凉爽的空气,已经是秋天了,使人有了那寒冷肃杀的感觉。
  
“陌上夜阑”,他走在小路上,黑夜已经阑珊了。阑者、阑珊将尽,黑夜将要过去了,白天就要来临,正是破晓的时候。李后主词说“罗衾不耐五更寒”,你如果是睡在房中,在罗衾之内,还感觉到五更的寒冷,那么一个旅客奔走在道路之上,夜阑破晓的征途,那更是寒冷了。所以“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凉风吹在衣襟两袖之中。飙,是狂风,还不是微风。那种很强大的风,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抬头一看,天边有几点残星,而且有一个陨落的流星,带着闪烁的光芒,明亮的流星的光线就在树林那边沉没了。多么真切的描写和形容!“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他在路上奔走已不是一天,今天又是破晓的鸡声唱过。阳,是太阳。乌,是神话传说太阳里有一只三足乌,管它叫阳乌。太阳的光影透露出来了,说“阳乌光动”,说得好。太阳本身还没有出来,山的那一边隐隐地有日光的光影慢慢地透露了。所以他说,“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才“渐分山路迢迢”。黑夜之中,路都是迷蒙看不清的,在破晓的光影之中,才逐渐地分辨出要走的山中崎岖的小路。迢迢,还有那么漫长的一条路。
  
“驱驱行役,……漫相高。”这是柳永的悲哀。为了谋生,奔波于道路之上。相传柳永死后连埋葬的费用都没有。他一生生活在这种贫穷困苦的路途奔波之中,这是驱驱行役。行役,不是游山玩水的旅行,所以叫做役。是为了公家的差遣,派你到什么地方去。虽然那么遥远,你能够不去吗?驱驱奔走在路上,驱驱行役。而人的年华有限,是“苒苒光阴”,我们的年华就在路途的奔波之中消逝了。而这种驱驱行役,为的是什么呢?不是就为了赚一口饭吃吗?为了像苍蝇头那样一点点利禄,而得到的那个名位,则是蜗角功名。蜗角语出《庄子》:“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子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庄予·则阳》)蜗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总而言之,这么微薄的功名利禄,是蝇头利禄,这么卑微的职位,是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就为了谋一糊口的饭,奔走在驱驱行役之中,任凭苒苒年华消逝了。这算什么样的生活?是“漫相高”。漫,是徒然。大家还徒然以追求仕宦为好。
  
“抛掷林泉,押玩尘土,壮节等闲消。”我也希望像古人常常说的,将来功成业就,可以隐居,终老在林下。我有这样的资格吗?没有!我抛掷了林泉,没有资格享受这样美好的安逸的生活。狎玩尘土,我所亲近的,就是路途上奔波劳苦的生活。“壮节等闲消”,我当年的那种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消磨殆尽了。
  
“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虽然我自己没有林泉隐居,但是大自然有五湖的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会有一天,我一定真的不再奔走,归去终老过渔樵的生活。这是柳永的在羁旅行役路途上的悲哀。我们说他做这样卑微的官职,要忍受羁旅行役的这种辛劳,他有没有政治的理想?
  
柳永,很侥幸地传下来了一首诗。其他的作品很多没有传下来,只有一两处断句。比较完整的诗只有一首传下来,在地方志里,柳永他不是做这些卑微的小官吗?他曾到过一个地方,叫做晓峰盐场,他在晓峰盐场海边晒盐的地方做过一个管盐的官吏。你要知道,一般说起来,盐民都是比较苦的。我在台湾生活过很久,有一次我要请一个女孩子来帮忙料理家务,她是从海边的盐场刚刚来到城市之中。她曾跟我叙述她们那非常艰苦的生活。盐民一直过的是非常艰苦的生活的。柳永在晓峰盐场作官吏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叫做《煮海歌》。煮海是把海水集储起来,把它熬成盐卤,然后再晒出盐来。工作是很劳苦的,所得的利益是非常微薄的。他同情那里人民的疾苦,写了《煮海歌):
 
煮 海 歌  悯亭户也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引白《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

他说煮海的人过的是什么生活?女子不能养蚕织布,因为海边盐碱地是种不出桑树来的。男子也不能种植五谷,因为海边的盐碱地也是种不出五谷的。“衣食之源太寥落”,我们要谋求生活,有什么来源,有什么工作让我们谋求生活?太寥落,简直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谋生的。牢盆,是煮海的盆,把海水收成盐卤来煮,把它煮干了晒成盐。他说当你把牢盆里的盐煮出来,你就有钱了?没有。煮出来就要上税了,“牢盆煮就汝输征”。输是缴纳,征是征收悦。……煮海的时侯,不用说收集海水是辛苦的劳动,你要煮这个海水,把那么多的海水煮成盐卤晒出盐来,你要找柴禾煮海。
  
“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我们为了找寻煮海的柴禾,就要深入到无穷的深山之中,里边有多少虎豹的踪迹,这种危险我们不敢逃避。因为除此以外,别无生路可走。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自从我们把海水制成卤到制成像霜雪一样白的盐,这一大段好几个月的辛苦的劳动,你没有钱,靠什么生活?无非要跟人家借债才能得到干粮,聊以充饥。劳动的时候,要跟人家借贷。
  
这种劳动,“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每一年这祥的辛勤的劳动,每一年这样过借债的生活,官家的租税还没有上完,私人的租税也催逼了。他说,这个时候“驱妻课子赶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不但男子要劳动,要赶着他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全家男女老幼全要去劳动。为着什么?为着把盐晒出来。长的是人的形状,却都是青黄寡瘦的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煮海的人民为什么这么劳苦,这么酸辛哪?“安得母富子不贫”,哪一天才能使煮海的盐民能够得到饱足的生活?“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封建时代只能是赞美,就是劝告,也要用赞美的话来说。他说我们这个朝代本来应该使天下的人各得其所,不应该使国内有一个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本朝一物不失所”,你不要只看见你附近的城里边弄的差不多就好了,还有多少贫穷的地区,还有多少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我希望你也把你的慈爱推广到海边的盐民。
  
他对于海滨的盐民有这样的关怀,所以,在定海县的地理方志上记载着有宋三百年名宦共只四个人,而柳永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柳永不是一个政治上没有理想的,也不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人,只是种种的环境,种种的因素,造成了他落魄的一生。今天我们只简单介绍了柳永这个人,下次再讲他的词。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

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认为他写的是俗滥。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到此因念。。”后边是他的感想。他说我怀念起我离别了的可爱的女子,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叹息临行时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咛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见面呢?

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柳永的词,往往前边写得很现实,平俗。但是他忽然间会出现一两句,就把全篇的气格都振起来了。

他常常写到帝都,这是带着双重感情的。一重感情是怀念他当初在汴京欢乐的生活,怀念他曾经爱过的女子。另外一层感情,就是他在帝都追寻仕宦的志意,希望有所成就。但他平生不得志,都是奔波在道途之上。所以他的词写羁旅行役也写得好。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凤归云》

“向深秋。。闪闪隔林梢。”他写所见的景物,真正的眼中所见,真正的身体所感。不因袭陈言,这是柳永的成就。他走在小路上,黑夜将要过去了。凉风吹在衣襟两袖之中。飙,是狂风。抬头一看,天边有几点残星,明亮的流星的光线就在树林的那边沉没了。多么真切的形容和描写!他在路上奔走已不是一天,今天又是破晓的鸡声唱过。乌,是神话传说太阳里有一只三足乌,管它叫阳乌。太阳的光影慢慢透出来,在破晓的光影中,才逐渐地分辨出要走的崎岖的小路。迢迢,还有那么漫长的一条路。

“驱驱行役。。漫相高。”这是柳永的悲哀。相传柳永死后连埋葬的费用都没有。他一生生活在这种贫穷困苦的奔波之中。年华消逝了,得到却只是蜗角功名。蜗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我也希望将来功成名就,可以隐居,终老在林下。我有这样的资格吗?没有!当年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消磨殆尽了。然而会有一天,我不再奔走,归去终老过渔樵的生活。

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变成“秋士易感”。中国有一个“秋士易感”的传统。悲秋是因为草木的摇落想到生命的短暂,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够有所完成。这是有才志的人共同的悲哀。柳永以一个男子写旅途,登山临水,登高望远,开阔博大。

宋人笔记诗话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唐人诗的高处何在?唐诗最具特色的毫无疑问是盛唐的诗歌,而一般说起来,盛唐的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中国早期的诗写景的不多,《诗经》的草木鸟兽,是比兴的发端;《楚辞》的香草是喻托,都不是叙写的主体。诗开始写山水大自然,是在六朝时代。可是那些都是一个个图画,客观地刻画描写。把山水自然的感发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是唐人的诗歌,特别是唐人近体诗歌。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八声甘州》

读词时一定要注意音节顿挫,第一句八个字,“对”字要停顿,“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长篇慢词。“渐霜风凄紧”。“对”是一个领字。后边的“渐”也是一个领字,又贯串下来一大排的句子。柳永更妙的一点,是他写秋天,写日暮,写雨,写雨后。为什么呢?所谓兴象,兴是一种感发,什么引起你的感发呢?钟嵘《诗品》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是阴阳之气感动了万物,而万物的变动感动了人的内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的是景物的变化。因为是雨,好像是雨冲刷过了,是秋天了,所以是洗清秋。经过一番雨的冲洗,那秋天的景色就更加显得萧瑟凄凉了。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清霜以后的秋风,一天比一天强劲和寒冷了。于是诗人就引起了一种“关河冷落”的感受,山上的关塞,河中的流水,都冷落了。所有的草木,山巅水涯的花草都零落了。人站在高楼上,面对着落日,那种时节的消逝,苒苒光阴消逝的悲哀,都从“残照当楼”四个字表现出来了。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是每一个处所的意思。每一朵红色的花,每一片翠绿的叶子都凋零了。“苒苒”是慢慢地移动,慢慢万物的芳华都过去了。“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所有有生命的都改变了,不改变的惟有现在楼前的流水,默默地向东流去。柳永写得好,完全是景物,完全是形象,带着这么多的感发,而且兴象高远。

接下来他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他想的是他自己的男女间相思离别的悲哀,对家人妻子的怀念,“不忍登高临远”,一方面是我落拓无成,年华老大,生命落空的悲哀;一方是我为了蝇头利禄奔波在羁旅道途之上的悲哀。所以,不忍登在高处,望见远方的山水,我的故乡那么遥远,我想要回去的怀想真是难以收拾。为什么我一直漂泊在外边?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我的妻子在妆楼上举首遥望,盼着我坐船归来,每次看到天边有船出现,就希望有我。结果都错认了。“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她以为我不思念家人,为什么不回来?可是她怎么知道我,正是如此凝望远处,怀想家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