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训课程之(五):分析鉴赏诗句的表达效果

标签:
2018年高考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鉴赏高考诗歌鉴赏专训诗句表达效果 |
分类: 语文教学 |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五)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诗句表达效果
【命题揭秘】
(一)炼句
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全诗中极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诗句表达效果的考查角度主要有:阐明诗句的含意;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诗句所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诗意助读】
(登上快哉亭,只见)雨过天晴,树上的蝉畅快地鸣叫着;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大病初愈,(但因乡愁太重,)频频把盏;梦醒之后,倚楼远望,内心乡愁无限。斜阳中,乌鸦飞向古刹投宿;暮霭中,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而今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
问题 |
思维建模 |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4分)
|
第一步:描景象 描写的画面:斜阳中,乌鸦飞向古刹投宿;暮霭中,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第二步:明作用 鸦投古刹,自是黄昏时万物栖止的典型代表;而落日余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待的迟暮之感。天色已晚,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栖,而自己的归宿又在哪里呢?“草将野色入荒城”,用连绵的草色象征思念的深切,贺铸写的是秋草,其中又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归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 |
参考答案:此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暮霭之中,夕阳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1分)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1分) |
【解题攻略】
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倒装句 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 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 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 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类型
特点
首句
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
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答题步骤
【对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体会本词结句“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的妙处。
【答案】 梅花雪中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附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象征了词人超拔绝尘的品格。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注】上,惟留汉将功。
【注】 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答案】 (1)虚写(想象)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3)突出它们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为结句的抒情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