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端绮念,心底深情——读林采宜《假装思考》

(2017-01-24 19:11:23)
标签:

2017年高考

阅读素材

作文素材

假装思考

笔端绮念心底深情

分类: 阅读悦读

【读书】:笔端绮念,心底深情——读林采宜《假装思考》

 

笔端绮念,心底深情

 

陈羽茜

 

导读:思考这件事情,关键不在于对错,不在于知识,甚至不在于逻辑,而在于行为方式——

你是否在用自己的视网膜去触摸这个世界?是否在用自己肩膀上的那个脑袋做出选择?】

 

 这本深情满满的文学随笔沿袭了林采宜一贯的风格。林采宜是经济学博士,从经济学领域到文学天地,笔致虽经雕琢润色,但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到依然在纸页间跳跃。她常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性灵率意中散发独特韵味。也因此,她的随笔有鲜明的林氏风味,自由的思想随心所欲地舞动在字里行间,以独特的视角去洞悉当下,透析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

 

林采宜行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仿佛天生就有个不羁的灵魂。她并没有远离生活高谈阔论,而是着眼于琐碎日常中的点点滴滴,提出自己的见解。她关注时下的热门话题,针砭时弊,痛批“梦想”一词被功利化,又称“创业”有时是一种妄念。于独到的眼光与犀利的言辞中,女性的傲气与款款深情尽情流淌,俯拾皆是。正如她在《引言》中所说的:“关于思想随笔,大抵不外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践踏人性的美德挨个‘践踏’一遍。”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而书名“假装思考”则是取自第一章节的第一篇,言简意赅,又颇具趣味。在书中,她谈女性男性,谈艺术文化、谈生命和欲望、谈颜值和智商,也谈自己对于哲学的一些思考。

 

高知女性关心时事,又有自己的人生见解,本是寻常之事,但她敢于“践踏美德”,却实属罕见。在《所谓诚实》一文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件豆沙绿毛衣的波折故事,晓谕读者“真正的诚实是心灵坦白,不是隐私公开。”在当下,“诚实”一词作为世俗道德被简单化和教条化,往往被掌握权力者利用,成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凶器。而作者却敢于对这一所谓的传统美德进行鞭挞,并提出人格独立是诚实的前提。诸如此类的对传统道德的颠覆性思考在书中屡见不鲜。

 

如在《梦想是个什么玩意儿?》一篇中,她批判当今社会许多人的拼搏和努力被名利所奴役;再如在《中国文化的道德嗜血》一文中,她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自己的思考……窃以为,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篇,当属《烟与男人》——在如今这个到处宣扬“吸烟有害健康”的社会,林采宜却认为“烟是男人的气味,没有了烟,男人就没有了味。”吸烟是大众公认的“小坏”,而作者对于小坏的态度足见其个性之鲜明。在文章的最后,她将生命比喻为一支烟,吸与不吸都要归于尘土,而属于我们的,从来只有过程。反复品读这些句子,其间似有一丝彻悟,一丝了然,总之,愈读愈觉有味儿。

 

然而,这位陆家嘴的经济学家并非一味地诽谤道德、诽谤人品、诽谤梦想,隐匿在犀利独到的思想之后的,是对社会、对世界的深情。在《这二十年》一篇中,作者由一次大学同学聚会追忆往昔,感慨在时光的阡陌上匆匆多年的青春只剩残骸;在《且说那风流》中,她通过翻阅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想到渐行渐远的纸质年代,怀念业已苍凉的历史风韵;在《永远的印第安——圣菲日记》中,她通过描摹美国古老城市圣菲来诠释这座城市的文化与风情,在它的静谧中找寻生命的喜悦……她时而大声疾呼:“多久了?我们找不到生命的感动,在这华灯闪烁的陆家嘴”;时而又默默祈祷:“在这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不仅仅只有凡·高,但愿还有我们”。在这些情意颇丰的随笔中,我尤其喜欢那篇《一地野蒿》。

 

作者将中国文字比作绝色女子——“有人动的是绮念,以把玩香腮为趣;有人动的是深情,为之添衣暖衾。绮念在笔端,深情在心底。”初读惊艳,再读依然。我们对待文字,当如少年对待长在心底的那一丛相思,真情实意,兴趣盎然,无需理由也能生机勃勃。文章有了真情,无论是极尽哲理或看似信口胡言,无论读者与作者之间缘分深浅,能读懂多少,皆有其秀美之处,值得鉴赏。

 

读林采宜的文字,常常眼前一亮,心下一惊,感慨一个女子的文字竟有这般挺拔开阔的气象!在谈论女人时,她曾说过,才女、美女、名女、奇女子,都是开在男权高枝上的花朵,而她相信,一个女孩可以凭借智力和勤奋在这个世界上打出一片江山。

 

的确,林采宜是特立独行的,她从不按常规出牌。我们跟随着她的文字随心所欲地漫步,却总能在不经意间邂逅乍起的“惊鸿”。她在行文弄笔间把独属于她的气场传达给读者,让人读来会心一笑。而正是这种自由随性又兼富思想和深情的气质,使每词每句都浸染上独一无二的色彩,在纸上自由飞行。

 

 

《假装思考》是一种另类的认知方式

 

吕文强

 

《假装思考》一书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既然假装,为何思考?该书是林采宜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时间跨度是十年。她写抽烟的男人、开在高枝上的女人们,和行走在人神之间的天才、艺术家和作家,如梵高、陈丹青、钱钟书和杨绛。对许多人眼里的美德——“诚实”、“忠贞”、“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人品”等进行颠覆性思考。

 

对于创业,她说是一种妄念。她说当下的“成功”只和名利挂钩,其实是种文化极权。美貌只是张空白支票,能在上面填多大的数字,是你的智商。她探讨文化和生活。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沙漠上还有什么好文字?婚姻和情爱有什么关系?什么才是真正的奢侈?

 

女性男性、艺术文化,生命和欲望、颜值和智商,这都是林采宜思考的领域。结论总是出乎意料,但细细琢磨又是情理之中。该书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有“经济学思维”,也有一种“林氏思维”。例如在阐释情爱与婚姻的关系时,作者写道:“纯粹的爱本身是非伦理的,是一种难以解释的情感本能。而婚姻是世俗规则下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纯粹的情爱而言,它既不是出路,也不是归宿。”

 

起名“假装思考”,不仅因为开篇就是讲互联网时代下的“个人思考”,更因为作者希望读者能独立思考,即便只是假装思考。“思考,是人脑和硬盘的区别所在。”

 

在书中,读者会看到一个真实的林采宜。一个没有格林童话但有三国演义的女孩,一个享受孤独的年轻人和一个有着平凡梦想的经济学家。

 

【内容简介】

 

既然假装,为何思考?本书是作者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

 

时间跨度是十年。她写抽烟的男人、开在高枝上的女人们,和行走在人神之间的天才、艺术家和作家,如梵高、陈丹青、钱钟书和杨绛。

 

对许多人眼里的美德—— “诚实”、“忠贞”、“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人品”等进行颠覆性思考。

 

对于创业,她说是一种妄念。她说当下的“成功”只和名利挂钩,其实是种文化极权。美貌只是张空白支票,能在上面填多大的数字,是你的智商。

 

她探讨文化和生活。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沙漠上还有什么好文字?婚姻和情爱有什么关系?什么才是真正的奢侈?

 

读完这本书,愿你在这华灯闪烁的城市继续自己的思考,并在这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作者简介】

 

林采宜,著名人文学者,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著有散文集《肆无忌惮》《底色》。

  

【精彩语录】

 

男儿的醉,也有极感人的。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写的就是悲壮豪迈、血腥味十足的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大漠茫茫,相思渺渺,生命如一朵飘忽的云彩,此时有,彼时无。喝酒喝到肝肠寸断,有血有泪有凄凉。

 

总有些东西无处追寻,总有些故事注定飘散在风里。暧昧的情愫,微妙的眼神,迷离的憧憬,纯洁的渴望,狂妄的激情……像青苔一样,成了粉尘,失落在光阴里。

 

                                                                                                        ——《这二十年》

 

最好的缘分是相悦,不是相守。

 

                                                                                                             ——《缘分》

 

真正的浪漫是以一种平淡的姿态颠覆现世的功利。

 

                                                                                      ——《绽开在文化的沙漠上》

 

正如陈丹青先生说的那样,“‘奢侈’一词遭遇我们这样的消费时代,要么被略有资财而急于摆脱穷贱记忆的人如梦话般朗朗上口,要么被生意人不断盗用、利用、滥用。”的确,如今报章媒体的广告栏目中所说的“奢侈”、“贵族”,早已言不及义了。

                                                                                                           ——《奢侈》

 

婚姻是世俗规则下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纯粹的情爱而言,它既不是出路,也不是归宿。

 

                                                                                              ——《风中摇曳的欲望》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的用处是体验活着的种种滋味。“吸烟有害健康”?什么是健康?健康仅仅是活蹦乱动的四肢?自打信仰的布达拉宫从高原雪域搬到证券交易所,我们已经不再健康。

 

我们告别了有天有地有邻居唠家常的老式弄堂,搬进了没有天没有地,甚至不知道对面单元住着谁的公寓。余光中把这种公寓叫做“人笼子”。自打我们把笼子当作家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健康。

 

自打我们告别了夏天的扇子、蚊子,冬天的炉火、暖水袋,待在一年四季都是封闭式的空调环境里,我们已经不再健康。

 

                                                                                                      ——《烟与男人》

 

倘若生活可以喻为美人,那么许多的风姿妖娆都是在缓缓悠悠之中。

 

                                                                                       ——《让一部分人闲下来》

 

【作品选读】

 

假装思考

 

林采宜

 

之前一直以为,思考是件严肃的事情。直到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一流的智慧通常来自于随心所欲。由此可以推论,大部分的思考,实质上都是假装思考。

 

有人问:既然是假装,那么干吗还要思考?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思考这件事情,关键不在于对错,不在于知识,甚至不在于逻辑,而在于行为方式——你是否在用自己的视网膜去触摸这个世界?是否在用自己肩膀上的那个脑袋做出选择?

 

这是一个群居的世界。大多数和谐的人际秩序都是妥协的结果,包括言语上的妥协。但是,哪怕再愚蠢的人,也有权利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轻易服从于大多数人的“正确”。

 

独立思考不仅是人的创造力所在,也是人的尊严所在。

 

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说:“有创造力的人没有单一的风格,既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同时拥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极端,并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的确,所谓智慧,其实是个体的灵性从大千世界的无序中洞见自己的独特感知。

 

自从商业文明诞生以来,出色的人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在混乱的市场里发现众人视而不见的商机;另一类是在繁华的商业世界里找到世纪末日的悲情。前者是商界精英,后者是艺术家。

 

因此我们不难推断,在这个“互联网思维”被用滥了的时代,所向披靡的不是互联网,而是思维。而思维,恰恰来自于每一个大脑的独立思考。

 

近年来,儿童启蒙教育有一本格外流行的国学教材——《弟子规》。开篇就是“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不分是非黑白,不问内心愿意与否,一味地强调顺从。“百善孝为先”,把孝顺作为儿童的行为规范。这个册子每年居然销量高达500万册。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要让孩子用心和感受去理解,而不是背诵古人的清规戒律。有诚意的善通常是潜意识里的善,发自内心的善,而不是被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被迫的“善”。

 

童年是一片荒地,愚蠢的父母在上面盖了许多楼,霓虹闪烁,以为那是繁华。明智的父母只是用温暖的心,陪伴着那片土地,看孩子的灵性在春天的野土里生出绿芽,慢慢生长,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那叫繁衍。

 

思考最大的意义,是建立人性的价值。当你不被其他人的想法所左右的时候,你才是你自己。

 

有时候,少数人的思考,不仅诠释世界,甚至能改变世界。那些人,我们叫他思想家。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身陷囹圄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是这两个人消灭了法国!”他说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伏尔泰。

 

事实上,希特勒本人杀不了百万犹太人,屠杀那些犹太人的是纳粹的种族观念。理念可能让我们上天堂也可能使我们下地狱。所以,改变观念意味着改变世界!

 

而思考,是改变观念的开始。

 

互联网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决定了我们识别及应用这些信息的能力。

 

当你情愿陷于个体的“愚蠢”,而不随流于时尚的“正确”时,你已经拥有了独立意志。在这独立意志后面,你可以认真思考,也可以假装思考,用直觉和意志回答。

 

如果你真的没有办法辨别是非,那么,请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哪怕只是假装思考。这是人脑和硬盘的区别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