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赏析

标签:
2017年高考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鉴赏被檄夜赴邓州幕府此生只合田间老 |
分类: 古典诗文 |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作品赏析】
第二句即紧承首句,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具体描写了连夜赶赴邓州的情景。“敝裘赢马月三更”,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这一句用了三个名词性的词组,而不用关联词,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诗句中的自然意象和人事意象,显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的自然融合,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岂不怀归”,是用《诗经·小雅·出车》中的诗句:“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十分贴切。全句意思是说:我并不是不想家啊,但因为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这样急急忙忙赶路。看来,当时元好问之应聘到邓州,从个人角度说,是并不很情愿的,但由于官府催得很紧,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这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为了表现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两旬中各自有一次转折,而出句与对句之间,又用“未能”、“岂不”两对虚词作为转接,使人如行山中,路转峰回,景象无穷,极尽曲折变化之妙。
其中第二联,诚如陈浊斋先生所说:“两句多用虚字,乍看来不似对句,而其实则字字精切,这种散文化的句法,极见作者的功力。须仔细寻味,不可轻轻放过。”诗中一些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也都经过了精心锤炼,如“轻”、“闹”、“平”等字,下得准确而又生动。总之,本诗在学习宋诗风格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显得峻峭而不硬涩,颇具流转自然的特色,深折而不晦暗,富有清新明朗的气息。元好问学习宋诗,能人能出,体现了大家风度和创新精神。(管遗瑞)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北方中国金元之际,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代表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等。
【阅读训练】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C
E(对一个2分,全对5分)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最后一联中“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已经表明作者的态度了,他不愿为官,只愿过乡间农家生活。E“比兴”,错。
2.
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②心念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③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