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好河山要骑驴——读《大好河山可骑驴》

标签:
2017年高考阅读素材作文素材大好河山可骑驴宋词解读 |
分类: 阅读悦读 |
大好河山要骑驴
风行水上
【导读: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很重要;这首词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也很重要;今天我们怎样理解,更重要。】
这么君写了一本书叫《大好河山可骑驴》,要我来给她写个书评。我素来不擅长写书评,但她声称如果不写便要“潜规则与我”,甚至要毁我容。我一害怕就写了。这本书的封面上是个古人骑在鱼身上了。有个读者问我应该是骑在驴身上,怎么会骑在鱼身上了呢?是不是那个编辑是南方人,导致鱼、驴不分。我说可能是样的吧,但我觉得错的也很好,什么东西弄得太对、太实,也是挺乏味的一件事!
山水画中点景;驴是一大项,《芥子园画谱》中设有骑驴式,有图为证。
不管是冲寒冒雪的探梅,还是寻幽访胜,驴是出行的不二选择,有的人说难道马就不行吗?资深的画师会给你回答:“因为驴子放在那里会比较舒服一点!”这里面的消息比较微妙,近乎一说便俗。前几天我看一个画论,大概是笪重光写的。一个人画了重嶂叠岭的山水后,近景画一几株高柳。笪重光说画得不好,坏在几株柳树上。这个画家不服气,他就说山下为什么不能长柳树?这时酒菜上来了,这个画家一看蒸鱼上面洒着葱末,就把厨子喊过来骂说:“你个呆鸟!煎鱼洒葱末,蒸鱼要打葱结的。”笪就说你但知道蒸鱼不能洒葱末,怎么就不知道大山下面不能画柳树呢?对于这本书是不是写的驴与宋词的关系,我一点都不关心。所以封面上骑驴与骑鱼当然是无所谓啦!
我要关心的是这本讲宋词的书写得好不好看。中国文学中诗、词、歌、赋都很早熟,跟哪吒三太子一样见风就长。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的前言里说:“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诗话与词话写起来都很难,近乎于“黄胖搡年糕,出力不讨好”。市面上常用一种呆写法,逐字逐句的意淫唐诗宋词。真是让人看不下去。比如一个呆鸟他要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他会用这样一种解读法:“八月的湖水啊!与岸齐平。苍天倒映在碧波中,水气蒸腾岳阳城。似乎城楼也在晃动着。我想到对岸去,苦于没有舟楫。真是愧对这个伟大的盛世呀!我坐在那里可羡慕那些钓鱼的人了,但没有办法!只好两眼巴巴望着。”诗这样一解,还叫诗吗?所以读诗、读词,我的选择是注解越少越好,了解一首诗或者一词,重要的是它的背景。
《大好河山可骑驴》说是谈宋词,其实是另外做了一篇文章。如果你想看宋词的白话文解读,我劝你千万别去买。会大呼上当的!都是些于关键的地方说些不关键的话,如王安石是苏东坡的政治对手。王安石将苏东坡整得欲仙欲死的。元丰七年苏东坡移官汝州,顺道到金陵拜访了他的政治对手。王安石穿着野服骑着驴就来了,两人执手大笑。苏东坡说恕我不恭!没有穿官服来见老宰相,王安石说礼法岂为吾辈设?后同游钟山,诗酒唱和。苏东坡在金陵游蒋山的诗中曾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二句,王安石感叹曰:“老夫平生作诗,无及此之二句!送走苏东坡后,王安石怅然不乐数日。对人说:“不知道还要几百年,才能有这样的人物”。不由得让人感叹如此人物,何等胸怀!再来读王安石和苏东坡的诗词歌赋,马上感觉不一样了。
《大好河山可骑驴》是想要提供一种这样背景,有一次我问这么君说:“王安石为什么没有马骑?”。她说下野啦!降低了配给标准。然后她从宋朝的茶马互市谈起,因为缺少良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刺激茶马交易。马在宋代就相当于今天的重型武器坦克一样。对付打了就跑的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好的马匹根本没有办法与对方抗衡。好不容易买回来的马匹当然是军队与政府使用,一般百姓能用匹驴骑骑就不错了。这样我才恍然大悟!本来我以为这个宋代的诗人和词人跟驴有前世不解之缘呢?
因为这个关系,驴被刻进了宋词与宋画当中。至今仍然行走在宋词的河山当中,马和驴简直可以当成唐诗唐诗与宋词两大象征物。唐诗中有多少写马的名句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到了宋代一转为:驴背吟诗清到骨,人间别是闲勋业。云台烟阁久销沉,千载人图灞桥雪。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人踪灭。此时方见,乾坤空阔。骑驴老子真奇绝,肩山吟耸清寒冽。清寒冽。只缘不禁,梅花撩拨。”端的是,梅花撩拨!
用当下的心境遥想宋人
瘦猪
【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很重要;这首词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也很重要;今天我们怎样理解,更重要。】
有一年回老家,整理书籍时发现一本《宋词选萃》,内蒙古出版社。当年很多盗版书都打着内蒙古出版社的旗号,也不知道是不是山高皇帝远的缘故。总之我翻了翻,不是盗版,但很粗劣,一看就是东拼西凑出来的,注释谬误百出。扉页上题了一首毕业共勉、日后一展身手的歪词,有署名有时间,原来是我的一个初中同学送的。我们曾一起谈论文学,出板报,写“将来我要做什么”之类的文章。据五年前的消息,我这位同学干过七八样工作,也不知道现在在做什么,是否偶尔会读一读唐诗宋词。
如今我很少碰诗词,读了也再无当时的心境。我们年龄越大,改变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前的自己的盗版。读书权当周末远郊一游,赞叹完了湖光山色、农家小院,折返回去接着朝九晚五。不改初志这四个字,几乎没人做到,何况所谓的“志”“初”并不一定就正确。
然而陆游的“初志”却是无可挑剔的,辛弃疾、陈亮的也一样。“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陆游们的志,不幸地要用“未竟”来做前缀,更不幸的是,一生未完成。放翁这首《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是写给好友兼上司范成大的,后者亦是著名诗人、爱国者。陆游的忧愤似乎比多数宋人都要强烈,佐证便是体现在诗词里的怀念家乡,恢复故国之情。这种情况很常见,历史上举凡国家衰败、朝代兴替之际,产生的诗人、诗作便更伟大。国家不幸诗家幸也。今日我读放翁,头发倒没有花白,“壮志”早就没影了。陆游他们也不总是一脸肃穆,壮怀激烈,例如陆游那首著名的表达爱情的《钗头凤》。但这类婉约词,以前我爱读,现在则敬而远之。我的日子本来就波澜不兴,缠绵低徘的诗词岂不是叫人更加萎靡?所以同龄人王这么的《大好河山可骑驴》我是挑着读的。
《大好河山可骑驴》里的陆游,不同于《放翁词》《老学庵笔记》或《宋史》里的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适合做陆游一生的主题曲,于我们则是旁观者的赏析。设身处地,或感同身受,本身就有浮夸、虚假的成分。我们与宋朝相去甚远,只能借史料典籍、子集笔记,加一点主观想象,在寻常的时代遥想宋人。可惜,陆游、辛弃疾、陈亮这等上马杀贼、下马写诗的人物,一生中并没多少真正的高潮。那是一个连水浒好汉都头插鲜花的时代,一切都太精致了,太耽于享受了。个别英雄的出现,只能留下豪放派的辞藻。而这些,“却在丰富我们的生命,安定当下的生活”。
很多人无法读完《放翁词》或《稼轩长短句》,至少我是这样。同时却能津津有味地读张定浩的《既见君子》,或者《大好河山可骑驴》。除了心浮气躁外,也能找出借口。一首诗词,单摆浮搁地看,或可看出些许时代背景。经史子集里的集,亦有注释,却失之片面,不成系统。现代相关出版物,例如《唐宋词鉴赏辞典》的写作背景介绍,限于篇幅不肯多谈,解读也拘泥在诗词本身上,将古人的诗词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好像语文老师在上课,又像导游解说,全然与现在的生活、现在的读者割裂了。
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很重要;这首词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也很重要;今天我们怎样理解,更重要。王这么注意到这个问题,恰好她擅长讲故事,用一个文艺女青年的眼光讲了一些不怎么文艺的诗词故事(也有文艺和爱情故事,但不在我的视线内)。独立的诗词与我们产生丝丝缕缕的关联,于是便爱读了。
那人、那史、那词
loversophia
《大好河山好骑驴》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中国之美在宋朝”。那么宋朝之美又美在哪里呢?当然是首屈一指的宋词。
读书时喜看唐诗,倾心于唐诗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相形之下,大多数宋词却总是断断续续,愁肠百结,美虽美矣,但字里行间的气度不及唐诗的高远,词人的性格又不及唐人豪爽,所以我曾是不太喜欢宋词的。然而,唐诗宋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宋词的美映射着整个宋代文化与历史的变迁,那时的我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评判、审美,并没有触摸到孕育它的土壤,又怎能把握住它的脉搏,参透它的精髓。
《大好河山好骑驴》以词为引,重在写人,顺带写史,穿插介绍词。全书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前十篇重点介绍陆游、王安石、苏轼、陈亮、蒋捷、欧阳修、秦观、李清照、晏殊等词人,后五篇介绍了诸如赵佶、李煜、朱淑真、朱敦儒等身份各异的词人,颇有些“世家”、“列传”的味道。作者犹如一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从词人的人生经历讲到他们的政治主张、性格特点、感情世界、词中天地,让读者在了解宋代词人生活的过程中窥见了整个宋代文化的风貌、历史的变迁。
【作品简介】
宋朝人爱音乐,爱酒,爱花,爱香气,爱美女,爱闲暇,爱每一个民间节日,兴兴头头地去踏青、观灯、赏花,想要快活地度过每一个春秋佳日……
作为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不是整个时代的明彻写照。我不自量力地梦想着,能够通过对宋词的解读,将词、史、事相接合,帮读者窥见宋代社会生活之一斑。
而最希望表达的,是宋代士大夫的风骨,他们诗酒风流背面的仁爱之心,宽袍大袖下的铁肩道义。想告诉更多的人,中国人并不是一直沉陷于急功近利和粗糙,我们真切曾有过从容、风流、精致而仁爱的社会生活——虽然它也存在许多历史局限,政治缺陷,人性灰暗。
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出版过的两本书:《转角遇见李清照》、《簪花的少年郎》。文字上做了修正,去除了写得不满意的篇章与段落,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重新编排,并请朋友重做了封面,终于可以不那么难堪地拿出来了。不必一次次向友朋弱弱辩解:写的不是李清照,其实跟爱情没太大关系……
【作者简介】
王芳芳,七十年代人。混迹各行业,做过十余种工作,皆无正果。现供职于某媒体,出版图书有《转角遇见李清照》、《簪花的少年郎》。
大好河山可骑驴
王芳芳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驴跟诗人,好像是一对天作之合的拍档。
诗人的气质,跟高头大马的确不搭调,而驴,体格小巧,加上缓步而行的翩翩风度,就很相得益彰了。唐代郑棨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边走边比画,推好呢还是敲好,也只能骑驴。
驴背平坦舒适,弱不禁风的小媳妇都可以安然坐着回娘家。马骑乘起来,就正式且粗犷得多,要配鞍,否则颠死你;得经过训练,不然摔死你;还要身姿挺拔,被坚硬的马鞍逼迫着,在马上,人只能保持一种紧绷而待发的状态。连赏花那么优雅的事,骑马去就会变成一场盛会,一次游行:“一日看尽长安花”“踏花归去马蹄香”。昂扬,且快意。
驴性愚执,形容冥顽不灵者,会说“春风过驴耳”,诗人通常也有这种毛病,主观想法太多,不听劝谏。
和马相处时间久了,是战友,是同志,风里雨里共进退,一个眼色,莫逆于心。驴则更像游伴,再相处融洽,私底里都有些小别扭,你想往东,它偏往西,这时候你俩得好好就地协商一下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名作《携驴旅行记》,书中那头大名“小温驯”的家伙。
驴跟马的区别,陆游是很知道的。此身合是诗人未?剑门关下,陆游很不高兴地嘀咕着,这一生,才不乐意骑驴,才不爱当诗人!他想骑的是战马“的卢”,想做的是将军如卫青、霍去病。
他不是将军。连战士都算不上。八十四年的人生里,真正的军旅生涯只有一年多,而且是文职,而且年纪不小了。这一年的事情,他用足后半生来回忆和书写。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过剑门关这一年,陆游四十九岁。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不该再发牢骚、再有无谓梦想。比如我们现代人,刚刚毕业走上社会,就会被谆谆教诲:“现实一点”、“过日子就这么回事”。青春还没准备好怎么过,人就已经老了。
陆游所生活的,很不巧,就是个正在呼吁和谐稳定的时代。岳飞、秦桧已死,被皇帝生涯弄得心力交瘁的宋高宗退位,换了年轻气盛的宋孝宗,上来雷厉风行,批秦桧,平反岳飞,启用老将张浚北伐,没几日,兵败如山倒,朝野仓皇。热腾腾的**,碰上兜头一大瓢冷水。主和派开始猛放马后炮,主战派必须有人为国耻负责。刚刚被皇帝爱才而赐进士出身的陆游,躬逢其盛,立刻又被免职了。“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名说大不大,基本上属于派系间的打击报复,不久,被弄到夔州去当了通判。
通判这个官位非常有意思,州郡长官的副职,协助处理事务,虽然只是八品官,却是由皇帝亲自委派的,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州郡内一切官员的情况,暗地里起着监察与制约地方官的作用。
可见皇帝此时,对陆游还是颇有回护。只要站对队伍,抱对大腿,前途还是大有可为。很可惜,陆游这个人,天生一根筋,好像磨坊里的那头驴子,给他一只悬在眼前的胡萝卜,能转个一生一世。
直到淳熙十三年,陆游又被起用,知严州军州事。再次上京面圣。这年,宋孝宗六十三岁,陆游六十一岁。离第一次君臣相对已经三十年了。当年都意气风发,现在呢,两个发须斑白的老人。皇帝对陆游仍然满怀**的纵论国是不置可否,只对他多年来的诗文成就大加赞赏,并谈起严州山水甚好,谆谆道:“先生可多写诗。”
陆游很失望。他在退隐的日子里,无一刻忘记过报国的雄心。而报效的对象,皇帝本人,却已经这样心灰意冷,这样的面圣又有什么意义?我想,对于宋孝宗来说,这一次召见,只是他对于年轻时代**理想的一次怀旧,对中兴大业的一次凭吊。不要以为贵为天子者就可以为所欲为,恰恰相反,当了皇帝,就不能再像正常人那样,哪怕有偶尔小小任性。
陆游是正常人,而且是诗人,所以他居然可以至死都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锲而不舍,信念不颓。陆游在掌管边防军务的四川制置使范成大门下,做一个参议官的闲职。成都很好,人民安逸,吃吃喝喝,赏花讲古,五十岁的人,足可以养老。但陆游浑身不得劲,着急,心里无着无落的,只好继续猛写诗词。这家伙作诗最勤的时候,总是他最不乐意当诗人的时候。
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墙,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头上新添白发,平生壮志成虚,又远离家乡,于是很消沉,豪气没有了,意气相投的朋友更没了。你以为这位作者总算识了趣,不痴想不折腾了?才不,下半阕就露了马脚。世人都说成都好,我偏觉得不好,繁华没意思,清闲好无聊,不如回老家归隐呢!
积极维护尊卑秩序的,往往是秩序里的小人物。他们痛恨不守规矩的人,愤怒之情胜过被冒犯的尊长本人。像陆游这样的人就特别碍眼,因为,你的特立独行、放纵飞扬,虽然与他们无涉,却是在分明地嘲讽着他们的立身信念。
陆游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在日常中,都会是很讨厌的角色。尽管他也曾为小小的官职,为了找点俸禄养家,措词哀苦地去求人,可一掉过头来,喝了几口酒,就开始发狂:“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壮烈孤绝的意象,出现在一个半老的小官员身上。作为读者的我们知道,是陆游的话,就不显得突兀。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什么陆游作词数量不及诗之十一。词虽然也可豪放,但表达起热情来,还是太含蓄,太婉转了,哪有诗,尤其古风来得痛快淋漓?
陆游后来干脆自号放翁,并大言道:“一树梅花一放翁。”这种人,卑琐小人都能轻易让他绊上一跤,拍掌看他的笑话。但是,想听到他认输,很难。除非,他自己向命运举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