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走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孩子是个哲学家》

(2016-12-06 15:57:42)
标签:

2017年高考

阅读素材

家庭教育

孩子是个哲学家

爱的终极本质

分类: 阅读悦读

【读书】:走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孩子是个哲学家》

 

走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

 

白宇极

 

导读:“我相信,爱的终极本质就是我们都在寻找的圣杯。完整感、温暖和幸福,以及完全满足后的平静。我们也许在各种伪装下寻找它,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寻找它,但我们都在寻找同样的最终实现。为人父母,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我板起脸大声说,这样是不行的,你知道原因,我们是不是讲了很多次了?

 

以往只要如此,效果马上会很明显,她偷偷看着你,或者哭两声,然后事情就过去了。但现在,她仅仅想了几秒钟,就又开始嬉笑。她明显知道我不能把她怎么样。我只好心里嘀嘀咕咕地说,看来这个杀手锏又失效了,下一次该怎么办呢?

 

我总觉得费鲁奇这本书就像是我写的。但后来,我想也许每个父母都是如此。因为孩子的出生,我们都面对了相似的旅程。它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去看待原来自以为做得很好的一切。

 

我们以为自己是成人了,告诉他们按我们说的做。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开始展示我们教授给他们的技巧,“欢呼雀跃、笑、熟睡、可爱”,但当你满意地喊着自己的成果时,他们开始“喊叫、发脾气、咒骂、发狂”,你不喜欢吗?不,你就是这样,凭什么不许我来。她让你必须承认:这就是你的样子。所有这一切都与我们共生。

 

我们的自由意志受到了阻击。再也无法按照自己心意生活。我们打折扣的爱变得虚伪可憎。我们伪装的各种各样的面具,在他们面前,全然无用。她会直白地告诉你,别妄想了,我知道你就是那样。我们不停地同他们战争,不停地疲于奔命,不停地体会到生活的破裂与重整。他们是一个全然不同的生命。我们无法把控。这一点,让我们所有的骄傲变得毫无用处。

 

站在他们的角度,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在颠倒。他们会对一切充满好奇,可以把一个枯燥的事情反反复复做无数遍,可以把一本书翻来覆去让你读上七八次还不满足。你厉声说,够了。但这根本不管用。他们的创造力体现在一切物质上,甚至一个微小的玩具,都可以成为一个世界。

 

他们敏感、脆弱,“比我们更深、更敏锐地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因为他们没有防护机制。”而我们就像看着一个蛋壳在满是荆棘的世界里滚,处处提心吊胆,仿佛哪里都是血泪教训。我看着她这样,或者那样,心里焦躁不安,不停地喊,注意安全!不行,那样不对!

 

但他们比我们想象的强大,甚至发现了更多的宝物。至少他们是真实的。我想。这其中就像有奇迹发生。就像造物主让我们重新生长一遍,把所有美好重新带回给你。

 

想到这儿,我像以前一样悲观地说,上帝,你慢慢又收回去了。现在我终于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你又不喜欢的嘛。也许我们走得太快。我想,也许已经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我珍惜过什么?我们还相信自己的哪一句话呢?我们还喜欢自己做的哪一件事呢?也许全部?我不知道。有些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不。也许这样说更准确:我们重启了自己。因为一个或几个儿童,整个世界都在改变。这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

 

费鲁奇说,“我相信,爱的终极本质就是我们都在寻找的圣杯。完整感、温暖和幸福,以及完全满足后的平静。我们也许在各种伪装下寻找它,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寻找它,但我们都在寻找同样的最终实现。为人父母,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爱是无休无止的,原来它是用生命如此连接。

 

走在路上,腰酸背痛。她在我背上欢腾,而我每背一段就气喘吁吁。这路太难走了。突然之间,就像电流一样,天地映照在我的意识里。我感到生命气息不停地流逝。我在变老,我想。而在另一侧,一股旺盛的生命气息却在蓬勃生长,充满无尽的喜悦和欢愉。

 

 

从孩子的眼中看到真实的我们

 

sugar

 

孩子是个哲学家?最初看到书名就被这本书所吸引。因为大学的时候我看《绝对小孩》,里面就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都有一对匪夷所思的父母。每一对父母都是教育家,因为他们都有着一套教育方法。”

 

最初以为这是一本描写孩子奇思妙想的书,随着阅读慢慢发现,这是一位父亲的反思,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父亲在于孩子相处过程中感悟到的生活。那是一种被他所遗忘的美好。

 

当怀抱新生儿,刚刚荣升父母的夫妻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从起名字,到新生儿的各种物品,无一不在昭示着,身为父母想要把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东西捧给孩子。

 

“孩子,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爸妈这是为你好,希望你以后有更多的选择。”

 

对于孩子,父母都尽了自己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所以父母拼命努力,努力赚钱攥钱,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能让孩子优秀的,父母都为孩子报了个遍。至于孩子喜欢什么?父母会认为,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反正这些都是对孩子未来好的。

 

孩子们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方式,数学多少分,语文多少分,钢琴几级,这一个个数字就是孩子的价值,是父母眼中自己孩子比其他孩子优秀的证据,是孩子通往成功的敲门砖。

 

孩子疲惫,想要放弃的时候,父母爱的关怀也会出现,因为身为父母,是那么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谁都不能否定父母的爱,父母的付出。可是他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延续他们的梦想?还是可以用孩子来证明自己一生没有白活?

 

或许因为在生孩子的时候,有了太多的期待,所以当孩子出生后,却发现孩子完全跟自己想象完全不一样,就更想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成长。然而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在玩玩偶,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会有自己的意志,随着成长他会喊“不!”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上,我们的孩子怎会如此叛逆?不听话、叛逆,这一系列负面词语出现在家庭。可是父母却没意识到是自己打乱了孩子的步骤。

 

皮耶罗•费鲁奇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看着自家的小捣蛋,心力交瘁,想要竭力纠正孩子的行为,可是效果却是相反的。作为心理治疗师的皮耶罗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慢慢学会放下自己,开始观察理解孩子的行为。这才发现,成人所谓的没有意义,却隐藏着孩子的努力。孩子比成人更专注于当下,也会因为自己一次比上一次的进步而欢欣鼓舞。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位父亲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所得到的生活启示。以孩子为镜,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如此焦虑;因为孩子的天真无邪,我们才知道如今的我们是那么的狡猾、那么的势力;在孩子的不断重复之中,才发现原来我们如此着急。可是身为成人,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渴望孩子的优秀,恰恰是将孩子的天真磨灭,让孩子适应社会,也不过是将孩子变得功利。

 

是时候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了。放弃让孩子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吧。享受和孩子相处的过程,耐心倾听他们的内心,那会是我们遗忘的美好。

 

《孩子是个哲学家》带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寻找遗忘的自己,让我们能更好的面对自己,享受当下的生活。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随笔

 

蓝色天空

 

本书主题: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充实了我们,改变了我们。就像去深入学习一门研究课程,它让我们去经历所有重要的人生体验,赋予我们更深地理解力和更敏锐的注意力:美,爱,纯真,游戏,痛苦以及各死亡,一切都呈现为全新的景象。

 

看完这本书,感觉非常受益,让我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也重新定位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说,让我学会怎样做孩子的妈妈。

 

一直以来,我以强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哭闹,“不要哭了,哭就丢你到外面去!”“让你不要再弄了,还弄,是想挨打吗?”这些都是天天从自己口里说出的话。学习后才知道,一直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孩子是个哲学家》里,以生活中常出现的场景和事例,教会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从孩子对事情的专注上,学习要活在当下,全身心地付出;从孩子执着中,学会不带任何心机地与人相处;从孩子的不断重复中,学习他们的耐心,等待,慢下来。从同孩子的一起游戏中,感受到他们的纯真。在同孩子的互动中,感受到孩子的无拘无束地,完全信任的爱。

 

从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性中,反省父母自己的潜在的不良情绪,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大儿子一辰的文具,被小儿子一信从他书包里翻出来了,拿了一辰最心爱的橡皮擦,一辰很紧张,很是担心弟弟会把它弄坏,所以急切地想要一信还给他。可是一信就是不还,其实他只是想玩一下。一辰说了二三次:“还给我。”后,就直接走到阳台上取了一个衣架,对着弟弟说:“你还不还,不还就用衣架打了。”弟弟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因为我们平时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不听话,不顺从。完全是从我们这里学会了,现在只是换成了哥哥对弟弟而已。这就是“镜子”效应。

 

  当四岁半的一辰眼含泪水看着我说:“妈妈,我不要你变老!”我感觉到了他那份孝心和爱。每天两个儿子对我说“妈妈,我爱你。”睡觉前总对我说的“妈妈,晚安,明天早早叫我起床噢!”我的心里满是幸福。都说养孩子是多么的辛苦,是的,在抚养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一样也给了我们回报。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更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孩子生而神灵,他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是给了我们再次学习的理由,再次成长的机会。

 

书里的重要理念: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提升自己。感恩我的孩子,让我有了学习提升的机会。也从他们不断成长的历程中,学会了耐心,宽容,更感受到了他那全然信任的爱,以及怕我老去的那份赤子之心。孩子的天真,同乎天,近乎地,守护他的初心,最我最大的责任。

 

这本书的每一章节的内容和事例,您都可以找到自己同孩子相处的类似的事情和经历,但是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会给为人父母的我们,全新的启发。这就是这本书的优秀之处。优透的育儿知识,身为父母的我们,没有理由错过,遇到了就不要拒绝。

  

【内容简介】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本书正文共14章,从不同侧面陈述了父母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

从孩子对世界的专注之中,学会活在当下,学会全身心地付出;

从孩子执着于自己的方式之中,学会不带期望地与他人相处,不侵占他人的空间;

从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创造性之中,学会摆脱过去和经验的牢笼;

从与孩子的接触中,发现之前未曾意识到的自己的另一面;

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观察到其中所折射的父母的潜在情绪;

从童言无忌之中,学会面对生活和自己的真实,拒绝谎言;

从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中,发现自己对待伴侣的态度,从而检省爱情之河的干涸;

从孩子的正义感和对于死亡的最初思考中,体验到对于生命的感激之情;

从孩子不厌其烦的重复游戏和探索中,学会缓慢、耐心和等待;

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般的问题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

从孩子的随遇而安之中,学会自发地生活;

从孩子的纯真之中,发现人际关系的美妙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之处;

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明白坚持和意志的重要性;

从陪伴、保护孩子的过程中,体味爱的无私和回馈。

“孩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常常如是感叹,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觉察却并不多见。《孩子是个哲学家》正是这一观念的绝佳阐释

 

【作者简介】

 

皮耶罗·费鲁奇意大利著名精神治疗师、哲学家。1946年生于意大利都灵,1970年毕业于都灵大学,曾师从精神综合疗法创始人罗伯托·阿萨吉奥里(Roberto Assagioli,1888-1974)并担任其助手。费鲁奇从事心理治疗师职业三十余年,成就卓著,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

费鲁奇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有:《我们可以成为什么:精神综合疗法的视野与技术》、《不可避免的恩赐》、《仁慈的力量》、《美与心灵》、《内在意志》,等等。他的理论从独特的角度把握了幼儿教育乃至所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量与结果,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

  

【推荐语】

 

生儿育女乃人之常情。但在现代社会中,养育孩子正变成一项越来越艰难的事业,心情焦虑的父母们触目皆是。育儿的繁琐操劳与生存压力的双面夹击,令当代父母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堪重负。当“为人父母”被“孩奴”这样的字眼取代,名称变更的背后投射出的是亲子关系的异化。

 

为人父母,真的是沦为奴隶吗?孩子的存在,对于成人世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孩子是个哲学家》,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分享自己育儿心得的经典之作,他以优美睿智的文笔,讲述了自己焦头烂额又时时灵光乍现的育儿生活。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资深心理学家,他深刻剖析了自己在养育两个孩子过程中内心的转变历程。孩子就像一位严格的老师,引领他不断加深对自我和生活的认知,以一种近乎强迫的方式,使他回归到生命最质朴本真的层面。

 

诚如作者所言,“为人父母,你并非被罚为奴隶,而是被赋予照顾一个孩子的特权,以及再次成长的可能。”对成人来说,孩子的存在犹如一面镜子,使我们能够时时处处得以反观自身的言行,打破自我的僵化局限。作为这个世界的新来者,孩子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观察视角,常常令成人耳目一新,将我们重新带回到“人生初见”的新鲜模式。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孩子的智慧来自生命的直觉,他们的思考清澈透明,他们的言语直指事物的本质,而这正是成年人越来越僵化功利化的生活模式所最为匮乏的。

 

所以——

 

如果你正身处水深火热的育儿hard模式,本书将带给最深的理解和共鸣。

如果你对于自己能否胜任父母一职心存疑虑,本书将给你最鼓舞人心的精神支持。

如果你是丁克一族,那也不妨读一读此书,也许为自己打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追求自我成长、善于从生活这所学校学习的人,那么这本书你非读不可!

 

正如作者所说,“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本书献给所有愿意再次走进那个被遗忘的纯真世界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