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悦读:天黑了,心亮着(外一篇)

(2016-03-22 10:58:57)
标签:

2016年高考

阅读素材

作文素材

天黑了心亮着

物的尊严

分类: 阅读悦读

每日悦读:天黑了,心亮着(外一篇)

 

天黑了,心亮着

程应峰

 

春香,还在舌尖徘徊;春愁,还在心头徜徉。夏天,说来就来了。

 

日长夜短的夏天,白天大多是亮堂堂的,虽然也会有淋漓来袭,也会有潮湿加身,但更多的时候,是带有炽热和焦灼的华丽,让人生的忧伤以汗水的方式滴落。在夏日,那些奋力穿越千年万年,又离散了的阳光,拼命许下的,难道就是身前身后的寂寥和怅惘?

 

夏夜来得晚。虽说来得晚,却是异常快,说黑就黑了。在夏夜的黑暗静寂里,许多不眠不休的思绪,河流般流淌;许多激情,又怎会轻易为黑暗静寂包裹收藏?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心绪一旦融入夏夜的氛围,便有了清晰的去向和来路。这注定是星光满天的季节,注定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季节,那些尽心播种的人,又何须殚精竭虑,为变幻莫测的未来和前景神伤?

 

夏夜,星光是如此灿烂,所有黏湿而繁冗的睡眠,也随之构架起一个个活力四射的梦幻世界。总是一不经心,辽阔的星空就让一些醒着或睡去的人,有了一份憧憬,有了一份翘盼,有了一份期待,那分明是缘于生命的,可以拔节、可以生长的人生故事啊!在情感的星河中恣意流转、浪漫依洄、如歌荡漾。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懂得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越多。正因为这样,我们总是借助黑暗,掩饰自己,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尘世的一切,总是被时光冲涮着。岁月无声,一缕缕星光照过来,让我们看见了自己的卑微,也让我们学会努力地释放自己的光泽。天边偶尔划过的流星,掠过茫茫时空,淡定安然地陨落之时,又该照彻多少人的心扉?

 

凡俗生活中,一个找不到生命方向的人,多半是因自己的心空失去了光亮。要走出黑暗,必须适应在黑暗中体悟和摸索,学会由心灵引路,让心灵歌唱。茫茫宇宙中,我们的苦难再多,也装不满地球,对于上苍赐予我们的,轮回流转的黑暗和光亮,我们要心存感念。就算是天黑了,只要我们的心灵亮着,一样可以在秋天收获喜悦,收获快乐。

 

大千世界,需要有一些为生命歌唱的人。当别人唱着的时候,他在唱;当别人不再唱的时候,他还在唱。别人唱着的时候,听不出他唱得如何绝妙;当别人不再唱了,才发现,他的声息是如此清新敞亮,内敛安详。他心中的光亮无论白天黑夜,一直都在,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每个人的心空流淌。

 

任世事变幻,岁月沧桑,人类的心灵世界,最终还是由自己主宰。生而为人,只要心中有烛,心头有光,就会找到爱和美的方向。这正是生活的法则,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便笑;你心头有光,它绝无可能让你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外一篇】

物的尊严

林少华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散文,作者说他看见一棵被拔掉的枯树靠墙倒置,赶紧走过去矫正,使之树根朝下、树梢朝上,理由是为了树的尊严,即为了使树保持生前的正确存在状态。不知是不是受此暗示的关系——或者莫如说加重了我原本就有的某种心理倾向更为合适——即使花钱住宾馆,我也很注意“矫正”。

 

      例如墙上的画如果挂歪了,床头灯和台灯如果脖子歪了——偏巧,我住过的宾馆,包括五星级宾馆,画大多挂歪,灯脖子也大多不正——我就非想方设法把它们矫正过来不可,否则心里就不安宁,不是灯下看稿走神,就是躺下久久合不上眼。盖因物的不正确的存在状态使我觉得自己存在于状态不正确的环境中。进一步说,在物有失尊严的环境中,人也似乎很难保持应有的尊严。换个说法,在某种情况下,人的尊严有赖于物的尊严。

 

      因此,当我偶尔听到宾馆服务员抱怨说一位客人居然用毛巾擦皮鞋的时候,我不禁愕然: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物呢?毛巾的正确存在状态是擦手擦脸而绝非擦鞋。这位损害物的尊严的客人,哪怕皮鞋擦得再亮,尊严感怕也无从谈起。同样,一个以正确状态把旅行箱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的装卸工,和一个气急败坏的野蛮操作的装卸工,你说哪一个更能从中体味工作的尊严感、人的尊严感?

 

      不由地想起祖父。已经去世22年的祖父是念过私塾的农民。每天清晨起来扫完院子,他都要把扫帚尖朝上靠墙角立定,或让它安然躺在柴草垛上歇息。每次干完农活回来,他都要把手中的锄头、镐头或铁锹用木片或石块揩去泥土,然后整齐地立在仓房的固定位置,从不往哪里随手一扔。他只是打心眼里爱惜他的东西。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某年回乡探亲时给他买了一个广州产的“三角牌”电饭煲,一天傍晚我去他那里闲聊,他笑眯眯地看着炕桌上的翠绿色电饭煲说:“啧啧,这东西也长脑袋了?比人脑袋都好使。人都不知道饭什么时候熟,可它知道,熟了就咔一声自个儿弹起!”

 

      祖父穷了一辈子,真正拥有的东西不多,无非两三间草房、前后园子和半山坡上的二三十棵果树,外加一间小仓房和仓房里的农具,总共也不值几个钱,但谁都不能把他和它们分开。祖父晚年被在城里工作的叔父好说歹说接进城里住,但不到一年就独自回来,再不进城。他告诉我:城里有什么好?在城里就像断了魂似的。回来侍弄侍弄园子,早上起来看看树又冒出几片叶子,这多好!要多好有多好!

 

      如今想来,祖父同物之间应该是有了精神联系的,所以他才有那么淳朴的惜物之情,知道物也有尊严,进而从中觉出人的尊严。事实上,祖父不仅使物的摆放和整个居住环境变得整整齐齐,而且他本人的穿戴也在贫穷中保持了起码的整洁。尤其出门上街之前,总要刻意打理一番,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始终注意体现一份做人的体面和尊严。

 

      可以说,对待物的态度,实质上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换言之,物的状态是人的心态的物化。由物构成的环境若没有尊严感,人的尊严也很难实现和保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